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孩子们盼望着过年,除了因为过年能够吃好的穿好的外,正月里能够走亲戚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老家的习俗正月初一是不走亲戚的,当然这天对孩子们来讲,也是最快乐的一天,穿新衣,带新帽,吃饺子,放鞭炮,跟在大人的身后,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大人们抽烟喝水的时候,老人们大都会给每个孩子的兜里揣一些糖果或者瓜子花生之类的,这些才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往往几家走下来,孩子们的几个兜里便都揣的满满的,有些机灵的孩子便会快速的跑回家去,将兜里的糖果全部掏出来,清空兜子,然后赶上大人,继续去下一家拜年......
从正月初二开始,便开始走亲戚了。
正月初二拜姑姑,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早上吃完饭,大人们便开始准备走亲戚带的礼物,那时的条件都不怎么好,礼物一般是带点点心,面食,或者几瓶酒,打点好了东西,推出自行车,车后座坐着娘,小孩子们通常要坐在前边大梁上,一辆自行车载着一家三口或者四口,便开始上路了。姑姑家如果路程很远,坐在前边的孩子是很累的,即使很累,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很激动很兴奋的,心里急切盼望着能早早到姑姑家。
终于到了姑姑家,没等大人的车子停稳,孩子们跳下车子,便冲向了姑姑家,见到了姑姑,赶紧给姑姑姑父拜年,此时,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到来了,通常姑姑姑父等孩子们给拜完年,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孩子,此时的孩子们也不会客气,将压岁钱装进兜里,那时的压岁钱很少的,起先几毛钱,再以后几块钱,可是那几个钱在孩子们眼里当时也算是一笔巨资了,而且这些压岁钱部分可以自由支配,可以在大街上买气球,糖葫芦什么的,这些东西除了过年,平时是肯定捞不着买的。
拿到了压岁钱,便不管大人们继续干什么了,赶紧和姑姑家的小哥哥一起跑到院子里或者大街上,拿出兜里拆的零散的小鞭炮,一起放起来,比赛谁的鞭炮响,谁的打的远,或者有时一起跑到姑姑村的商店里,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东西,偷偷的拿出一毛两毛的压岁钱买点喜欢的东西.......
中午,一大桌子好吃的东西,饕餮大餐,大人们开怀畅饮,孩子们大快朵颐......
等到大人们喝的差不多了,时间也就半拉下午了,再聊一会天,醒醒酒,便要向姑姑告别往回走了,有时姑姑会特意说让孩子在这住几天了,和他小哥哥一起玩几天,看看爹娘的脸色,如果爹娘同意,便欣然拉着小哥哥的手跑到远处去了,生怕爹娘再改了主意......
等到大人跌跌撞撞的骑着或推着自行车回到家,天色基本快黑了。
初三拜姥爷姥娘,对于大人来说,就是回娘家,拜丈人丈母,这个规矩,似乎全国都通用。
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愿意初三去姥爷姥娘家,拜完了姥爷姥娘,再拜舅舅舅母,这样得到的压岁钱比较多。记得我小的时候就特别愿意去舅舅家,因为舅舅家的条件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除了压岁钱,还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也愿意在那里住下,可以和岁数相仿的表兄弟一起玩,一起打架,一起睡在一个炕上......
初四开始,就要商议着去这个姨家或者那个姑家了,因为那时的家庭孩子比较多,亲戚也就多,七大姑八大姨挨家都要走遍了,有些亲戚比较多的,通常有时要走到正月十五.......
对于孩子们来讲,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后来,随着条件的好转,走亲戚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三轮车,摩托车,甚至于现在的汽车,而压岁钱也从几毛几块逐渐变成了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了......
只是,对于后来的孩子们来说,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可以走的亲戚似乎越来越少,他们也就体会不到了以前孩子们走亲戚时的那种乐趣,年味似乎也就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