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文秘

反刍年味

作者:寒星   发表于:
浏览:35次    字数:351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元宵一过,这年才算画上了圆圆的句号。倘若论及个中滋味,一言以概之:人在春节身不由己。整个春节似乎是在浑浑噩噩、懵里懵懂中度过的,囫囵而勉强。恍然没有了曾经的酣畅快意,就好比在百无聊赖时喝的那口凉白开水,那味道说不清更道不明。

  很是当心,姑且杞人忧天吧,年再这么过下去,它会不会淡出国人的意识,从传统中离心而去?现在的年轻人于此似乎很有些不屑,倒是对西方的什么情人节、圣诞节趋之若鹜,心驰神往。却对我们的几大传统国节知之甚少,无关紧要。每每问及何时过什么节,大多一脸雾水。

  千百年来的传统大节过成这般滋味,着实叫人心悸。在现今这个连大年三十都在挖空心思算计如何赚钱,正月初一还在忙于讨账要账的年份里,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虑及怎样去把这个年过得有滋有味的。人人都在忙于自己的生活,醉心物欲上的满足,至于年节过与不过无所谓,反倒滋生出这么些观念:有了钱天天都在过年。就因为这样的观念把我们的年味冲淡了,年味索然不言而喻!显然,过年已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年过得这般烧心闹心着实有些尴尬。

  不可置否,我们的传统国节都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趣,富有充沛的民族情味。就拿“年”来说吧,甲骨文里的“年”最初刻画的是一个人背负着成熟禾的形象,暗含“年成”、“收成”之意味。我们现在所说的“年成如何如何”就是这个意思。在《说文•禾部》中解释“年,谷熟也。”因为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后来慢慢地引申为我们现在所用的计时单位。这一引申便产生了“过年(春节)”这个节。起先,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它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史学界普遍把西周时农夫们在每年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到来的活动认定为春节的起源,但此时的年尚未固定在某天。直到汉武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至此春节开始定型。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农耕文明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过年便衍生出许多与农耕不相干的习俗,年味也随之丰富了起来。

  春节期间,一密友聊天时说了一句挺感伤的话“钱束缚了我们那代人的想象”。在我看来,何止是束缚简直就是禁锢,又何止是我们那代人,九十年代前的几代人皆然。钱给人们的感觉都很生涩,超乎人的意念。可以说,钱在那些年代里几乎是一分一分地抠出来的。买卖交易中,按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一分钱都得争出屎来,可想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没了钱便封住了口,断了吃的念头。平日里只要能敷衍一下那早已被憋出老茧的肠胃就心满意足了,哪有现在这般大吃大喝的铺张。因此,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到过年上,对过年可谓满满的期盼。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人活着的尊严和滋味。

  印象中,年味早在冬至就初现端倪了。冬至一到,过年的序幕徐徐拉开,大人们把一年的心思全都倾泻出来,年味渐渐渲染开去。先是把自家艰辛喂养了大半年又少得可怜的禽畜精打细算料理妥当,随后便开启年味预制储备的程式。哪些是烟熏火燎的,哪些是水煎油炸的,哪些是坛腌瓷鮓的等等分门别类,各尽其用,各表其味,末了一点也不浪费。所以冬至以后好长一段时日,村庄里炊烟袅袅,处处缥缈着烟熏火燎的熏香味。此番情境最终把沉淀心中已久的年味勾起,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于是,在胃酸的催发下,对过年的期待愈发迫切。

  日子总算熬到了腊月二十四,这才算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模式。因各地习俗不同,有些地方农历二十四过小年,有的却是二十九。一般来说,北方地区二十四过小年居多,而南方地区的小年大多在二十九。依个人而论,我觉得农历二十四过小年对胃来说要厚道些。

  老家过年一直传诵着这么个顺口溜,道尽了个中滋味:二十四净居室,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陆)宰年猪,二十七年货齐,二十八炸粿花,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饭胀斑狗。当然,烧香化纸贴对联是必不可少的,且庄重而虔诚,深怕忤逆了天地神灵,影响家中运道。然而,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里,又有几家能整完这一套呢?尤其杀年猪,那更是梦寐以求的事。不过,无论怎样,不管大年小年,家家户户都会调理家中所有精心烹制,逐一搬上餐桌。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围坐在简易的原木餐桌边上,一面拉着家常,扯着来年的打算,一面津津有味地吃着喝着。席间大人们你谦我让,最终把好吃的都搛给了孩子们。一时吃不了的,就另用碗盛着放到一边,待往后再吃。看着老人小孩吃得那么欢畅,父母满脸都写着灿烂。末了,父母不失时机地把他们早已备好的压岁红包分发给孩子们。尽管菲薄,但都喜形于色,没有谁去在意金额的多寡,图的是一份吉利,享的是一道年味。那气氛那情境,如今想来别有一番滋味萦心头。

