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董安平|我和李敬老部长的情缘

作者:薛兰英   发表于:
浏览:912次    字数:347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1篇,  月稿:0

  "罗工,你回到大庆后,请你将这幅字送给小董并代我向他致谢。"说完,李敬部长将条幅交到了前来北京探望他的罗善兰工程师(以下简称“罗老”)的手中。

  罗老回到大庆后,便将李部长的书法交到我手中。我打开一看,只见条幅右上角写着“董安平同志惠存”,中间写着“宁静致远”四个大字,落款写着“二〇〇八年九月八日李敬”。

  看到李部长给我的题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2005年3月的一天,已经退休多年的钻井二公司罗老找到我说,听说你在给《铁人文学》杂志搞校对,又给大庆许多作家也校对过文稿,今天我是慕名来请你给李敬部长(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校对他的文稿——《李敬日记》(1946—1953),并担任责任编辑。

  提到李敬部长,我的大脑瞬间涌现出位于大庆市红岗区铁人故乡八百垧西侧的铁人公园,公园的大门是一部抽油机的造型,大门上方“铁人公园”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就是李敬部长题写的。

  其实,自从我调入钻井二公司,我就听到许多老会战提起他,说他是共和国的布衣部长。后来我又先后读过《金戈铁马闯龙宫》《大庆石油会战纪略》《铁人传》等书籍,从中对李敬部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他充满了崇高的敬意。李敬部长一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他自从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转业到玉门油田后,就把整个精力都献身于石油事业,先后参加过大庆石油大会战、四川石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长庆石油会战、南疆石油会战等,都担任主要领导职务。1979年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后,还兼任新疆和胜利油田石油管理局书记、局长等职。离休后,仍然关心石油事业,曾先后担任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翰园碑林顾问等职,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李敬部长感人的事迹很多很多,有这样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是杏24井井喷,给李敬老部长留下了彻骨之痛。

  1960年5月3日,1246钻井队在打杏24井时,遇水层井喷,次日井口附近直径约6米的范围大面积下沉,井架向前迅速倾斜,为了抢救井架,1246钻井队职工连续苦战2个日夜,终于把井架拉到100米外的新井场。5月17日,重新开钻,没承想又遇到高压气顶,刺鼻的天然气夹杂着砂石从井眼里汹涌喷出,井口周边三百米内全是水、泥浆、砂子和少量的原油。钻机、泵、柴油机、井架和钻杆等全部设备被滔滔的湖坑吞没了。

  后来,罗老回忆说,杏24井井喷时刺鼻的天然气直冲二层的平台,被气流冲出的沙石撞击井架,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井口四周冒着天然气,井架在倾斜,人和井的安全系于游丝之中。抢救设备犹如虎口夺食,为了给工人壮胆,时任第二探区钻井指挥部指挥的李敬上了钻台,站在气浪最前沿。副大队长杜志福被气浪冲击昏倒了,被抬到场外抢救;司钻在钻台昏倒了,也被抬出场外急救。气浪冲得李敬摇摇晃晃,跌倒了爬起来,险些摔下钻台,他干脆抓根棕绳把自己和井架腿系在一起,就这样坚持战斗到最后……

  这幅悲壮的历史画面时刻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自从1966年李敬老部长调离大庆油田以后,每次来大庆都要到位于大庆市红岗区互助村附近的杏24井去看一看,“加鞭于背”。每次他都对身边的人讲述这口井的惨痛教训。他说,要牢记事故教训,教育职工时刻注意安全。安全问题没有价钱可讲,思想麻痹不得。

  近几年,大庆有一个作家群开展走百湖活动,他们来到一个不到百平米的小水泡跟前,了解到杏24井与李敬的故事后,有人提议给这个特殊的湖起个名字,叫“敬思湖” 。大家都说这个名字非常好,一是李敬常思己过,二是让大家敬畏生命、敬畏安全,三是“敬”字还有“洁其身、兴其家、为国为民立其志”之意,内涵丰满,又有警醒之意。

  从此,一个不见经传的无名小水泡便有了经典的名字,成了游人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著名景点。

