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

杨鸿台:它山堰游记

作者:欣荣   发表于:
浏览:103次    字数:279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近日,与阔别已久的战友们相约出游宁波四明山,首次造访了位于鄞江上游它(tuō)山与四明山之间的它山堰。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历史上留下不少闻名中外的水利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四大著名水利工程分别为它(tuō)山堰、郑国渠、灵渠和都江堰。踏上堰坝古老条石,脚感稳重厚实;俯首观之,顿发历经沧桑之叹。它山堰皆用长2至3米的条石砌筑,小的一两吨重,大的三四吨重,堰面共有156块条石,古人为了防止行走堰面时被江水冲走或者滑倒,还在条石上凿刻不规则的防滑纹路。

  它山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杰出文化底蕴的古老水利工程,被誉为“东方坝上功”,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鄮县(即鄞县)县令王元暐率众建造这一独特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此前鄞江没有支流,仅凭一条干渠直通东海,不仅两岸方圆几十里庄稼无水灌溉,每逢雨季,海水倒灌,庄稼被海水淹死,人也只能喝又苦又涩的海水,鄞江民众饱受愁苦,只得背井离乡外出逃生。王元暐整治鄞江工程耗时十年,形成了以它山堰为总枢纽的引泄完整、滞蓄可靠的水利系统,该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据宋代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等有关史料记载,为了选择合理坝址,王元暐四处勘察地势,发现“两山夹流,铃锁两岸”的它山地势优越,大溪之南沿流皆山脉连绵,北面都是平壤之地,南岸之山与它山夹流,两岸有石趾可据,于是王元暐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兴筑阻咸蓄淡引水渠首枢纽工程,将鄞江上游来水引入内渠南塘河,从此每逢雨季,上游洪水漫过它山堰,进入奉化江,通过甬江流入东海;每逢旱季,上游水主要进入南塘河,并在内河与外江之间围堤建闸分流江河,自动调节着南塘河水位,保证了两岸农田灌溉需要,并注入宁波府城日月两湖(日湖今已堙塞,仅存月湖)以满足城区用水。该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采用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这在其他水利工程中甚为罕见。该堰的不少功能原理直至20世纪才被发现,如该堰堰体有四大特点:一是堰底向上游倾斜5度,从而增加了堰体的稳固性;二是组成堰体的条石附有粘土夹碎石层,从而减少了河床的渗漏;三是堰体平面略向上游凸出,从而减少了溢水时对河岸的冲刷;四是堰体采用变厚设置,从而增大了河床中央堰体刚度。该堰全长113.7米,堰面顶级宽3.2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是长2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洪涝灾害时70%水量流入鄞江,30%水量流入樟溪发生干旱灾害时,70%水量流入樟溪,30%水量流入鄞江。7个分洪沟总长2000多米,流量最大时可达每秒50立方米,历经1100余年风霜雨雪和洪水冲击,堰身至今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着阻咸、蓄淡、引水、通航、泄洪等作用,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如今,它山堰已成为一处著名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探奇。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14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它山堰的建成,致使王元暐这一德政流芳百世,然而当年的他却因之遭贬还乡,却原来公元821年,博学多才的王元暐中了科举,任翰林院书记,翌年他又升任翰林院编修。公元824年,他再升任朝议郎,朝议郎是当时的高阶文官,位居朝廷八郎之首,他的迅速升迁及其清廉为官,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与排挤,皇上听信了谗言,于是将他从京城长安贬到千里之外的浙江金华府,担任副职,再贬调为鄮县县令。一再遭贬的王元暐并未意志消沉,依旧志存君国,心悬黎民,率领民众凿山修堰。公元826年,年仅18岁的唐文宗李昂登基,有名无实执政仅14年,宫廷争斗不断。王元暐的上司是明州刺史于季友,其夫人普宁公主是唐宪宗李纯之女,故于季友贵为皇室驸马,李昂是李纯之孙,于季友又乃当朝皇帝的姑父,他也曾主持兴修仲夏堰等水利,可是功效微渺,王元暐的丰功伟绩在当地民间有口皆碑,这让于季友非常不悦,他非但不为王元暐请功,反而对其想方设法打压和排挤,难怪王元暐修堰功成之后,史书中再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诚如它山庙中楹联所书:

  是非曲直莫道人间真伪虚实

  古今往来须知世上盛衰炎凉

  值得一提的是,王元暐和修建它山堰者们的功绩当时虽然没有受到朝廷的认可,但是当地人民却对他们世世代代感恩戴德,如始建于唐代的它山堰下游约500米处的鄞江桥,初名“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所谓“大德”,意即赞颂王元暐和它山堰建设者们的莫大恩德。五代至宋初,后人又在它山堰的北堰头立庙,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

  由于王元暐的功德未被当代朝廷认可,故该庙建成后,起初叫十兄弟祠,也叫“舍身祠”,以纪念为修堰而献身的十兄弟。传说王元暐最初耗时十年,带领民众开掘出一条从鄞江到鄞县城里(今宁波)60里长的人工河,然而由于此河太过平坦,鄞江一放水,江水就沿着原来倾侧的低处江道流向海洋,眼看十年的努力就要前功尽弃,这时一位九旬老翁建议在鄞江镇的它山旁造一座大堰,迫使鄞江水流入人工河,这个好主意得到了一致认同,但是想要在水流湍急、几十丈宽的江面上建造一座大堰,可谓难于登天,截江的人们忙活了三天三夜,打下去的几十条木桩全都被江水冲走,这时老人见状又开口了,说用人的热血就可以把基桩凝固在江底,但这意味着要有人因之牺牲,人群陷入了沉默,但很快从人群中走出几十位勇士,纷纷表示愿意牺牲自己,见到百姓们如此英勇无畏,王元暐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即从中选出十位勇士。第二天又开始打桩,只见风急浪高,第一位勇士被绑定在松木木桩,徐徐沉入水底,锤头敲击着桩木顶端,桩根尖牢牢钉入水底沙石之中,第一桩打成功了!接下来,第二、三、四……第九位兄弟也相继慷慨赴死,九根桩都成功打完后,轮到第十位兄弟下水时,他却临阵脱逃了,此时风水和尚释道清主动请缨捐躯,最终打桩全部成功!它山堰建成后,为了纪念这十位勇士,后人在它山庙中为他们塑像,世世代代供奉着他们。

  “截江河巧分三七流,筑堰碶恩泽千万家”“万顷黍苗治惠泽,千秋蕉荔报神功。”它山堰建成305年后的公元1138年,南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王元暐之功德伟绩终于传入朝廷。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赵昚乾道四年,皇上赐“舍身祠”庙号为“遗德”,该庙改称“它山遗德庙”,这是来自朝廷的首次认可,然而此时距离它山堰建成已历经335年。到了宋理宗赵昀宝庆年间,即公元1225-1227年间,王元暐被追封为“善政侯孚惠王”,王元暐以县令身份获封为王,这是史所罕见的来自朝廷的最高认可,此时距离它山堰建成已近400年之久!

  它山堰不仅是古人留下的伟大水利工程,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山堰所在地鄞江镇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都要举行庙会,祭祀当年它山堰的建造者们,当天还有各种演戏、曲艺表演,如今已成为当地十分有影响的民俗节日。

  走出庙门后,我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一首小诗腹中形成:

  《拜谒它山庙有感》

  百姓心中一杆秤,

  不信鬼神敬功臣;

  王令建造它山堰,

  千年香火颂水神!

  2023年4月22日纪于寓所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欣荣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写景散文

    查看更多写景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