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湖区北郊有个天逸公园,公园西北部有座“帅府”,是为纪念明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刘敏宽而依样重建的。
刘敏宽,生卒年月不祥,字伯功,明解州安邑(今盐湖区)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延绥巡抚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开府固原(今宁夏固原市),节制延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军镇兵马和统一指挥西北各战区的战守军务。所至认真讲求战备,先后奏捷三十余次,加少保。
他在青海办起炼铁厂
青海军队所需生铁,一律由陕西及内地各省供应,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满足不了需求。为此,明都御史、甘肃巡抚田乐于1596年命令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就地开矿设厂炼铁。
刘敏宽接到命令,立即组织勘查。经过勘查,决定在西宁北山(今青海省互助县五峰山)开矿,调400余名士兵建厂,由卢忠为总炼铁厂负责人。
这事虽然发生在四百多年前,但刘敏宽却在他撰写的《北山铁厂碑记》中记得清清楚楚。
碑记记载,明朝时由于军备所需,每年从陕西等地,往青海远途运铁,不仅劳民伤财,也满足不了军队所需。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甘肃巡抚都御史田乐命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就地采矿炼铁。
刘敏宽接令后,从陕西、山西等地聘请冶铁技术师查勘铁矿。在勘探过程中,他们在下马圈北山(今互助县境内五峰山)、大山硖(今互助县南门峡)一带找到了铁矿。那里铁矿丰富,质地优良,含铁量高,又便于开采,便调集士兵,办起铁厂,建起两座铁炉,另设官厅6楹,营舍50间。每座铁炉有炉官、铁师(技师)、学徒、选矿工、铁匠、石匠、木匠、运铁工、采柴工、烧炭工、拉风箱工,共计70人,每月一炉出铁两次,两炉约能出生铁6000斤。
刘敏宽炼铁,就地取材,不仅节省了运费,减轻了朝廷财政负担,还减少了老百姓差役之苦,也及时满足了军备所需,备受群众好评。
当地群众为刘敏宽兴办的炼铁厂总结出五大好处:一是供应军需,早上冶炼,晚上就可以出铁,而且源源不断;二是避免长途调运,节省民力;三是随取随给,不耽误时间;四是工人从军队来,原料从山上采,不烦扰群众,不多用公帑;五是就地取材,减少了调运费用。《西宁府新志》也评价说:“省役夫之劳,而铁倍其用,大称便利。”
编修《西宁卫志》和《安邑县志》
刘敏宽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人。
明万历二十三年他与龙膺纂修的《西宁卫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现存编史修志的先河。它对了解青海西宁地区方志源流,考证明代青海史事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乾隆〕杨应踞编修的《西宁府新志》就是在《西宁卫志》基础上续补成书的。
刘敏宽还与杨经编纂了万历固原州志;与杨经、王琼、张逢泰纂修了《新修硝河城志》。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他还参与修篆了《安邑县志》;天启三年(1623年)撰写了《重修运城记》。
刘敏宽还留下了不少诗作,如《鹾池》:灵池偃仰凤城偎,万顷清冷绝点埃。北陆既洄银作浪,南熏载咏银成堆。功分调燮山河壮,最奏按攘宇宙开。闲上危楼频送目,更于何处觅蓬莱;又如《海光楼》:岑楼突兀巨鳌擎,乘兴登临入太清。鹾海平铺冰镜展,条山对列翠帷横。才舒远眺空三界,未需豪饮傍五城。试揭帘栊延灏景,无边虚白等闲生;再如《湟中纪事》:亲提义旅虎台西,夜向荒祠藉草栖。秉烛措筹劳待旦,雄心起舞陋闻鸡;还有那首《镇北台》: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戍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阅苑偎。
为民族工作做出贡献
作为运城盐商孕育出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刘敏宽不仅在沙场扬威域外,屡奏奇功,而且为发展祖国边陲民族工商业,促进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做出过重要贡献。同时,还把河东盐池的“垦畦浇晒”工艺推行到了全国海盐产区,催生了海盐工业的革命。
由于刘敏宽生前的显赫功绩,逝后则哀荣极致,大明皇帝为其敕发灵牌,修建“帅府”。
“帅府”,即刘氏宗祠,原在运城水巷(现阜巷),元末移建至路家巷。2010年8月整体搬迁至天逸公园西北部依样重建。
2015年6月,“帅府”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