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惊蛰,古称启蛰,越冬之虫在这一天结束漫长的蛰伏,开启灿烂的“新生”。《周礼》有云:“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这,也给我们人生以启示——应“蛰”则伏,当“惊”便起,只有学会顺时而动,方能行稳致远;览古今名人功成之路,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材料二:
2022年,惊蛰刚过,临沂全市高三学子开启了封闭学习模式。然而对同学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蛰伏”?身体虽闭斗室之间,理想当骋四海八方。当一个人身心都在某一段时间沉静下去,未来与远方已在彼时孕育、铺展..…
综合以上材料,你获得了什么启迪?请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蛰伏有道,深意存焉
自然界的蛰伏现象本是某些生命体为适应地球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演生出来的一种生存本领。他们应蛰而伏,减少消耗,储备能量,当惊而起,在草长莺飞的春天到来之际,重新焕发生机,重演生命的精彩。
人虽无蛰伏之习性,却也要有蛰伏之智慧。儒家思想中的“行藏”思想,就暗合蛰伏之道。孔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行藏”思想最为经典的表述,故曰:蛰伏有道,深意存焉。
应“蛰”则伏,当“惊”便起,实现人生辉煌。人生中需要一定的蛰伏期。蛰伏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驿站,是高飞前的跳板。大家可能都知道“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初即位,势单力薄,随时有被废之虞。于是他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沉迷酒色,三年不理国政,有大臣以大鸟作喻对其进行讽谏,楚庄王回答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庄王的话非常精辟地道出了蛰伏的真谛,或许这也正是其能称霸诸侯的原因之所在。
善于蛰伏,又不甘蛰伏,是一个人生活智慧和成长历程的写照。大导演李安成名前,曾不得不蛰伏过一段时间,这一蛰伏就是六年。六年里,他每日在家里为妻子买菜、做饭、洗衣服,内心的惶惶然自不必说。当然,他所做的远不止这些,而外人看到的却大都是些表象,为此他还遭受了不知多少来自外界的讥笑和嘲讽,是妻子的理解与支持让他对能这一切做到安之若素。其实,这期间,他每日都在编写剧本,学习各种知识。琢磨电影的制作过程。他是在蛰伏,更是在蓄积能量。也正因此,六年之后,甫一出道,便先后拿到了两次奥斯卡导演奖。如此看来,无论如何你不能否认这六年的蛰伏生活在李安导演生涯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六年的蛰伏,很难想象李安会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
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蛰伏期,或许未来与远方已在彼时孕育、铺展……《周易》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大家都知道大科学家牛顿在经典力学上的伟大贡献,但你知道牛顿也曾像我们这样遭遇过疫情吗?他是怎么做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可以这样说,正是1665-1666年疫情期间的蛰伏生活,让牛顿走上了其创造生涯的快车道,为其将来发现力学三大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疫情期间的宅男生话,让牛顿能更广泛地阅读,并专注于深度思考,他因此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的范畴,可以说,其身体虽封闭于斗室之内,但思想却驰骋于四海八方。对于疫情期间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牛顿是这样说的:“从那以后的任何时间都更加重视数学和哲学。”而这也正是打开牛顿思维大门的那把钥匙。
今年疫情期间,全国许多疫区的高三学子开启了封闭学习模式。然而对同学们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蛰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手足无措,还是运筹帷幄?是决胜百日之内,还是败走考场之上?我想,此时大家心中肯定已有了答案。
作为时代青年,对因遭遇新冠疫情而被迫进入蛰伏期的我们来说,你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蛰伏生活,对你来说,幸耶,抑或不幸耶?我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感悟,都能顺利度过蛰伏期,并因此蓄积更大的能量,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因为今后我们面临的不只有高考,更有人生的大考,而面对这诸多考验,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