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责任田

作者:鄱湖小草   发表于:
浏览:59次    字数:309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责任田

  从八二年开始,由吃大锅饭的生产集体转型到分田到户,承包责任田。自此,农村每家都有责任田。

  我家有农业人口五人:老婆、三个小孩、老母,共分水田五亩。我在学校教书,老师家里都有责任田。耕种季节,有农忙假,时间不够还可调动些课,多请一两天假,也是有的。

  我自小读书,师范毕业后就教书,农活中的车水、插秧、割禾干过,犁田、耙地真没学过。好在老爷子还在,有时也作点示范指导。后来他喘气病、肺气肿严重,不能出门,我只好向别人请教。

  田地有弯直、窄阔、短长的区别,形状各异。所以,整田也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方法不一样。这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有时,扛着犁到地里却不知如何起式,要等别人经过这里时问几句,好难啊。搞了几年,我还是没学会,只能是马虎应付。

  牛在我手上也不听使唤,犁耕不到位。田头地角有好大一块耕不了,老婆只好用锄头挖上一阵。耕完后,要耙细泥土,这必须要一遍直耙一遍横耙交替着。直耙容易,牛是向前走直线;横耙是小转圈,田窄更难使唤牛。我不懂牛的脾气,又不懂行,所以牛在我手里,总是欺生:牛老是走原路,就是走原路重复耙;用力向外逼点牛吧,就是漏下一耙半耙没耙着。唉•••••

  不熟练,就慢慢来吧,也不行啊。三家共一头牛,你想慢点人家不愿意呀,毕竟是春争日夏争时嘛。每家是按抓阄的顺序用牛,一家用牛一天,三天一个轮回。这叫互相制约。春耕与冬种都好些,最要命的是夏季双抢,那可算得上极限的挑战。

  我的田一般都是一亩大小,最大的一块是一亩五分。三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用一天的时间,把一亩田的早稻谷割、脱完;第二天我拼命整田,用一天时间(老婆扯秧,为插秧准备);第三天是两人插秧栽田。当然,整田不用说我很累;但两个人一天时间完成一亩田的割禾、脱谷,也是非常紧张(包括运谷回家、扎稻草、铲田坝等事项)。

  老伴是后半夜起床去割禾,我煮饭。到吃早饭时,一亩田只剩一点点。老伴割禾速度还是快的,但也是在拼命啊。上午抬脱谷机到田里,我脱谷,老婆继续把剩下的割完,然后再一起脱谷。这么说吧,到傍晚,不但谷要脱完,还要捆好稻草,拖稻草出田,铲田坝,运谷这些事都得干完。两里外的一亩五分一块的田,也是这样要一天干完。好在运谷是用船运。没有帮手,女儿还小,只我俩夫妻。真的好紧张。

  整田对农民来说是小事一桩,但对我却是好麻烦、特别累的事。

  天未亮,我就一骨碌爬起床,肩扛犁和轭头,手拿长竹鞭到牛栏牵牛。早晨加上午,要耕完一块大田,还要耙一个直耙一个横耙,这时将近下午一点钟吧。看,这是农历六月,俗话说六月六晒得鸡子熟啊!正是一天中最高温的时候,大概在三十八度以上吧。我的田还是高岸下或是围堤下的,像蒸笼。年老体弱的肯定吃不消,不是有晌午在外干活中暑死的吗?(现在的农人还轻松,十一点收工,下午四五点才出工。)我那时没办法,非得赶。好在年轻,我挺过来了,没事!

  吃完午饭立即拿锸、梯子,还有化肥。撒肥料打轧耙,几回轧耙水田还不是那么平时,就用锸赶平,把高处的泥巴赶向低处。最后用梯子荡平,这整田才算结束。要整好水田,光农具就得挑几回,铁轧耙与耙,都很重,还有几十斤化肥,真的是好麻烦、好累啊。我整田,老婆这天是扯秧,为明天栽田插秧作准备工作。

  禾苗栽下去了,还要不断抽水,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三、五匹马力的抽水机,那个铁家伙,对我们文人来说确实很重,抬一两里路,很难受;还有两根长长的水管。呵,给禾田加水都算是难事。

  五亩多田,两季水稻共收稻谷三千多斤,不到四千斤(那时产量还是不高,近几年是杂交种,确有千斤以上,真要感谢水稻专家)。国家统购统销,要交公粮、卖余粮,有任务!我家好像是千把斤粮食吧。没钱——卖余粮有些钱,但经大队除一抹二,提成呀、什么税啦,就所剩无几了。老伴加我的短工,干一年,混了几张嘴。不过,我还是觉得不错。