  二是1961年4月,1205钻井队打了一口超过规定的斜井。康世恩总指挥于4月19日,召集上千人大会,会上提出“质量不合格就要推倒重来”,点名让已经担任钻井指挥部指挥的李敬和党委书记李云上台接受批评。在会上,李敬同志主动承担责任,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并作了深刻检查。这次大会后来被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会后,他与铁人王进喜及1205钻井队的钻工们含泪把这口斜井填掉了。李敬老部长这种严于律己、推功揽过、勇于担当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我从罗老的手中接过厚厚的文稿,不禁大吃一惊:这是李敬老部长从1946年至1953年当兵时期写的日记。洋洋127万字记载了李敬老部长从一名解放军战士,经过战火中的洗礼,成长为19军57师170团7连代理指导员、司令部秘书、师党委秘书、石油工程第一师党委秘书等成长经历。特别是,时任57师党委秘书的李敬老部长亲自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全过程。

  洋洋127万字需要校对、编辑的文稿,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我平时还要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阅稿校对。李敬老部长的每一篇日记都充满了正能量,校对文稿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是再学习、接受再教育的过程。由于文稿着急印刷出版以及还有后续工作要做,后期,罗老又请王国仲、王文超二位老师帮助我校对,以此减轻我的工作量。

  在二位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终于完成文稿的校对和编辑。这次校对《李敬日记》(1946—1953),我受益匪浅,对李敬老部长的高尚品德和敬业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精神与灵魂都受到了洗礼,对李敬老部长充满了崇高的敬意。

  2005年10月,由罗善兰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敬日记》(1946—1953)第6—7册与读者见面了。

  2007年10月份的一天,罗老来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李部长打来电话说,对你编辑校对的《李敬日记》(1946—1953)非常满意,他准备送你一幅他写的书法,以表谢意。现在,还要请你和戴经理(原大庆油田钻井二公司经理戴明午)作责任编辑,由你来进行校对《李敬诗词集》,又辛苦你了。说着,他将《李敬诗词集》的文稿交到我手中。我爽快地应允了。

  这部《李敬诗词集》是在由樊廉欣主编的《李敬诗词选》(1994年出版)的基础上,把以前未曾发表的和1995年以来创作的几十篇诗词汇编一起的。文稿中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一首诗是1956年6月6日在新疆玉门油田创作的《英雄誓将地钻穿》,最后一首诗是2007年5月在北京写的《悼念樊廉欣同志》。

  相比较而言,诗词文稿比其他体裁的文稿容易校对一些。我大约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将近300首诗词文稿校对完毕。

  校对李敬老部长的诗,使我又一次重温了大庆石油会战史,仿佛置身于上世纪60年代的石油大会战之中。他的诗通俗易懂,淳朴浑厚,大气磅礴,表现了老一辈石油人战风沙、斗寒暑,“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诠释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拳拳赤子之心。读罢,令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2008年1月,《李敬诗词集》付梓完毕,随即出版。

  李敬老部长十分关心《铁人文学》杂志,经常给主编王文超打电话,鼓励他一定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好《铁人文学》,要弘扬正能量,歌颂主旋律,作品要“三贴近”,要有“铁味”、 “油味”。与此同时,他老人家还经常给《铁人文学》编辑部撰稿并寄来充满着满满正能量的书法作品,使铁人文学社的同人深受鼓舞,干劲倍增。

  李敬老部长平易近人,有求必应。铁人文学社自2004年4月9日成立,已经出版了3套《铁人文学丛书》,有很多作者都通过主编王文超向李敬老部长求字和封面题字等,老人家每次都慷慨应允。

  2022年2 月19 日,铁人文学社为了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计划出版一套《铁人文学丛书》,当王文超主编代表大家写信向李敬老部长求字时,老人家慷慨应允。虽然已经九十七岁高龄了,但他仍然精神矍铄。经过半个月的运筹帷幄,布局谋篇,他饱蘸浓墨,提笔给每个作者新书封面都题了字。当我看到老人家给我题写的书名“铁人故乡的风景”七个大字时,内心十分激动,对老人家更是高山仰止。

  李敬老部长自1989年8月离休,至今已经35个年头了,他离休不离党,离休不离志,一直关心他所热爱的石油事业。他的家成了石油文化的传播站和石油各种书籍、杂志的集散地,他的家还是石油师人和退休、离休人的联络站、石油文化人的加油站。老人家把文友寄给他的书籍和杂志以及他的书法作品都分发给全国各地的文友,他经常给《石油纵横》《夕阳红文苑》《铁人文学》撰稿,并促使这三个杂志“联姻”, 使它们能够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拳头,大力宣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正能量。

  有人说李敬老部长是石油战线的一员虎将,有人说他是是石油文化战线上的一员儒将,我说他更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抽油机,更像是一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老黄牛。他身上的这股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精神,难道不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所涌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吗?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