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张守福:庄台孜的风景与文化

作者:张守福   发表于:
浏览:30次    字数:163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9篇,  月稿:0

  近闻阜南县西田坡庄台孜的旅游业搞起来了,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五万余人次,真想前去看看。

  记得那是2019年年中,我随相关人员去阜南县几处“刷白墙”的乡镇进行调研,察看了蒙洼行蓄洪区几处庄台孜,看到这些庄台孜是有别于淮北平原上的村庄的,庄台“高高在上”,风景都很优美,别有一番风味。所以,在调研结束与县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时,我突然冒出了一句:“可整理开发‘庄台孜文化’,发展庄台孜旅游,让独具特色的庄台孜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我的这条建议,县相关人员在表态发言时,特别强调,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层面,这是个好的设想、好的创意、好的项目,淮河儿女与洪水斗争了许多年、治理了许多年,现在看来,与洪水抗争也好,治理淮河也好,都凝聚在这一个又一个庄台孜上了,这就是“庄台孜文化”。

  在淮河流域,庄台孜可以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独具特色的村落,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这让我想到了国外的“古城堡”和我国的“古山寨”,文化底蕴浓郁,旅游发展都很红火。我相信,庄台孜作为淮河流域特定的历史文化产物,其开发生态旅游,大有文章可做,不久的将来,成为著名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指日可待。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造福于人民大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淮河人。但是,历史上淮河又有“坏河”之说,笔者在淮南工作过,亲身经历过1991年的淮河大洪水,参加过抗洪抢险战斗,所以,我知道淮河的历史。过去,淮河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这个频率是非常高的。不少年洪涝旱灾并存,往往一年内涝了又旱,有时则先旱后涝,轮番上演,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经常出现,闹腾得两岸人民流离失所,深受苦难。新中国成立之后,淮河流域或局部共发洪水多达10余次,淮河安徽段有16处行蓄洪区,总面积2813.4平方公里。其中,阜南县王家坝曾在12年内15次开闸蓄洪,濛洼蓄洪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于是,治理淮河,与洪魔作斗争,成为一首永恒的战歌。

  于是,有一批被叫作“庄台”的村子,成为治理淮河的标志性胜利品之一。它是两岸人们痛苦的记忆,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救命堡垒。

  1991年大水之后,淮河两岸又兴起了新一轮的修建庄台的热潮。打庄台,这好理解,用土堆高的一个平台,在高于地面的平台上盖房子,整个村庄都建在高台上,这个就叫“庄台孜”。至于为何用“孜”而不用“子”,或为何要加个“孜”?我没有考证,这可能是皖中淮河流域的村落习惯性的称谓吧。

  庄台,这绝对是民众的发明创造。它是淮河蓄洪区的群众在抗击洪水的历史进程中,诞生出的一种特殊民居。生活在淮河蓄洪区中的居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用泥土筑垒高台,将村庄建于其上而不受水淹,形成庄台孜,被称之为“特殊村落”“庄台部落”。

  远远望去,这一个个形似城堡的庄台孜,有点让人想若菲菲。

  不可否认,多少年来,庄台孜保护了两岸的淮河人,洪水来了,淮河人生活其上,不再流离失所,大伙儿有地方居住,还可以捕鱼捞虾,就不能称之为“灾民”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台孜,成为了两岸淮河人的“保护神”。

  淮河是黄金水道,淮水两岸风光旖旎,自古是人们聚居的福祉,文化深远而厚重。作为一名淮土之人,我还是要为淮河文化宣传一番: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尤其是“老庄文化”,那可是淮河流域的“本土文化”,在安徽的文化空间里,始终占据着“半壁江山”。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著有《道德经》,庄子著有《南华经》,在史上类似于孔孟。况且,“临淮自古多名士”,随便说出一个历史名人,都会让人张大了嘴巴,比如说甘罗,比如说管仲,比如说鲍书牙……星罗棋布,闪闪发光!

  这就是淮河庄台孜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间的演变,现如今的淮河,已成为一条致富河,淮河生态风光带美如画卷,淮河经济发展带呼之欲出,沿淮那灿若星辰的199个庄台孜和35座保庄圩,就像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女,俏皮地站在淮河沿岸,期待着四方八方的游客前来相亲。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文化 风景 张守福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灵沫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9-30 21:15
    美文苑
    沿淮百姓为保淮河安澜  ,牺牲了自己的家园、庄稼、财产,令人敬仰,值得讴歌!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