  对孩子们来说,真正过出年味来的除了满足落寞了近一年的胃口外,便是玩鞭炮烟花了。守岁的涵义如何,是不甚了了的。在没有手机鲜有电视的年代里,仅靠着父母苦心储备又少得可怜的糖果来支撑一整宿,任凭现在的孩子即便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也做不到。可那时的孩子却能强打精神熬到正月初一,不为别的,就为等到家家户户开门除旧迎新的鞭炮陆续爆响过后,去捡拾没有燃爆的鞭炮子儿,有时父母还特意给个提醒。他们内心酸涩着,连压岁钱都以分角为单位的,哪里拿得出多余的钱来给孩子买鞭炮烟花。然而又不能扫了孩子们过年的兴味,所以也希望自家的孩子多捡些鞭炮来满足一番心愿。孩子们都机灵着,个个循声而动,争先恐后。更有那么些脑瓜子活络的小伙伴,他们根据往岁的印象,心中早就锁定村里那几户条件稍好的人家。因为从他们那才可捡到相对多的鞭炮子儿,收入自然比其他小伙伴的可观。可以说,除夕那个夜晚孩子们基本上是为鞭炮而活的。

  初一大清早,大家不约而同聚集在村口,展示各自一晚的收获,比比谁多孰好。过后,便兴高采烈地玩开了去,整个初一都沉浸在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中。毋庸置疑,烟花爆竹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念想,而且这份热度会一直延伸到元宵节方才作罢,直把年味推向高潮。我以为,年味的灵魂就在烟花爆竹。

  另有一道年味不可或缺,回味悠长,那便是走亲戚,我们这儿俗称“拉家”。顾名思义,拉家就是拉近亲戚间的家庭关系,巩固亲戚感情,所以就有了“走亲走亲越走越亲”的俚语。走亲戚一般是由家中某个大人携带自家的小孩欣然前往,寓承前启后之意,以沿袭亲戚关系。所以无论走到哪家,亲戚家是要给走亲来的小孩挂挂钱的,尽管拮据金额有限,但必不可少,意即牵挂住这门亲情。而对小孩子来说,此意外收获又何乐而不为呢。

  走亲戚强调的是外亲,譬如姥舅姨姑之类。而如叔伯兄弟之属的内亲,不能说走而是拜,而且只在年后,通常集中在正月初一初二两天,很随意地串个门唠个家常什么的。如果碰巧遇有留餐的,似乎也不怎么客气,主人加个碗舔双筷,就很自然地融入其间,无问菜肴有家酿土烧即可,图的就是这点味道。一旦兴致高涨,便吆五喝六地划起枚来,那气氛非比寻常。结果是兄弟多了老亲多了,而自家的门却找不准了。这样的场面在邻里间也是常有的,谁家来了客人,只要一声招呼,没有谁会姨娘做起嘎婆(外婆)相假惺惺去推辞。一桌人围着客人拼酒拼得昏天黑地,最终个个神志模糊姿态蹁跹,结局可想而知。所以,走亲戚有时也得看准地方去处,不然受伤的绝对是你,因为酒桌上没有亲戚可言。

  走亲戚一般情况下分两个阶段。年前农历二十四到二十九为一阶段,这个阶段称辞年。第二阶段是正月初二到十五,是谓拜年。至于辞年拜年有何讲究,不明其里,反正是一个走。不过有一点可确定,两阶段的随礼不尽相同。年前走亲必有一块猪肉(两三斤),而年后就是一条大鱼,寓意年年有余。年前的那块猪肉,在当时来讲算是上礼,只因得之不易,所以走亲戚大多是抢在逢集赶圩的日子。当然,有年猪杀的家庭就另当别论了。赶集除了能买到猪肉的机率更高一些外,同时也方便对方亲戚家置备一些招待客人的什物,因而赶集的日子便成了最佳的拉家日子。

  就因为猪肉求之不易,因此大多数亲戚都会婉拒这块猪肉。那时流传一句既调侃又心酸的话:一块腊菜走到底。意即走亲随礼的那块猪肉,都舍不得吃,从年头走到年尾,由最初的那家,几经辗转,最终又返了回来。提来拿去的,肉都被风干成腊肉了。若依现在人的观念,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寒碜又可笑的事。然而,就因这块肉,却凸显了亲戚间醇厚的情意和至诚的体谅:谁家都拮据,你来我往讲的是个味道,走我为亲糠糟亦为贵。因此,没有谁会在意这块肉到底走多久。尽管如此,只要遇有客人来,主人皆尽家中之所能用心款待,图的仍是这份淳正的年味。

  就这样,该捋的捋清过后,时节晃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年味渐渐地淡出了大众的意识。往后的日子,人们便重树一份心气,怀揣美好的愿望,复制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下一站新年的到来忙开了去。

  2022/02/22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年味 美文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办公文秘

查看更多办公文秘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