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高俊恒:鉴往知来南京行

作者:土书呆子   发表于:
浏览:43次    字数:324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6篇,  月稿: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圣人先贤的这句名言,警醒着凡夫俗子须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于我来讲它和一座城市紧密相连,这就是南京。

  南京古称金陵,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与西安、洛阳和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500年建都史,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美誉,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现为江苏省省会,简称宁,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全市共有红色文化资源点160多处,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作为同样享有“英雄城市”冠名的一名武汉人,我曾3次到过南京。第一次是在1993年5月,我作为边防连队的一名新闻报道员,报考了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和原广州军区其他部队的11名考生,来到该院招生办面试并顺利通过专业测试。与我同行的军区空军3名战士,怀揣着军事新闻记者的梦想,告别南政院雕梁画栋、古朴浑厚的主体建筑,当天晚上赶往南京火车站就要返回部队了。途中,我们穿行于南京市中山北路,道路两侧苍松翠柏、绿树成荫,街道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想着未来能在这个繁荣美丽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对处在高温高盐高湿环境中的边防战士来说,该是多么美好、多么惬意、多么奢华的幸福事情。然而,梦想有多丰满,结果就有多凄凉!我们这些战士报道员,尽管文章写得不错,新闻创作成果优秀,经过多轮竞选,大多数人要么因文化偏科考试总成绩不理想,要么因军事共同科目不过关,综合成绩未达到录取分数线,最终全军区仅有2人入读南政院新闻系。

  “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正如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所说,“向后看,就是向前进”。包括我在内的落榜考生,虽然与南京失之交臂,成为一生的遗憾,但大家不忘初心、追逐梦想的努力从未停止,有的在当年退伍后进入地方宣传文化系统工作,一边耕笔不辍,一边提升学历,担任了报社记者、电视台编导,成为新闻机构、文化社团的业务骨干,一些战友还走上了这些单位的领导岗位;有的认真总结落榜的教训,搞好固强补弱,第二年再战军校招考,顺利考上各自军(兵)种院校,继续服务国防建设,用笔和镜头讴歌部队官兵,在基层一线展露业余“军事新闻记者”的风采。我们这些青春年少的热血男儿,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没有因一城一池的得失迷失人生方向,始终执念心中的梦想,用军人血脉中流淌着的战斗作风和奋进姿态,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艰苦考验,书写着各自的美好人生,就像这悠悠古都南京城,每经磨难总能凤凰涅槃,赓续血脉,生生不息,接续辉煌。

  鉴往知来,须领悟过去,立足当下,方能砺行致远,行吾辈之路。伴随着2019年元旦后的第一场雪,我和同事们从广东来南京大学参加系统宣传思想干部专题培训班学习,报到当天,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人来人往,行迹匆匆。第二天上午,当为期5天的培训开班时,整个校园已变成了银色的世界。举办方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将上午理论学习、下午现场教学的日程安排,调整为学习研讨、现场教学各2天,集中1天作分享交流。培训动员会后,课堂外的雪下得那么深,下的还那么认真,教室里的师生也没闲着,大家围绕本次培训主题,就文明城市创建体系建设与考评作交流探讨。一次在课堂上,南京市创文办的老师推介南京市首创即获评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经验做法,进入互动环节,区(县)的学员就遇到的难点、堵点与痛点问题,纷纷向老师请教破解之道,现场求实求真的氛围非常好,原本2个半小时的专题辅导延长了1个小时。在我们走出教室依依惜别时,老师说:“雪已停,天转暖,可到各处走走看看,期待同志们的创建工作出成果,让文明之花传遍大江南北,扮靓中华大地。”

  美美与共,百闻值得一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培训班走进南京大学鼓楼校史博物馆,到新闻单位参观融媒制作编发演示,去街道(社区)探访文明创建和平安建设举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教育活动,组织学员实地感受南京“人文荟萃、士林渊薮”历史的厚重、科教基础的厚实、城市文明治理的精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树的精准,我们在有限时间内认真学习观摩,用心“窥一斑而知全貌”,让这次在南京大学的培训收获满满,也为我时隔26年后的南京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鉴前辈之道,行吾辈之路,应把握未来之方向。2023年4月中旬,我有幸前往南京市参加上级组织举办的一个研讨会,再次体验这里交通区位的优越,综合实力的强劲,更有新时代南京生态环境的良好,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南京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党史资源。

  这天下午,我们参加研讨会的同志在举办方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培训点乘坐3台大巴车,从北大门步入雨花台烈士陵园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赭色花岗岩烈士雕塑群像,雕像高10.03米、长17.2米,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我仔细地数了一下,这组群像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辉形象,有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有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有怒目圆睁的农民,有临危不惧的女干部,有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有身陷囹圄、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雕塑群像主题突出,层次分明,上实下虚,将烈士们临刑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小学课本的彩色插页到眼前的真实画面,依然在感染来者,触动心灵,激励后人。

  沿群雕环陵大道而上,我们到达矗立于雨花台主峰的烈士纪念碑。该碑高42.3米,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整个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碑额形如红旗和火炬,碑身正面为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北面为当代书法名家武中奇先生书写的碑文,碑前立有烈士铜像,高5.5米,题为“宁死不屈”,底层平台两侧立有向革命先烈肃立致敬的群众石刻雕像。我在现场看到,今天和我们同期到达这里的除一些零散游客外,还有机关、企业、学校、解放军等十多个单位或团体,在雨花台管理处的指挥下,正按预约排队举办现场教学活动。趁候场间隙,我站在台顶俯看,整个陵园苍松似海、翠竹成林,纪念广场的倒影池、纪念桥尽收眼底,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朴素庄严,由南京市30万共产党员交纳特殊党费兴建的忠魂亭深沉壮观,这些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纪念建筑群让雨花台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还有分布在陵园各处的知名烈士墓、东殉难处、西殉难处、红领巾广场、忠魂广场等,共同营造出厚重的纪念氛围和气势恢宏的空间效果。

  “快、快、快,到我们啦!请各位领导和同事就位……”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不一会儿,我们研讨会人员就有序肃立在纪念碑前,一场仪式感满满的现场教学活动如期而至。

  “入党宣誓仪式开始”!“礼兵就位……献花篮……”“展党旗”

  “请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宣誓人——”

  此时此刻,我们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承诺,让环绕纪念碑瞻仰革命先烈的每一个人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我仿佛看到,从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刑场,约有近十万的革命志士、爱国人士在此壮烈牺牲,目前已知姓名的有1519位,绝大部分为无名烈士,这里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我仿佛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革命先烈,在雨花台原址修建雨花台烈士陵园,寄托“不忘先烈,永志纪念;饮水思源,代代相传”的无尽哀思,使之成为激励南京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仿佛看到,前来雨花台参观缅怀的人们,从烈士们的遗物、遗像和文物、文史资料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而铭记和平来之不易,胜利果实弥足珍贵,雨花英烈们的事迹和精神正在神州大地弘扬传承,历久弥新。

  鉴往知来南京行,弹指卅年一瞬间;几多烟云慨而慷,诗与远方接续行。身在异乡的你,活在当下的我,探访未来的他,脚下这片家园热土啊!我们都无比热爱眷念着,行动起来吧!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砺行致远。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周金祥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