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外邦友人尝叹曰:中国元首何其易矣。言未毕,则国人皆大喜,如获考妣。我天朝子民温良恭俭,牧民者可谓易矣。推其所凭依,且听小子道来。
事儿要从某中学开学说起,这个中学当年在对外招生时候宣扬能安排住宿,以此为噱头计划外扩招了很多学生,导致原有宿舍不够用。新学年开始,校方为扩招,宣布不再提供住宿,此举引得家长不满,遂在家长自发组织的群里发表了几点意见。然而家长没想到的是,群里竟然有学校老师,于是某些家长被班主任开会点名批评。同时群里家长开始噤若寒蝉。事情虽然过去,但是通过这件事折射出的几点问题,却让鄙人如鲠在喉。
之前上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关于剃头的文章——《剃光头发微》——手里拿着剃刀的一个普通理发师,就敢明目张胆地拒绝老农民剃平头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只因为他们手里拿着剃刀,他们认为老农民只配剃光头,于是老农民就只能剃光头了。而今在教育的问题上,原本是应该服务于学生和家长的一个普通的班主任,因为他的手上握着教育的剃刀,他就敢公然对另外一个人指着鼻子骂,当然也可以在任何场合大发雷霆。我等“老农民”唯有唯唯诺诺诚惶诚恐,否则我们连“剃光头”的权利都没有。
老师进入到了一个家长群,就使得全体家长噤若寒蝉,即使偶有发声,也不过是为学校唱赞歌,一片歌舞升平中大家你好他好我也好。成年人的世界里,估计只有家长这个概念是最为弱势的。教育作为知识传递的手段,本身具有极大的不对等性,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这一群作为传授者,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家长也好学生也好只能无条件服从和配合。于是乎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但凡老师有半点不如意,家长则如临大敌,生怕这不如意会牵涉到自己进而连坐孩子。战国策有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那么钻进家长群的老师是不是也是狐呢?借着教育这只虎大摆威风。
家长群,顾名思义是家长之间交流心得、促进联系的群,老师进群倒也无妨,可进群后,既不表明身份,也不表示态度,家长在孩子学习上有问题的时候从来没见这群人发声,倒是学校管理出问题而家长要表达诉求时候,这类人出现了,发声了。好!太好了!好极了!不愧是老师,《孙子兵法》的精髓果然学得明明白白,当真是孙子。遥想弗朗哥当年,马德里内,第五纵队横空出世,直打得义军望风披靡溃不成军。
契约这个东西是西方人搞出来的,西方人自从近代以后,到处鼓吹契约精神,以至于到后来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契约论”,鄙人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于所谓的契约精神理解不够全面,对社会契约论也只是浅浅认知,不过在这浅薄的认知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家长按照国家政策缴纳了足额的费用给学校,那么是不是就和学校建立了某种契约关系?家长花钱,买的是在学校学习生活这一服务,从本质上来讲,学校和老师是要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属于公仆性质。而事实是双方的地位反过来了,学校和老师成了父母官,他们要代天牧民。
柏杨先生在他的著作里曾经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人的特点,当时读起来就觉得酣畅淋漓,后来随着吃的盐多了,慢慢地也悟出了一些端倪:牧民者可以失误,可以犯错甚至可以犯罪,小百姓不可说,说了就是政治不正确。牧民者失手摔了一跤,小百姓端茶送水,捏肩捶腿。临了说一句,您这一下真漂亮,就应该像您这样,这地太不长眼了,明天就给您挖了去,第二天并真的挖了去;牧民者身上生个疮,小百姓要对着红肿处说,这红,若桃花;这明亮,圆润似珠玉;若脓肿处破了,也要说这脓水都流得比他人的要好。于是牧民者心安理得,小百姓颇得青睐。每至于斯,必须这么办,否则统统不正确,你说什么?你说我错了?我怎么会错?你说我错,你是何居心?想当年赵老太爷不允许阿Q姓赵:什么?你姓赵?你也配姓赵?
大多数情况,我们的事情都会圆满解决,因为牧民者可以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我们的温良恭俭让成了牧民者手中的利器。
子不语,你不语,我不语,他也不语,大家都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