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家乡那“巢儿”

作者:张平   发表于:
浏览:89次    字数:365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4篇,  月稿:0

  木质结构,两层楼,每层三间。楼下几间的隔墙是木板,楼板是木板,外墙也是木板。楼上除了在舍柱和檐柱之间用木板隔出个小房间外,整层楼都是敞亮的,竖的柱,横的梁随处可见。椽皮、檩条、瓦片抬头便是。楼上空间呈“人”字形,中间高两边低。最低处,椽皮和黑瓦伸手可触。楼上光线晦暗,唯有的几方亮光是从几块晶亮的玻璃瓦上射进来的。

  这房坐落在村前的低洼处,整体看,位于全村中轴线的最前端。房后是民居,成片的房屋依山而建,以这房为基点向上、向左及右三面延伸到极致。自坡脚至坡顶形成较大的落差,站在对面的小山坡回望,所有的房子几乎一览无余。村里,高大的梨树、低矮的李树、桃树镶嵌其间。春暖花开之时,黑的瓦、白的李花梨花、粉的桃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房的左边是一口池塘。每逢下雨,全村的屋檐水几乎都往里灌。因而这塘长年蓄水,成了村民浣衣及牲畜用水的主要水源。房前是三十米见方的土坪。这坪是全村孩子的乐园,孩子们长年在这里追逐、嬉戏,因而虽是土坪,却光滑如砥。

  这房就是全村孩子读书的地方,村里人管这里叫学堂,而不叫学校。旧时把“塾”“庠”“序”“泮宫”等称为学堂,可那是富家子弟,甚至须得地主的孩子才有资格读书的地方,穷人根本无缘其里。而这房是解放初集全村人的力量建起的,村里的孩子不论贫富都可以来这读书。把这房称为学堂,可以想象在村民眼里,这里就是“塾”,是“庠”,是“序”,甚至是“泮宫”……

  记忆里——

  吴老师师范毕业,科班生,是村里的第一位公办老师。

  他就住在楼上那小房间里。房间里除了棉被,其余都是书。吴老师自己做饭,但不需种菜,因为村民们都争着给他送菜。冬送萝卜、青菜,夏给莴笋、豆荚。孩子们上学,书包里除了装书,还时常给老师捎来时令菜。

  吴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把课文读得山响。木板房不隔音,其他教室也听得清清楚楚。于是每当吴老师上语文课时,其他班也上语文课,大家对歌似的一个劲大声朗读。而且读了一课再接着读一课,读到最后一课回来再从第一课读起。课文就这样被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读着读着孩子们把所有的课文都给背下来了。于是,读书声不仅在学堂里,放学后还在庭院里、火塘边,以及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甚至在放牧的牛背上、捡柴的山中。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大人们说,这声音好听!有说我家那俩小孩嘴巴压根就没停过,读得真带劲儿!有说我不识字,不知道啥意思,但听起来就是悦耳!也有说赶明儿自家孩子长大了也送去学堂读书。

  另一位老师也姓吴,师范毕业,是村里的第二个公办老师,村里人称他为小吴老师。

  小吴老师的课堂一般都有“五步曲”,一是课前分享昨晚的课外阅读收获;二是带着学习卡走进课文;三是质疑问难;四是与学生一起答疑解难;五是推荐读物,供放学后阅读。小吴老师经常欣赏孩子们在学习中的“错”,他不怕孩子们出错,鼓励孩子们大胆想、大胆做。孩子们做错了,他会说:“‘错’得精彩!”。小吴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多提问题。他说不懂的要提,懂也要提,问题提得越有价值越好!他引导孩子们答疑解难的方式很简单,他总是带着孩子去读,难以理解的地方反复读,似懂非懂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解读,已经理解的地方读出感情。小吴老师不布置家庭作业。放学前他总会讲课外读物里的人和事。讲到精彩处常常会戛然而止。当孩子们瞪大眼睛哀求继续讲时,他会说读物里有故事的延续,回家后自己看吧,明天来学堂老师听你们讲!

  秋季学期,天气转凉之际,小吴老师说我们有一门课叫“捡柴”,要到山上去上。天气晴好之时,小吴老师常带孩子们上山捡柴。在山上,将砍下的柴打成捆,一边一捆,用矛扦戳穿后便挑起来。所有的孩子无论大小,一人一担。学堂一楼中间那房小吴老师用来堆柴。几堂“捡柴”课下来,那柴便从地下堆到了天花板,满满一间都是柴。

  村里海拔高,冬天很冷。不下雨时,小吴老师将孩子们捡来的柴在室外的土坪上燃起篝火,接着吩咐孩子们把长凳搬出来,全班围坐在篝火旁上课。篝火很旺,孩子们的脸被烤得红扑扑的。没有了寒冷,孩子们很快被小吴老师带进了语文的世界里。小时候,《我的旅行》那篇关于消化系统的课文就是在篝火旁上的。讲的是一颗黄豆从口腔进入,经胃、小肠、大肠几处消化道游走,因侥幸没被嚼碎,最后从肛门排出来的故事。那天早饭,妈正好炒黄豆。我给妈讲了“我的旅行”的故事。临了,妈说今儿要细嚼慢咽,不然黄豆就会在你肚子里“旅行”。