  承包责任田,虽然钱不多,但是吃得饱,有衣穿,粮油很充足。以前生产队里,人口多劳力少的户子,没有工分带粮,领不到口粮,真的饿肚子呀。我呢,教书的,老老实实交钱到队里,才能领到少得可怜的口粮。现在,双抢季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上阵(也包括家在农村的公务员),解决了劳力短缺的大问题;时间短,成效高,轻轻松松拿下双抢季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电力化。现在的农民肩膀不用扛,耕田不用牛(牛少了,湖草长了)。抽水是电动泵,插头一插就出水了。泵、电线、可卷的水管放在土车(充气的橡皮轮土车,近几年普及了)上,老人都能轻松的推动,要到哪就到哪,毫不费力。割禾有收割机,速度快成本又低。产量真的翻了两倍,水稻亩产超千斤(不是浮夸,杂优品种,稳产又高产)!

  特别是现在少了许多瞎指挥。年轻朋友还没听说吧?

  六十年代底,七十年代初,栽田要用画行器,株距三寸,行距六寸。栽田前,先将刚刚平整好的水田里的水——上好的肥水放干,然后用画行器在泥田里并排拖,把田划上许多标准的横竖线条(方格),然后在交叉点上插禾苗。没按规格,稍微稀点,被干部看见,立即命令耙掉,重栽;随后还要开现场会批斗!田畈里阡陌上,经常能见到,手拿小竹棍(有刻度)的干部在比比量量,不够格的,毫不留情——耙掉,重栽!

  那时,劳动强度大,这里有个比较:那时一亩田是3万3千多株禾苗;现在是抛秧,大概是一万五千株的样子;现在一亩的株数不到那时的一半,也就是说,那时的秧苗是现在的两倍多。那时,干三天的事,现在一天搞定(少了放水,划行两大冤枉工,扯秧、插秧时间也节省一大半);

  那时的双抢期近一月,现在只要七、八天,多不过十天时间。轻松多了!那时,插秧季节经常病倒人,而且亩产量非常低,最好的也不过四五百来斤。太密了,不长谷,农人说是‘兜头三粒谷’;稻谷不多,稻草倒是多 。现在亩产超千斤,最低也有八百斤以上。

  现在的农人,自动抛秧栽田;也有直接撒谷种的一季晩。不用干部异想天开的抓密度,亩产都在千斤以上。

  后来,推广种棉花,农民才有了钱,而且劳作程度上也轻松多了,而且不要那么抢时争日了。

  种棉花是这样的:不用整田地,只要用启钵器在实地上踩一个洞,再放一个带营养钵的棉花苗进洞里,然后扒满细土,稍稍培土扶植下就可以了。

  制作营养钵也简单,弄一长条细土小畦,撒点肥料;在细土上用制钵器踩个土坯小钵,然后将营养钵20个一行,摆放成长方形小畦;按一亩地一千三百来个营养钵计划制钵;制作完营养钵,盖上塑料薄膜,等上几日;待土钵定型结实后播棉花籽;棉花苗长出四五寸长就可移栽了。种棉花是细工细活,可以轻松地慢慢来嘛。

  记得开始种棉花,政府强调每亩不得少于三千株,要株距多少行距多少,还到处有什么专业干部啦,农业专家指导。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农药中毒多。我有时打农药,喷着喷着就迷糊着要打瞌睡,真的好危险。收效也不是很理想。

  你看现在:棉花单行,稀株,每亩一千株,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的成本。通风,很少生虫,农药用得少,安全。果枝长,产量高,一亩棉花可卖两千来块钱(贩子从中还要赚好多),特别轻松。反正有好多农人自己摸索了一套成功的经验,成本低,安全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种好了棉花。

  再后来,九十年代末,有了打工潮,各种税收也取消了,农人的日子更好了。

  说实话,有近二十年,农人是相当安逸(四川方言)地种着自己的责任田。有些人还能打点短工,搞一两万块钱呢。再也看不见一长溜的村干部,手拿称杆,腋夹麻袋,上户收提成税,讨债了;再也不见干部在田畈阡陌上瞎转悠了。

  责任田这一举措太好了!

  现在,咱们的老百姓,有吃,有穿,有存款,房子也盖得漂亮——安逸,知足啦!

  2014年秋(2022年元月修改)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田园 责任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工作总结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