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有这么一伙人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61次    字数:329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有这么一伙人:几十年来,在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河(柳河支流)南岸造林不止,他们的身后是一排排白杨参天蔽日,一片片油松翠绿幽深,一座座果园桃红李绿,他们就是阜蒙县旧庙镇共产党员治沙人。

  阜蒙县的旧庙镇与全国四大沙地中排行老大的科尔沁沙漠只有40多公里,是沙漠南移的必经之路。为减少沙漠对阜新乃至辽宁大片疆土的困扰,这伙人自觉的组织起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他的头发白了,背驼了,手上的老茧扒下一层又一层,但目的达到了,在省界边上已经筑起了一条从不偷懒的绿色屏障,带来了绿水青山,瓜果飘香,人民群众获得从没有的经济效益。我在旧庙工作生活43年了,我是他们的见证者,我愿为他们著华章。

  其实我不是旧庙镇人,1979年11月15日参加工作到旧庙报到,从那天起,我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这片土地。直到退休我也没有停止,还在为这片土地浇水施肥,打扮梳妆。

  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旧庙公社中学,报到的第一天,风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由于老家离着远,只能住学校单身宿舍。那是一幢老房子,门窗破旧不堪,夜里刮大风,将窗户刮开了,窗户上6块玻璃全打碎了,宿舍一下子成了风洞。一夜也没敢睡。第二天同事告诉我:你应该知道“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科尔沁沙漠距旧庙40多公里,那里是沙尘暴根源,像昨晚这样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我们这儿一年刮两场风,一场南风,一场北风,一场刮6个月。我一听头都大了,这以后可怎么生活?从那天起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每次洗完衣服的盆底总都会有好多细土。

  在我的记忆中,学校边儿有一个种子站,一次刮大风,将仓库的房盖刮飞了,碰坏了高压线路,造成大面积停电。

  那年,驻军部队为支援当地地方经济建设,无偿为2个村筑墙建蔬菜暖棚,一个建在山坡的棚区黄瓜都要上市了,一场大风将多家棚盖刮飞了,损伤惨重。而一个建在河边的村,因大风刮起沙粒,沙粒将棚膜打出好多小洞。俗话说:针眼大的洞儿能进斗大的风,风不会后退,进了暖棚就得出去,好多暖棚的棚膜都被风撕烂了。从山东请来的技术员看过后哭了:我是认识了阜新的风,这风也太了,在山东做梦也做不出来。阜新不适合建暖棚,我虽然懂暖棚生产技术,可我管不了天。放弃10万年薪的工作回家了。

  旧庙人都是硬汉子,在风沙面前不低头,吃过风沙苦的阜新人为了治理风沙进行了几十年的尝试,终于找到了根治风沙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旧庙人根治风沙首先将着眼点放在了书本上。治理风沙的首选措施就是植树造林。然而,也不知道是风沙太大还是造林方法不对,造了多年林,每年都是造林几千亩,只是没活多少株。“数”是上去了,“树”没上去。造林不见林,劳命伤财。

  在风沙面前好多人泄气了。旧庙是个鬼地方,满山沙石溜溜光,兔子不拉屎,沙地不长草,树苗随风跑,日子过不好。一首民谣听着人心寒。

  吃一堑长一智。近水楼台先月。旧庙人与位于阜新市彰武县境内的辽宁省风沙地研究所结成了亲戚,请治沙专家来实地考察,给旧庙人防风治沙出主意,想办法。专家就是专家,说的都是金玉良言。用营养钵造林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不论风沙多大,不会一下就将营养钵刮跑,有营养钵中的营养土,在风沙中幼苗也许会很快生根发芽。

  旧庙人信科学,从那天起,造林必须是营养钵育的苗,虽然价格相对高,但成活率也高了起来,旧庙人防风造林找到了一条新路子。造林见林了。

  旧庙镇大规模治沙造林是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的。

  党委书记王凤岐自任造农田防风造林总指挥。指挥着旧庙人在农田里像种庄稼一样造林种树——营造农田林网。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大大坑,深深的埋,多年的棒槌能成材。在农田里营造南北间距500米,东西1000米,林面不少于4行的林带,围成一个个750亩见方的农田林网。大约过了5年,林网的树长起来了,林网抗风沙的作用明确发挥出来了,农田里的风小了不少,早春播种后垄沟被沙土填平而几乎不出苗的现象减轻了,地表土壤流失少了,人民群众尝到了营造农田林网的甜头。每当茶余饭后同我爸聊造农田林网的事时,老人的胡子会翘老高:那时候是我身体最棒的时候,一天挖过400多树坑,一顿饭吃了12个豆包,不一会就饿了,公社奖给我一面锦旗:授予我造林模范称号,那时候真风光。