  小吴老师的课不仅在篝火旁,还在稻田里、溶洞中、山岗上……

  天气晴好,小吴老师常带孩子们登山观景。有一登山地叫巴路己。那山地势高,不长树,全是草。周围几座也一样,全是厚厚的草皮,因而形成了不可多得的高地草原,成了村里人放牧的极佳地。站在岭顶极目远眺,远处是武陵山脉。那山脉绵延数百千米,气势磅礴。目睹群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会在胸中澎湃。此刻,小吴老师会给孩子们介绍山脉的走向,从哪儿起,绵延到哪儿。其中一座主峰叫梵净山,在贵州省地段。山上自然景观奇特,蘑菇石就是其中之一,重心不稳却千年不倒……孩子们一面屏息静听,一面极目远眺,心思在驰骋。

  欧老师是村里的民办老师,他留给孩子们的印象是读书。

  那时,村里还没通电。夜晚一片寂静,也一片漆黑。村里的最高处却有一盏长明灯,那是万籁寂静的夜晚中村里唯一的亮光。远远看去,那光忽闪忽闪的,定是灯火在风中摇曳。灯光是从欧老师家的阁楼上发出的,欧老师每天夜晚都在灯下挑灯夜读。儿时的我,很喜欢看那灯。常常一个人走到屋外朝那方向遥望。呆呆地望着,心里满是遐想。

  放学和周末,欧老师也会放牛。与其说是放牛,还不如说欧老师是借放牛的时间看书。路上,牛慢悠悠地走,欧老师手持书本在旁边边走边看书,看得很入神,几近忘我。到了山坡上,牛在吃草,他在看书。那牛仿佛读懂主人的心思,不会四处走动,就在一处安静地吃草。休息时,欧老师把书装进布袋里,然后挂在牛角上。于是,“牛角挂书”成了一道风景,在十里八乡被传为佳话,俨然村里的一张名片。

  读现代书,就是跟现代的作者对话;读古代书,则是跟古圣先贤对话。欧老师说,他也有字、有号。他字默夫,号山顶无心怪人。当时我很是不解,怎么是“无心怪人”?后来他说,“怪”字无“心”不就是“圣”吗?咱们都要向古圣先贤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欧老师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好词好句信手拈来。他的课上得很精彩,孩子们痴迷于他的课堂,常常不肯下课。

  周星驰导演一部电影叫《功夫》,里面的人物人人有个性,个个有功夫。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学堂里,老师们同样有“功夫”。他们用对教育的理解外化于行。或给孩子以示范,或作用于孩子。读书促进积累,实践提升能力,尝试启发思维。走进大自然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兴趣盎然,还让孩子开眼界、长见识。于是,在孩子们眼里,学堂最好玩,也最向往。在那没有过多的作业,课内是有趣的,课外是轻松的。上学路上,可跑、可跳、可踩“高脚马”,即便雨天满地泥泞,也可双脚不沾泥。课间可静、可动,可跳橡皮筋,可玩“杀脑壳”游戏。

  最近,翻阅一篇旧文,这文是九十年代本县一名记者所作,题叫《雀儿寨上守“巢”人》。讲述的是一位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一个叫雀儿村的教学点。那老师身体不好,胃切除了三分之二,还多种疾病缠身。他多次晕倒在去学校的路上,可他仍然坚持。教学点就他一个人,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料理。领导为照顾他,把他调到中心完小,这样可以安排从事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以此减轻他的工作量。可他执意留校当个守“巢”人,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余年。为该村那“巢儿”,以及“巢儿”里的十几个孩子,这位老师几近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因而集“全国烛光奖’”“全国优秀教师”“湘西州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于一身,着实一点都不为过。

  读罢,我很是感慨,咱村那学堂不就是一个“巢儿”吗?吴老师、小吴老师、欧老师以及后来的小小吴老师、石老师、龙老师等,他们都是守“巢”人。他们个性鲜明、风格各异。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孩子,用不同的方法教育着孩子,让孩子自然地、健康地成长。

  从这“巢儿”里走出的孩子,一个走进清华大学,一个走进中央民族大学,一个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多个走进985、211学校。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也应运而生。如今,在工作岗位上的有教师,有医生,有科级、处级干部,有中外合资企业高管,有火车技术骨干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一处弹丸之地,区区数百人口,却能人才辈出,全因那“巢儿”及那群守“巢儿”的人儿。即便后来那“巢儿”因为年代久远成了危房,龙老师带着孩子四处借民房上课,“巢儿”不再固定,成了流动的“巢儿”。龙老师等仍然保持风格,求异创新,与时俱进。

  时下,“双减”政策正在落实中。一方面要减负,一方面要提质增效。“双减”之下的教师、课堂及作业该如何转型,教育人都在冥思苦想。今儿想起家乡那“巢儿”,同是教育人的我,心空多了几许明朗。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美文 家乡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张平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1-21 11:00
    凌木千雪
    从起跑线上出发,这群孩子不是在跑,而是在自然中行走。他们不知道,山外同样在起跑线上,别人已经风驰电掣。他们是在好奇中、兴趣中、向往中积攒了动力,从而形成奔跑过程中的加速度。从小学、中学,再到高中、大学,乃至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好奇中、兴趣中、向往中的状态依然激越。因而时常感慨,村里那“巢儿”和那守“巢”的人儿,是他们让孩子如同野花,无需施肥,自己吮吸养分,在自然中自然地绽放。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