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大全

关于“下海”热的思考(《闲庭信笔》五十九)

作者:方舟   发表于:
浏览:32次    字数:590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之一:陈腐观念的瓦解

  在一段时间内,中华大地上掀起一股“下海”热,干部下海,科技人员下海,艺术家下海,新闻记者下海等等。这么多过去自视清高的人,下到被人们曾经鄙视过的商品市场的海洋里游泳,确乎是一件令人注目的新鲜事。

  中国历来是重农抑商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商人的地位一直很低。古代的“士农工商”,近代的“工农兵学商”,商人都排在最后一位。传统戏《陈三两爬堂》中的陈三两,虽为烟花妓女,也不愿嫁给“大腹便便的珠宝商”;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的那位琵琶女,也感叹自己“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在他们看来,嫁给商人很有失自己的体面。至于商人在其他人的眼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商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西方世界,早就有“学而优则商”的说法,即学业最好的首先去经商。可是,在中国这块地方,商人地位的变化却比较缓慢。在一些地方,至今还有“奸商”、“无商不奸”的口头语在流传。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尽管大街上的商业个体户腰缠万贯,却难在人们面前扬眉吐气。如果有哪一个国营企业的女职工嫁给了商业个体户,那准会被身边的亲友带着鄙夷的神色议论一番。

  改革开放的浪潮,把中国的商品经济推到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提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面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一个新的商潮正在全国兴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观念也在迅速地发生变化。所谓的“下海”热,就是这种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

  “下海”热,标志着人民固有陈腐价值观地迅速瓦解。尽管过去人们口头上说职业分工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实际上何者高尚,何者低俗,何者受人尊敬,何者为人鄙视,心中还是分得清清楚楚的。可现在则是高尚向低俗倾斜,受人尊重的职业向为人鄙视的职业流动。辽宁、北京兴起了“辞官”热。仅辽宁省,1991年以来就有700名官员停薪留职,兴办实业,多名官员离开党政机关,其中有不少是处级干部,还有年轻有为的某市市长等,应聘到企业任职或“下海”自谋职业。上海兴起了文化名人“跳海”热,其中有电影艺术家秦怡、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沪剧名演员茅善玉等。他们纷纷走下舞台,办起了商业公司。这真是世风日变,过去一些人处心积虑追逐的官位被抛却,过去清高的文化殿堂也开始逐流入俗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固有的观念重新思考,按照新的价值标准作出新的抉择。

  “下海”热,也标志着人们已逐步从旧时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寻找自己的合理位置。人们不甘于让职业选择自己,而是开始自己去主动选择职业。自己最喜欢什么,有什么长处,有多大才能,一般来说自己最清楚。热衷于“下海”的人,除了追求高收入这一因素外,他们还有一种自信,即自己有在商品市场的海洋里游泳的本事,要在这里表现自己的价值。实践证明,他们之中已不乏成功者,体操王子李宁就是一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李宁服”不是在全国兴盛一时吗?以演“周恩来”著名的名演员王铁成,不是在香港也开办公司,成了富翁吗?当然,也有失败者。失败了也不可怕,他们可以重新选择职业或者重操旧业么!就是失败了,他们这种赶海精神,对全国人民合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也是一种推动。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海正在汹涌澎湃,正在以强大的魅力,召唤着那些敢于和善于搏风击浪的弄潮儿投入到它的怀抱中来。

  之二:大胆朝前走

  前不久,一个新闻界的同行悄悄告诉我,他也想下海,就是有点……我说:怕什么,世上没有万全之策 。只要你有点自信,就撩开面纱大胆地朝前走,管他别人说短长!

  这位同行终于走了,走到发达的祖国南疆。

  可是余音尚在,他这种对下海既想又怕的精神状态,像镌刻在我的脑际,频挥不去。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下海”的种种表现:

  一种是欲下又缩。有一位朋友过去经过商,“下海”热兴起后,他旧情萌动,有了重新下海的念头。可领导、亲友都来劝他,你这个搞新闻的,名有名,利有利,何必再去冒那个风险呢?他想想也对,自己虽不是搞新闻的大料,可凑合着也能完成工作任务。但他下海之心未泯,常常暗自喟叹之。

  另一种是明留暗下。看到人家“下海”,自己想下又没有大的胆量,于是就偷偷地下,上班溜出去搞,下班悄悄搞。有的则几个人合伙,一人出头,大家投股,暗中出力。他们说这样搞保险,搞成了是额外收入,搞不成也不妨大事。

  第三种是“吃曹望汉”。三国时有一个徐庶,初事刘备,后来被逼归曹操。但他人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现在也有一些人,脚踏两只船,公家的事应付一下,主要的精力和时间下海赚钱。比如说搞第二职业,本应在业余时间搞,可有些人第一职业打个点,第二职业拼命干,用公家的工具、设备和原料,办私人的事。有人说这是端第一职业的碗,吃第二职业的饭,即群众说的“吃官饭,放私骆驼。”