  随着粮食涨价和人口的增多,农田林网占地的矛盾显露出来了,上个世纪90年代,改造林网成为旧庙镇的一大工程:改农田林网为路网,在路两侧造15——30米的林网;在不适合耕种的荒山上栽下抗风沙干旱的油松、沙棘籽、锦鸡等树种,给荒山戴帽;给流经镇域的河道镶边,造适宜在河边生长的杨、柳、榆、槐,简称河边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经十几年的努力,旧庙境内的造林有了新突破:路边百里树相伴,河边杨柳镶绿边,山头青松戴帽,大雨洪水也不下山,在勤劳的旧庙人面前,风沙小了,洪水小了,河套再也不随便改道了;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而带来的是山青了,水碧了,生态环境好了,老百姓的日子好了,幸福指数高了。

  旧庙人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到本世纪初,找到了治理风沙更有效的办法,林业生产又有新突破。

  古人为了抵御外寇修筑了——万里长城,而今旧庙人民为了根治风沙,在辽宁与内蒙的边界河边造出了宽30——50米,长37公里的边界林,筑起了一条永不偷懒的防沙绿色屏障。

  在界河边筑防风固沙林,说着轻松,做起来可是件大工程。居住在界河边上的人民群众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农村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河边多是低洼肥沃土地,一般亩产玉米都超过千斤,正常年份少说也得收入800元,好多农民兄弟犯难了,真舍不得用那么多肥沃农田造林,太影响收入了。在这时候才显示出我们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觉悟。其实土地是农民的工资,谁有土地谁的工资就高,在市场经济前提下,谁都想多挣点。但好多农民兄弟为了有一个绿水青山的环境,默默地奉献着。

  梁南村现已退休的村党支部书记在设计造林线路时,有意让林网从自己家的低洼地过,他带头挖树坑,感动了好多人。村书记能做的,我们也应该做。一位老人有些为难情绪,村书记支了一招:老人家,占您家多少地,你去我家的承包地里挑,相中哪块就种哪块,决不让您老吃亏。老人受感动,书记的话暖人心。“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就从我做起吧!

  这期间,造林品种也进行过调整。改单一品种为混交林,单一品种极易发生病虫害。当年单一品种的油松地松毛虫十分严重,松毛虫是俏皮话“四大整不了”之一。而今,由于单一品种改栽混交林,松毛虫基本不见了。改老品种东北疙瘩杨为速生杨,经济效益提高了;由单一的防风固沙林为经济林、固沙林并举,人民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提高了,变让造林为主动造林,而生活却越来越好了。

  21世纪初,在治沙战役中取得初步成果的旧庙人又做了一篇大文章。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着各村书记、主任,林业生产大户去河北省涿鹿等地参观,一行人大开眼界,扁杏在涿鹿已成产业,而旧庙的环境比涿鹿好多了。从河北考察之后,党委、政府一班人趁热打铁,又著了一篇退耕还林还果的巨著。

  组织全镇人民大讨论,在全方位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经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做出《旧庙镇林果业生产20年发展规划》,退耕还林还果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新邱村北山,全镇14个民兵连由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带队集中平整土地4800多亩;水利部门在山下打井、修渠23处,为早春栽植果树备足了水源。

  大力发展林果业生产也让一大批有远见的农民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

  梁南村党员白文彬承包下一座荒山,栽下2600株梨树,年收入30多万元。白大哥被阜新市人民政府授予果树生产十大标兵。

  党员胡秀峰开动脑筋多次实验,鉴于沙地不保水,将矿泉水瓶扎个小孔,装满水,放在营养钵上,半个月不下雨也不干枯,被大面积旱区推广。被称为苗木打点滴。

  如今的旧庙镇真正实现了山青水碧,在原来因大风刮坍塌暖棚的满井村后山,人们又建起了新暖棚,全屯人均一亩,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昔日的贫困村成了首富村,当我问起棚区的村民为什么这几年暖棚刮不坏了?得到的回答:有树了,风息了,钱来了!

  一伙山区的共产党员,一伙不知疲倦的造林人,用汗水浇灌出秀美山川,他们是值得赞誉的人!

  生活处处皆美景。写一首颂歌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美文 史庆友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