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与一面旗帜
杨秀武
张永柱老师要我为他的诗选《苏马荡 生长诗歌的地方》写序,我爽快答应的原因是,借用这样一个方式,作为见证人,把恩施诗歌创作发展的真实历史,告诉给恩施诗坛今天和明天的诗人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诗刊》资深编揖陈敬容女士,在《民族团结》(现为《中国民族》)发现一首《山鸟》的小诗,她把这首诗选为中国1981年年度好诗译成英文向外推介。《山鸟》的作者就是时任《恩施报》文学副刊的责任编辑张永柱老师。八十年代张老师是我省著名的青年诗人,这一首小诗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是我省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名家叶文福、饶庆年等诗人因《山鸟》这首小诗开始关注恩施,然后是恩施的新诗创作开始进入湖北和全国的视野,张永柱老师在诗歌上的创作成就及其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既是自然的又是大家从内心公认的恩施诗坛旗手,包括我在内的一大群诗歌作者开始了激情的新诗创作,《恩施报》的文学副刊开始活跃起来,部分作者的新诗从《恩施报》的“清江”出发,走到了《人民日报》、《诗刊》、《民族文学》、《长江文艺》等国家级和省级纯文学期刊,利川的剥枣诗社,红土的问月诗社等相继诞生,由此鄂西诗坛新诗创作开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长阳习久兰,来凤田诗学,恩施向开榜为代表的五句子山歌时代己转向新诗创作的时代,张永柱老师作为鄂西新诗创作的重要人物之一,完成了恩施从唱五句子山歌到新诗创作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张永柱老师这三部诗集,就是三大版块组成。从诗歌的意象来看,三大版块的诗歌由三个时间段(70到80年代,90年代后,2017年之后)组成,这三个时间阶段,也正好是中国新诗发展,新诗传统的创作高峰期到朦胧派诗歌的诞生再到口语化诗歌的兴起的三个重要价段。从收到这部诗集诗歌的质量来看,虽然是张永柱老师首次同时推出的三部诗集,实际上是三部诗歌选集。每一集都是一个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坚持民族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道路上,创作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示范和引领。张永柱老师诗歌创作的第一个引领,用贺敬之先生的味道,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来观照审美对象,将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诗歌生命线》中最具典型的诗歌作品:
这里的造山运动一定是仓促进行的
要不,怎么一峰未平一峰起
岭抬着岭,山压着山
但决没有因为仓促而失掉筛选
在断陷和沉沦的淘汰中
上升的是鄂西的山……
一一《鄂西的山》
你真是一条拉不直的带子
你真是一根折不断的琴弦
大山沟把一切信息交你
带出绿幽幽的寨子和山岗
即使是一滴泪,也要旋着
流向遥远的村庄……
一一《家乡的转转河》
张永柱老师诗歌创作的第二个引领。以旅游景点作为人生的具体意象,追求优美空灵意境,创造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用博大的生命感知力和语言力场的细腻从而穿越生命的吟诵。《荡上的情歌》最具代表性的诗歌:
山里的语言背靠群山
与老天爷对话底气十足
冷气流擦着三月身边溜走
所有互联网鸟语花香
微信天幕上云淡风轻
都有苏马荡的候鸟盘旋
苏马荡的春天
是拿得出手的春天……
一一苏马荡的互联网鸟语花香
看雾霾看得太久
眼睛看成古井
所以要到荡上去
看看春风
用没有被玷污的青山绿水
把眼晴养起来……
一一把眼睛养起来
张永柱老师诗歌创作的第三个引领。开拓诗歌新意,完成情感和感觉的系统综合,密切相关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融合,实现具有时代精神的高层次的审美飞跃。《金秋牧语》最具代表性的诗歌:
热火朝天的时针
指向七月
红男绿女抢着进伏
省城已烧得满头大汗
辣不到的恩施
有分割湖北的味道
一一朝天椒
将军,再一次见到你
依然剑眉星目
刀光剑影,又要出征吗
我想问问你,将军
招不招七十岁的老兵?
一一又见将军
张永柱老师的诗歌同样有郭小川先生的遗风,大气磅礴,激情万丈,也有余光中先生的旷达,包容兼蓄,海纳百川。每首诗歌都那么雄浑、浪漫,气势是那么博达,动人心弦,张永柱老师作为恩施诗坛的旗手,在高度的现实主义中焕发出丰富的想象,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个诗人的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相结合的创作艺术体现,更是一位诗人的文学担当。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民族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骏马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