  这三种心态自然是不同的。第一种犹犹豫豫,第二种试试脚再说,第三种则是瞒天过海。但他们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想下海或者实际上已下海;二是都怕丢开“海岸”,也就是公职。其原因都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以便下海不成随时再上岸。当然,“吃官饭,放私骆驼”,还有贪占公家便宜的意思在内。

  把这些精神状态,放在当前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此下去,于国于己都不利。于国,则精神不振,贻误工作;于己,则精力分散,难成大事。我看,这些站在十字路口的人,应该早下决心,早定位置,不可以再这样犹豫下去了。

  害怕什么?无非是怕担风险。下海是有风险的,可能赔钱,甚至可能破产。可办什么事能没有风险呢?正因为有风险方能激发起你的智慧与才能,方能给你带来成功,也才能显示出你的自身价值。

  给自己留后路吗?狡兔三窟,情有可原。不过自古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说,首鼠两端,左顾右盼,就像身上拴着一根保险绳子在大海中游泳,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倾其全力与恶风险浪搏斗的。未曾出海,就想返航,怎么能获得航海的巨大成功呢?

  留恋大锅饭和铁饭碗吗?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尽管进行了不少改革,大多数仍在吃着大锅饭,端着铁饭碗。但这种大锅饭能一直吃下去吗?机关人员要精简,工资制度要改革,有志者不如早打算,早动作。

  话说到这儿,不由得想起电影《红高粱》中的两句歌词:“妹妹你大胆朝前走,莫回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在当前的大转变时期,我们每一个有志气也有能力“下海”的人,一旦确定了方向,就应该有这种“大胆朝前走,莫回头”的精神,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去搏风击浪,夺取胜利。

  之三:在深层次上做文章

  最近,从广播上、报纸上不断传出行署专员、区委书记等领导干部带头摆摊设点做生意的新闻。群众之中赞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问我持何种态度,我答曰:精神可嘉,非为上策。

  所谓“精神可嘉”,是他们冲破了过去鄙视经商的陈旧观念,开了一代新风。有州官、县令出面经商,人们对商界的地位自当刮目相看,长期受世俗压抑的商贩们,也会感到有人撑腰了。记得汉朝的文帝、景帝,为劝农耕稼,在百官地陪同下,煞有介事地到农田里扶一下犁耙,竟引起了全国震动,彪炳于史册之上。而今一些领导亲自“下海”,而且实实在在的,其引导作用当然更要大得多。由过去的劝农,到现在的“劝商”,反映了生产的发展,时代的变化。

  所谓“非为上策”,是指领导干部摆地摊,和教授卖馅饼、工程师卖茶鸡蛋一样,并不是最佳选择。领导干部、教授等,都是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比较高的阶层,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商品生产的深层次上做点文章,以发挥自己知识丰富、社会关系联系广泛的优势,却去从事较为简单的劳动呢?

  在深层次上做文章,是需要认真调查思考的。做什么样的文章,怎么做?一是要适应市场需要,二要发挥自己的专长。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是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发明家,他发明了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白炽灯和电话,制定了照明系统。后来他也“下海”了,但不是去搞摆地摊、卖馅饼之类,而是利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发电厂。他自己也成了有名的企业家。1991年,担任澳大利亚联邦总理达8年9个月的霍克下台后,也“下海”了。他发挥自己社会联系广的优势,担任了电视专题节目独立报道人,准备推出一部《世界政要专访》电视系列报道片,计划采访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等十几位政界要人。事成之后,他将有一笔巨额收入。事实上,每一位“下海”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科学家有知识,文艺界名人有“牌子”,领导干部有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丰富的经验。如果他们不会利用这些优势和长处,在开发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层次上做文章,却一味地同市场上的小摊贩争生意,那有什么意思呢!

  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中国咸阳厂厂长来辉武,原来就是机关干部。他运用自己的发明成果“505”神功元气袋办厂,一举成功,产品风靡世界,产值达几千万元。据报道,著名演员刘晓庆也要“下海”搞房地产生意,将集资上亿元。这些钱从哪里来?还不是靠她名演员的“牌子”?名演员的“名”就是她的长处和优势,就是她“下海”的资本。

  前一段,我们批评过以官经商,这当然是对的。但干部“下海”之后,却不可能不利用过去当官时给他带来的 “好处”,如知名度高,老朋友多,同企业界领导交往广泛等。这就如同科学家手中掌握的科技成果,名演员手中有知名度高的“牌子”,一旦“下海”,也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一样。如果他们“下海”之后,撇开这些长处不用,却从当店员开始学做生意,那就显得过于迂腐了。

