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福报潜藏在人生的智慧里

作者:文大侠   发表于:
浏览:99次    字数:435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4篇,  月稿:0

  1

  此为《红楼梦》二十九回笔记。在整理这一回笔记的时候,不得不想到一个我们常挂在嘴边,又希望获得的东西:“福气”。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第一部书名《幸福是什么》来,——我一直想弄明白一个道理:幸福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查过许多资料,对这个字解释最多的是:“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其实从人的需求出发,我认为当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是一种福气。当然这种满足有程度之分,会因为人的欲望而有所不同。所以福的获得,与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有关。

  佛家和道家也讲福,佛家讲人在世间的修行会获得两种结果:业报与福报,而且这两种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就看人在这个世界怎样修行。道家同样也赞成这样的说法,《道德经》上讲“福祸相依”,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现实中,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人生境遇或者自己的欲望不可捉摸的时候,就需要去寺庙里祈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达成所愿。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一个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就像佛家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佛只渡有缘人,而人最难渡的是自己。

  2

  小说这一回里写贾府在端午节前去清虚观祈福的热闹场面。这似乎与我们日常理解去寺庙烧香祈福有所不同,——但凡去寺庙里烧香的人,无不带着真实诚意,那活动既严肃又认真。然而仔细读读作者写的贾府一众大小去寺庙里祈福的行为:人声鼎沸,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俨然是一场郊游活动,哪里是祈福烧香呢!

  作者对祈福的过程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而重点写了祈福中人的行为,似乎在表达一种意思:有没有福,不关乎人对神灵做了什么,而是人的心灵是否向善,是否有对众生的一种怜悯。当一个人能够心安而平静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是幸福的。

  所以这一回的回幕里说“享福人福深还祷福”,谁是享福人?谁的福最深?又是为谁祷福呢?

  祈福的原因表面看很简单。是因为端午前,元妃从宫里送出一些银两,叫贾府去清虚观做三天“平安蘸”。什么是“平安蘸”呢?就是道教中诵经祈福的一种仪式,也是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活动。我们可以想想,元妃是宠妃,作为女人,已经享受到人间最大的富贵与尊荣,为什么还要吩咐家人去寺庙里祈求平安呢?

  原因也很简单。深处皇宫大院,伴君如伴虎,元妃的身家性命随时都有可能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她的处境又是家族的保障,所以可以想象一下,元妃每天的生活都如坐针毡般地担惊受怕。

  这种感受王熙凤可能没有深切的体会,但贾母一定感受得到。贾母是贾府里唯一健在的老人之一,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现在家族正是如日中天,所以从富贵荣华与生命寿数上讲,贾母是享福的人。然而她却要带领一家大小去寺庙里祷福,原因也十分明白:一是像许多老人一样,她去给后辈儿孙祈福;二是,更重要的是这位经历过风霜的老人对生命有一种智慧和领悟:这样一个大家族已经历世三四代了,而未来的发展她无法掌握,所以她对家族的未来感到不安。

  然而当贾府黑压压一堆人到达清虚观时,王熙凤的行为却把祈福的事变成了一种展示权力和娱乐的活动。

  “不多时,已到了清虚观门口。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土在路旁迎接。宝玉下了马,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见了本境城隆土地各位泥塑圣像,便命往轿。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凤姐儿的轿子却赶在头里先到了,带着鸳鸯等迎接上来,见贾母下了轿,忙要搀扶。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个剪筒照管各处剪蜡花儿,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打了个嘴巴,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斤斗,骂道:‘小野杂种!往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打,打!’贾母听了,忙问:‘是怎么了?’贾珍忙过来问。凤姐上去搀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蜡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惯了的,那里见过这个势派?倘成唬着他,倒怪可怜见儿的。他老子娘岂不疼呢。’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颤。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不用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总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儿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带他去罢。给他几个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出去了。”

  这一段文字,既展示了王熙凤的威严和达官贵族的飞扬跋扈,同时通过王熙凤与贾母对小道士的态度也对比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凤姐不问青红皂白,伸手就给小道士一巴掌。这充分说明王熙凤这一个当权者的不可一世和权威被挑战后的愤怒。这种愤怒是一种对贫穷者和卑微者的无视和冷漠。其实这是一个深层的现实问题,这个现实的矛盾自古以来因为阶级的出现而根深蒂固。

  贾府里那些贵夫人、娇小姐、俏丫头为了自身的安全提前对清虚观清场的行为,让我想起自古以来达官贵人去某地考察民情鸣锣开道,清场的情景,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怎么理解社会的安全程度?

  曾看过周星驰导演的一部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结尾时皇帝要苏灿解散掉丐帮,皇帝的理由是丐帮遍及全天下,为国家的稳定带来隐患。其中有一段精彩的台词:

  皇上:“你丐帮弟子几千万,你一天不解散,叫朕怎么安心?”

  苏乞儿:“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你决定的。”

  皇上:“我?”

  苏乞儿:“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谁又愿意当乞丐?”

