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过了腊八就是年

作者:张亮   发表于:
浏览:66次    字数:237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0篇,  月稿:0

  皖北有句俗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意思是说,过了农历腊月初八,民间就开始过年了,离除夕也就越来越近了。

  可不,农村人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到了十冬腊月,地里没有庄稼活可干了,就可以休养生息了。人们从春忙到夏,从夏忙到秋,从秋又忙到冬,一年忙到头,到了这个当儿,大伙儿聚集在一起,吃好一点,穿暖一点,欢欢喜喜过大年。因而,千百年来,民间留下有“喝腊八粥”“吃腊八面”“腌腊八蒜”等习俗。

  腊八节也叫“八喜节”,本来,所谓“八喜”,是民间的八种谷物果物,有丰收盈余之意,就像现如今饭店里有道菜品名叫“大丰收”,是玉米、花生、山药、红枣、胡萝卜等的集合体。到了腊八时节,家里粮食满仓,柴禾成垛,不缺粮吃,不愁柴烧,这对农家人来说,确实是值得庆幸之事、大喜之事。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每每到了这个时节,闲下来的人们就开始张罗着办年货了,男人负责把小麦磨成面粉,屯积一些大白菜、大萝卜、大葱、大蒜、粉条,置备油盐酱醋茶,再穷也要买几包香烟,以备待客之需。女人开始打扫庭院,洗涤衣物,洗刷灶具,里里外外干干净净,焕然一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腊八节,往往也是婚喜之季,过去农村比较封闭,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不多,媒婆比较盛行。于是,说亲的说亲,定亲的定亲,要亲的要亲,娶亲的娶亲,村村寨寨吹吹打打,热闹起来了。说实在的,那时候虽然贫穷,但婚礼的热闹程度,昔非今比。如果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娶媳妇,就是全村人的大喜事了,天不亮,村里的男人们分工明确地到女方家“接亲”,抬花轿的,抬嫁妆的,放鞭炮的,“接亲”队伍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现在影视剧里的“接亲”场景,无论多么气势恢宏,也是拍摄不出那种感觉的。

  当然,传统意义上的腊八日,也是民间的祭祀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祀门户神灵及宗族先人,“诸神而祀之”“祖先必祭之”。祭祀由家中的当家男人进行,其程序有二:首先是将祭祀品取其一点丢在地上,口中念叨“诸神有份,神灵佑护”;其次是将祭祀品摆放在堂屋祖上灵位跟前,感谢祖上先人的庇护。

  腊八节的仪式感是很强的,这几年,有些商家搞噱头,在大街上让过往群众喝“腊八粥”,名为弘扬传统文化,实是变了味的商业宣传。古时候的“施粥”,一是寺庙,二是官家,三是大户人家,喝粥的都是吃不上饭的群体,是穷人的“救命粥”、施主的“功德粥”,所以被底层群众所铭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的一部分。

  应当说,过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间最大的节日。过去物质匮乏,长年吃不饱穿不暖,年来了,消费也就来了,所以叫“年关”,有“小孩子过年,大人们过关”之说。因是传统使然,一般来说,就是再贫穷的家庭,也要积攒点粮食,买几斤猪肉,有鸡有鱼,吃几顿好的饭菜,农家人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家境殷实点的,那还要买点好看的布匹,家中的大人置办一身新衣服,出门体体面面、风风火火的;小孩子们缝制一身花衣服,花枝招展、喜气洋洋,那就再好不过了。

  俺只所以这么描述,是因为俺小的时候,别提多喜欢过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一段时间,皖北农村普遍吃不饱肚子,也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才勉勉强强吃几天饱饭,因而,在俺的童年记忆里,过年的概念,就是能吃饱饭。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恐怕是人的第一需求了。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想想那个时候的腊月,如果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来形容,那还是不够到位的。记得那时候的雪,飘起来像鹅毛般大小,一下雪就是十天半月的,雪层厚度差不多到膝盖,真的是“一片白哗哗的世界”。民谚曰“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时还好受些,到了冰雪融化的时候,鞋子踏湿了,感觉冰凉入骨,冻得人控制不住牙齿,一天到晚上下牙齿不停地打架,直到浑身抖抖嗖嗖,像筛糠一样。几天下来,手脚冻烂了,耳朵和脸颊也生了冻疮,走起路来脚疼,上学写字手疼,出门包着耳朵,捂着双手,用棉布裹住脸颊,就像电影里的伤病员。小时候的冬天景象,记忆太深刻了。

  冬天的乐趣也是不少的,沟里河里结了厚厚的冰,溜冰,是农村孩子人人都会的游戏。虽说不可能有现在的溜冰鞋等一套行头,但俺们穿着棉鞋的溜冰动作,想来那还是比较潇洒的,整天在冰上运动,浑身冒着热气,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那真是“爽歪歪”!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一次在俺村边的“八丈河”里面滑冰,刚滑到河中间,就听“咔擦”一声炸响,冰面开裂了,俺们几个小伙伴像下水饺一样,都掉进了冰窟窿里,河水很深,刹那间,俺们几个连头发稍都看不见了。好在有不少大人都在场,他们迅速把冰面砸开了,一个接一个地把俺们“捞”上了岸。至今俺还记得,当时,俺大(晚北农村称呼父亲为“大”,据考证,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都有这种称谓。)气得狠狠地踢了俺几脚,父亲的劲真大,揣得俺两眼冒金花。俺娘给俺熬了姜汤,让俺接连喝了几大碗,直到喝出一身汗水。农村的孩子命大,在冰窟窿里折腾了半天,居然连感冒也没有,现在想想也是不可思议。

  腊八,是年的出发地。腊八之后,奔向过年的速度就明显加快了,直至形成了固定的年俗:腊月初十,天天赶集;腊月二十,收拾整齐;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祀灶神,“君祭三、民祭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五,账上走一走,该收账的收账,该还账的还账,民间有“过年不欠账、年关不要账”之说;腊月二十六蒸大馍、蒸“枣山”、蒸包子,自古民间有个不成文的比赛活动,那就是对比谁家蒸得大馍大、谁家蒸得“枣山”高、谁家包子包得圆的习俗,省级非遗“皖北花馍”,就是过年对比蒸大馍流传下来的杰作;腊月二十七炸麻叶、炸糖糕、炸果子;腊月二十八“穌鸡”“穌鱼”,腊月二十九“烀肉”,年三十穿新衣,年初一拜大年,年初二闺女回娘家……

  一年一年,周而复始,久久成俗,成为一个地方的年俗文化了。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新年 腊八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张亮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1-11 17:18
    圆圆
    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而且能够增长知识,更能愉悦身心。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