  之四:不可忽略的感情投资

  在一次关于中外合资企业的座谈会上,一位市长深有感触地说:我同外商打过几年交道,深感感情投资的重要。你如果不通过各种渠道,使外商了解你、信任你,对你产生亲近感,要做成一笔生意是很困难的。

  对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的干部和从事科研工作的知识分子来说,对“感情投资”一词不免觉得生疏。但是,不懂得感情投资,又怎能够“下海”办企业做生意呢?关于“感情投资”的含义,辞书上并无经典解释,大约因为它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名词吧。我们不妨这样解释,那就是利用精神和物资等各种手段,换得对方对你的思想感情上的接近。有这个接近和没这个接近,做生意的效果就不一样。国内有一个工厂同国外某公司总经理谈一笔棉纱出口生意,如果谈成了将给工厂换回2000万元外汇。可这家公司面对几家工厂竞争的形势犹豫不决。正当此时,工厂托一位总经理的朋友,把总经理请来,在酒席饭桌上一举拍板定案。其它几家工厂只有“望洋兴叹”了。看来,外商不真正了解你、信任你,是不会贸然行事的。

  在国内,情况就更是如此,一个名叫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美国做了一段生意,回国后感叹地说,做生意在美国要想成功,首先得熟悉法律;而在中国,首先要懂人际关系。在美国要做成一桩百万元美金的生意,一杯咖啡即可;但在这儿,做同样数目的生意,就得吃上几十次酒席,这叫“应酬”。在法律健全的美国,是不是做生意不必熟悉人际关系,我说不清;而在法律不健全的中国,曹桂林讲的却完全是事实。企业界不是有句俗话么:“大吃大喝,生意红火;小吃小喝,生意凑合;不吃不喝,生意冷落。”所谓吃喝,也算是一种感情投资吧。能把与生意有关而又有实力的人请来一起吃喝,还算是一种本事呢!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的该不是拉拉扯扯,搞不正之风吧!我说不是。感情投资是一种公关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各种活动包括吃喝在内,使对方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决不是靠给回扣揩国家的油,以便把自己的假冒伪劣产品卖出去的鬼把戏。拿回扣、揩公家油是商品生产尚未充分发展时期的产物,随着企业改革地深入和大锅饭地消失,将不再可能发生。

  感情投资只能在供求关系大体平衡的情况下,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比如有几家企业同时争夺一宗生意,在价码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谁家在感情投资上下了功夫,他就可能是胜利者。如果你的产品质次价高,尽管也可能利用感情投资做成一笔生意,但受骗者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吗?这种感情投资是“一锤子买卖”,最终只能伤了双方的感情,砸了自己的牌子。

  之五:重新认识讨价还价

  在崇尚纯朴、崇尚诚实的中国老百姓中,讨价还价的名声是不好的。他们习惯于过去国营商店里说一不二、照价付款那种经营方式。特别是一些机关干部、知识分子,让他们到生意场上讨价还价,一定会感到难为情的。

  可是,在商品市场上,不会讨价还价是难免要吃亏的。

  前年,我到厦门出差,看上了一件适合妻子穿的衣服。正当犹豫时,当地的卖主用花言巧语打动了我,没怎么还价就给了他55元钱。可回到家里经妻子一鉴别,说顶多值30元钱。又一次在另一个地方,我要买一套呢子西服,卖主张口要280元。我有了经验,还价后只给了他135元。我高兴地对妻子说:“哈,我也学会讨价还价了。”

  我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于是,我开始重新认识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是伴随着商品交易的出现而产生的。在以物易物时,以多易少或以少易多,受损失的一方,总要提出来争论一番,这就叫讨价还价。这样,讨价还价便成为交易的一种手段。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供求之间的差距有时会拉得很大,或供过于求,或求大于供。这时,讨价还价就又成了达到供求暂时平衡的一种手段。所以,讨价还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经济行为。我们不可一味诅咒“讨价还价”的出现,说他怎么不纯朴,怎么市侩,这些都是无用的,因为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它有自己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既然是这样,对于讨价还价,我们就不能一概排斥,而是应努力掌握它。特别是对初涉商品市场的党政干部来说,讨价还价的过程往往就是动脑筋搞经济核算的过程。讨价还价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多赚钱,不赔钱。在这个过程中,生意才能越做越精。

  我们是提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但合法经营并没有规定出成本与利润之比。在商品市场上,人们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尽量以较高的价格卖出,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里,更强调的是经营艺术,并不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不讲经济效益,该盈的不敢多盈,那我们还搞什么商品生产呢?

  但是,正像经济学家所指出的,价值规律是一种经济规律,它只存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之中。这种讨价还价的做法,也只在经济活动中适用,决不能引用到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之中。那种拿原则做交易,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的金钱关系,甚至牺牲人品、人格,向别人讨价还价的人,是可怜而又可鄙的。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闲庭信笔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演讲大全

查看更多演讲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