  同理,一个社会的安全程度也应该由统治阶级决定。所以王熙凤的这一巴掌,不是祈福,是积怨,如果一个社会积怨太多,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安全可言。

  然而贾母懂得这个道理,她用慈悲的心对待这个小道士,体现出丰富的人生智慧。贾母经历过多少人生挫折,看过许多人生间的悲喜苦乐。她懂得多行善事,总有一天会左右逢源的道理。所以贾母的行为才是积德祈福,这也正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的意义所在。

  3

  当然,家族兴盛和长久,也不是靠祈福所能带来的。除了社会的因素,家族中后辈人的德行和才能,也直接会影响着这个家族的未来。所以当清虚观里那张道士看见贾宝玉后,对贾母、贾珍讲的那段话,很有些现实的意义:

  “张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做的诗,都好的了不得。怎么老爷还抱怨哥儿不大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由不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象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象他爷爷。’那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儿的不用说了,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罢?’”

  张道士的这段话,夸赞贾宝玉的行为也许是为了讨好贾母,以便顺利地说到给贾宝玉提亲的事。然而没想到正中了贾母内心的伤处,贾母听后有些戚惨:一方面听张道士提到已故的丈夫,贾母怀人而悲,另一方面,可能贾母想到后世子孙,一代不如一代,贾府未来的前途令人担忧,所以不免引起了伤悲。

  尤其是张道士与贾珍说的话,表面上说贾珍一辈人面貌不如前辈,其实似乎也在嘲笑贾家:可能才能与品德也大不如创业那一代人,这也必将把贾府带入衰败之中。

  当然,张道士的主要目的很明确,就是在贾母面前给宝玉介绍亲事。列位,还记得王熙凤在秦氏停灵铁槛寺,夜宿馒头庵时,那主持静虚给凤姐介绍的那宗生意,——可知这佛道之地,也专干那种拉亲牵线的媒子之事。张道士的行为虽没有静虚那样无情,目的却是一样的,然而此处张道士遇见的是贾母,却不是凤姐。

  所以贾母一口回绝,足见贾母是一个很大气的人。她不仅在这里给儿孙和家族祈福,恐怕在这位老人家的生命世界里,有更多的人生智慧,需要我们去领悟。

  特别是当他听贾珍说在庙前拈了戏,问及戏名后,贾母就有一种失落——

  “这里贾母和众人上了楼,在正面楼上归坐。凤姐等上了东楼。众丫头等在西楼轮流伺候。一时贾珍上来回道:‘神前拈了戏,头一本是《白蛇记》。’贾母便问:‘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汉高祖斩蛇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点头道:’倒是第二本也还罢了。神佛既这样,也只得如此。’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许多人在谈及红楼梦这部小说时说:小说里面的戏不是白看的,解戏,也是解读现实中的人生。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折戏里到底有什么玄机:

  《白蛇记》,又叫“斩蛇起义”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前的历史典故。讲述了刘邦在丰西芒砀山泽斩蛇,举起反抗暴秦的义旗的故事。所以才有后来创立的汉朝。

  《满床笏》讲的是唐朝大将军郭子仪拜将封侯后过寿时,七个儿子八个女婿都来给他贺寿,因为其子孙个个都是朝中重臣,所以家中的床上放满了笏板(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以此可见,这家族多么富贵和繁盛!

  《南柯梦》,唐.李公佐《南柯记》传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淳于棼居广陵东十里,宅南有一大槐树。一日醉卧,被二紫衣人引至槐安国,招为附马,生五男二女,位至南柯太守共二十余年,备极荣显。后与敌战,败北,公主也死去,国王对他产生了疑忌,遣其归乡。醒来方知是一梦。饮客尚未去,斜阳在壁。继而见槐下有一大穴,用土壤堆成城郭殿台,可容蚁数斛。大穴之外,尚多子穴,所谓南柯郡,即大槐南枝下的蚁穴。棼从此忽然明白了人世倏忽,穷达荣辱与南柯一梦无异。于是便出家作了道士。

  不难看出,这三折戏影射着什么——一个家庭从创业到鼎盛,从贫弱到富贵,最终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所以当贾母听到第三折戏的时候,突然不说话了。——只有心有所思,常常把心事记挂在心头的人,才会从戏的内容联想到人生的兴衰际遇。所以这三折戏里,正折射出贾府从盛状入衰败的必然规律。

  4

  也许作者通过这一回对祈福的记述,告诉我们:在人的生命过程里,究竟什么是福?什么是祸?很难得界定清楚。

  而作者重墨地写了贾母、张道士和王熙凤在祈福中的表现,——每一个人对福的认识各不相同,有人从权力与金钱中获得满足,以为福报;有人从善良和慈悲中把福送给别人,自然也会获得福报。然而福是靠生命去体会和积累的,福之所处,必是温暖如春,心静恬然;福之所终,也必是凄风雪雨,心神黯然。

  这让我突然想起曾在某页书上读到的一句话:“人的欲望越低,幸福感就越强!”仔细思索一下,诚然如是。

  2021年12月7日夜于新都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智慧 人生 福报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文大侠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1-02 11:20
    伊君
    历经沧桑看透世事的人,都懂得清空物欲,回归本心。幸福的标尺,从来不是金钱、财富和地位,而是内心实实在在的感受。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得体会

    查看更多心得体会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