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文秘

我的阅读习惯

作者:行动者   发表于:
浏览:63次    字数:199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我的阅读习惯

  按照现在的阅读标准,我的阅读开始的比较晚,是小学五年级的上学期。原因是之前就读的小学,老师偏执地认为低年级同学看长篇小说会影响学习,也没有听说周边的同学谁读过什么长篇小说。转学到赤峰七小时,班上有同学已经读了很多本长篇小说了。课间同学们议论起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只有尴尬地竖起耳朵听,一句话也插不上。我阅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林海雪原》,是同桌同学借给我的,那个时候看书是要交换的。我们家里没有长篇小说,只好等其他同学看完了再借。既然借书看,是有时间限制的,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读完。因为是第一次看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我读了一个星期,同学讥笑我看书慢,威胁我说再这么慢就不借给我了。

  《林海雪原》对我触动最大的不是攻克奶头山,不是智取威虎山,不是横扫四方台,这些在连环画上都看过了。至今难忘的是队医白鸽暗恋203首长的描写,那个年代的小说对爱情的描写是很收敛的,到后来的《金光大道》,人物形象“高大全”,根本就没有爱情的描写了。仅仅这样的描写对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也是有冲击力的,我顿时明白了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读长篇小说了。

  紧接着读了《青春之歌》、《红岩》、《苦菜花》、《迎春花》、《三家巷》、《上海的早晨》……其中对《苦菜花》印象最深,恐怕与《苦菜花》对女性描写最为细腻有关,仁义嫂、娟子、杏莉、杏莉母亲、兰子、花子等众多女性心理活动跃然纸上,把每一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作者下了相当的功夫。当时最红的一本书是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欧阳海的单纯善良、吃苦耐劳,曾武军的细腻智慧、关英奎带兵有张有弛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氛围下,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一点军旅生活。只是对最后作者描写的欧阳海冲向铁轨上的战马时的思想活动不以为然,其实那只是一刹那,什么都来不及想。作者洋洋洒洒的描写显得冗长、做作和可笑,为作品减色不少。

  不管如何《欧阳海之歌》当时在我的心目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有一天我对一位学长大哥说,“《欧阳海之歌》是一部最伟大的著作。”这位大哥哥对我的想法嗤之以鼻:“你这样说是因为没有看过伟大的著作,《静静地顿河》才是伟大的著作。”我找来《静静的顿河》,只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我已经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倒背如流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读这本书我最惋惜的是冬妮娅与保尔的初恋无疾而终,仿佛在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上浇了一瓢开水,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我的前半生》¬——因为对书中的时代不甚了了读得磕磕绊绊,只是对婉容悲惨的结局唏嘘不已。

  后来读书的速度明显加快,最快的记录是厚厚的一本书当天读完,看完之后头昏眼花站立不稳。 大多数情况下是四五天读一本,不是不想快读,而是家长不让这么读,不知道是他们认为读小说没有用处,还是怕把我的眼睛看坏,还是要我干家务活……看书大多数情况下是要躲着家长的,总是在光线不怎么好的地方,用最随意的姿势,甚至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终于把眼睛看成了近视眼。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砸烂旧世界”,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封资修”,都是“大毒草”,读书就是一件不怎么光明正大的事情了,阅读环境更糟糕了。

  有人说,阅读最旺盛的年龄在八岁到十八岁,人的阅读习惯是最初三年形成的,而且会影响人的一生,我深以为然。虽然在小学我的读书时间只有两年,但是形成的习惯保持到今天:第一,阅读速度比较快,因为书是借来的,后边总有排队的同学催促。学会了两三行同时看、读关键词连句子的本事,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很多情况下,一本书看完除了主要人物名字之外,其他人名字竟然不记得了。第二,当时在同学中经常讨论看过的小说,由此养成了看书评的习惯,凡是遇到自己读过的小说的书评,一定要仔细阅读,有的时候还要找回原著对照,加深了对原著的印象。第三、自己买的书不外借,因为借出的书基本上回不来了,就是回来了也是破破烂烂惨不忍睹。好友要借抹不开面子,宁愿买上一本奉送。自己看过的书如同情人,哪容外人染指?第四、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工作再忙当年的畅销书都要读上几本,美其名曰“跟上时代”。第五、不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也许是《静静的顿河》给我带来的挫折,也许是外国名著很少入手,对书中人名、背景、风俗感到陌生,对外国小说一直兴趣索然(除了翻译极好的名著),这也限制了我的阅读范围。最后是对小说中描述的情景情节深深地怀疑,认为书中的情景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绝然不会出现的,都是作者虚构的。因为我当时读的小说无一不是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下的创作出来的,追求的都是“艺术的真实”。读一本小说首先想到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中心思想、历史局限……成为看书的固定模式,这一点往往会限制了我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欣赏。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习惯 阅读 文学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办公文秘

查看更多办公文秘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