近游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对“李太白醉卧壶山”一景颇感兴趣。据说,李白游太白山时,在河心一块方圆数丈的平湛湛的大青石上,执笔构思《登太白山》一诗,忽然想起了在朝中的一些不顺心的事,拿起酒壶就喝,直喝得酩酊大醉,一股愤懑之情涌上心头,扔掉手中的笔,端起砚台将墨汁泼了出去。后来,这方青石就成了醉卧石,头顶的酒壶化作了壶山,泼墨之处就成了泼墨峰。这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点,使我思绪悠悠,流连忘返。我看看壶山,顶小肚大,确有些像酒壶;看看泼墨峰,那道道黑色的印痕,确有些像淋漓的墨汁;再看看那块大青石,真可以想象出李白当时那狂放的醉态。
可是走在路上,同人们交换观感时,有一位同志却说:“什么李太白醉卧壶山,全是瞎编。穷根究底,李白根本就没有来过此处。”真是大煞风景,我那勃勃的游兴,瞬时降温了。
事后,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旅游胜地景点的来历,有必要一个个地去穷根究底吗?
人类应该是大自然的主宰。一切风景点,都是为人类服务,供人们观赏游乐的。而观赏离不开想象,观赏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观因素,社会因素融化到大自然中去。不然,那一架山,一片树,几棵草,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说,真正让人赏心悦目而又使人引起美好联想的景点,必然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
历史上,人们在观赏大自然风光时,附会以神话传说、古人行踪,以寄托自己美好愿望之事,早已屡见不鲜。华山北峰的老君犁沟,中峰的玉女修行处,西峰的劈山救母处,苍龙岭的韩愈扔书处,还有山东蓬莱山的八仙过海处,泰山的孔子闻韶处等等。人们在这里,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过去和现在、神话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从中生出无限美感。对这些,有必要一个一个去穷根究底吗?
以古人行踪为依据的文物景点,往往复杂纷繁,众说不一。多年来,为争一个历史真实而打笔墨官司的也已不少。山西的杏花村,安徽的杏花村,哪一个是杜牧诗中那个杏花村呢?湖北的襄阳,河南的南阳,哪一个是诸葛亮的真实隐居处?神农氏是死于湖北的酃县,还是死于陕西的天台山?对于研究历史的,考据一下也许是必要的,但对于一个文物景点来说,有必要穷根究底吗?
前些年,陕西的白水,河南的汝阳、伊川,曾为争一个杜康造酒处而僵持不下,三家都要用杜康作自家酒的商标。官司打到商业部。商业部也不愿作裁判官,索性来个一刀切,三家都叫杜康酒。商业部领导还是站得高,看得远。
对于一个旅游景点,特别是自然景点,我想用得着这八个字:“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任何一个景点,都可以依据其自然特点,加上合理想象而命名。事实上,许多旅游景点的设计者,都是懂得这一点的,他们在介绍中总加上“传说”二字,以使那些穷根究底的人无法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