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叶昌国:楼王故事(上)

作者:蔡泗明   发表于:
浏览:173次    字数:375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2篇,  月稿:0

  一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刚上班,县博物馆彭余江馆长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去一个叫做“楼王”的地方。我问去那里干什么?他说那里有你可写的文章,且保证你感兴趣。听他这么一说,我从办公室下楼,上了他的专车,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彭馆长是肥东的“历史通”,他来此地的目的是就相关历史遗留的东西进行考证。

  因为觉得好奇,我便与陪同考察的楼王王氏宗亲会的王华清理事长(常务)交流起来。他说,楼王这个地方,是因“楼”得名。见我满脸疑惑,他又解释说,这里曾经有“四十八间走马转角楼”,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楼王”。

  楼王的鼻祖名叫双墩。传说在明朝的时候,在肥东县的浮槎山脚下,有一个叫做“王铁”的地方。此地为何叫王铁,就是“王姓的人,在这里打铁的地方”,后来,“王铁”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曾有“王铁公社”,后改为“王铁乡”,后来,王铁乡合并石塘镇,现在还有个“王铁社区”。

  楼王王氏,从古至今,大约500年历史。楼王王氏全体宗亲族人,均来自肥东王铁。传说,双墩与父亲,曾经居住在王铁这个地方。

  双墩兄弟三人,他为老大。

  双墩的父亲偏爱老小。经过多年积累,双墩的父亲盖了东中西三处房屋。其中,中间的最大最好,东边次之,西边是最不好的低矮房子。父亲在分房的时候,把西边最差的房分给了老大。导致双墩心中有极大的怨气。双墩心想,在这个家庭中,作为老大的他,贡献最大,却得到最少。经过一场激烈的纷争之后,双墩留下一句“再也不愿回家们”的诀别话后,离开王铁,开始另谋生路。

  离开家人,是一个激愤而又心酸的决定。他从王铁一路向北,挑着行李,毫无目的,也不知道要走多远的路。

  走到了大约40公里之外的一个平原之地,双墩决定不走了。听人说,这个地方原来叫做:罗马庄(骡马桩),是个姓罗的大财主住在这地方。骡马桩,是财主家栓骡马的落脚点。

  双墩初到此地,急于找到住的地方。户上的人告诉他,村头月牙滩那边有两间茅草屋没有人住,也没有人要了。不过,一般胆子小的,不敢去住。你要不嫌弃,可以进去住,先有个安身之处。于是,双墩就住进了这两间小茅草屋。

  离开了父辈的家和自己的兄弟们,是他自己的选择,后悔也没有用。而且一切都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住倒后,双墩一边在周边开荒种地,一边重新支起打铁的家伙,重操旧业。白天四乡打铁糊口,晚上在月光下开荒。虽比以前更累了,但心态比以前更好了。

  就这样,双墩开始在罗马桩安家落户了。平缓的地形,成片的农田,大大小小的水塘,适合水旱农作物的生长。双墩认为,只要勤劳耕作,一生吃喝不愁。再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何况,自己还有一身打铁的本领。

  彭余江(右)在对相关文物进行年代鉴定

  二

  在月牙滩两间小小的茅草屋里,双墩兢兢业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恳地维持着生计,靠种庄稼养生糊口,靠打铁赚取点银两。

  茅草屋里的家业,也就一张床,一套吃饭用品和打铁的用具。还有一个水缸,一些农业生产用的铁锹、锄头、扁担、山镐等。

  水缸就在门后边上,是生活必备的家具。所用的水,从井里挑回家,先倒进水缸储存,然后饮用、做饭、洗脸、洗衣等,

  生活如此平淡而艰难。但放眼望去,谁又不是这样呢!上苍给了我们生命,也赐予了我们顽强生存的力量。无论是和风细雨中逆来顺受的小草,还是狂风暴雨中拼命站稳的大树,谁又能躲避这自然界的力量(沐风欲雨)。如果老天都不眷顾我,那就安分守己的过小日子吧!

  双墩住在茅草屋里,生活渐渐地走上正轨。每天出门、进门,干活、打铁。一段时间后,双墩发现一个怪现象,使他迷惑不解。明明今天晚上挑了满缸的水,第二天早上,就发现水缸见底了,而自己根本没用掉那么多水呀!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连续几天如此,这水能到哪儿去呢?自己住的地方没有别人来,水缸也不漏,这水,到底是怎么消耗掉的,想想真是蹊跷。怪不得刚来的时候,当地人说这里“出怪”呢!

  到底是什么怪,双墩开始留意这件事情,决定探个究竟。

  这天晚上,劳累一天的双墩躺在床上佯装睡觉,看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一直熬到半夜,与平常没有两样,也听不到任何动静,禁不住睡意朦胧,就进入了梦乡。就在半梦半醒之间,迷迷糊糊中听到一个声音:“起来,起来。送钥匙来了!”黑暗中,双墩吃惊地睁开了眼睛,并没有人。刚才谁在讲话呢?恍惚之中,借着微弱的星光,他看见屋内分明有几匹银马,亮亮的,挤上挤下,都围在水缸边喝水。双墩十分惊异,这究竟是银马,还是有人……谁在跟我说话呢?

  半夜里忽然看到这些,双墩心中不免惊惧。人一害怕,尤其是半夜,首先想到的是自卫。双墩下意识从床边摸起铁锹,随手一抬,朦胧中,向一群银马打过去。倏然之际,这群银马不见了。

  双墩觉得没有看错,刚才确有几匹银马。这不是梦。

  哦,原来是这群银马每天晚上来喝缸里的水。双墩这才想起那句话:“起来,起来。送钥匙来了!”一定是冥冥之中的暗示。梦中来送钥匙,这是干什么,要我开什么门吗?

  这之后,双墩再也无法安眠。

  次日早晨,看着空空的水缸,双墩心想这个茅草屋的确不寻常,此处必有异事。银马,梦里来财吗?也许不是坏事,是好兆头。双墩并不敢声张,也没有告诉任何人,但自己开始留心了。白天的活计应付着干完,早早就回到家里,心想,银马入室,怪不得人家都说这里出怪,这茅草屋到底是怎样的异样之地呢?

  双墩就把山镐拿在手里,在房间里,在水缸旁搜寻。想看看蹊跷到底在哪里。他这里敲敲,那里跺跺。忽然感觉到水缸边的土地,也就是几匹银马站过的地方,似乎有点异样。再用力使劲一跺脚,好像有种空洞的“嗵嗵”声。

  这时,双墩心里明白三分,这里的地下与平常土地肯定不同,也许真的有点什么。银马来宅,梦里托话,这里面一定有些说道。双墩总觉得有奇事要发生。

  双墩慢慢地用山镐敲击地面,“嗵嗵”声明显与别处不同。他愈来愈相信,这地下被人动过土,但不知道下面埋着什么。

  双墩下决心在水缸边挖掘,几锹土下去,发现土层下面竟然有石板。清理掉泥土,移开石板,仔细往下看,果然不寻常,似乎像是小缸那样的小坛子。一个一个,整齐地摆放了很多,还都封了口。

  应该是宝物。否则不会埋这么深,这么隐蔽的地方。

  双墩窥探屋外,确定远近无人,激动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真是又惊又喜,又喜又害怕。仔细搬上来几坛子,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竟然都装满了银子,还有金子。这些“宝物”都整齐地摆放在几层的地窖里,一过数,竟然七十二坛金银。

  天哪,这么多的财宝!

  就这样,天恩眷顾,银马指点,双墩发大财了。

  马无野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这一笔巨额横财,何止是富起来那么简单,简直就是开创了楼王家族的历史新起点。

  今天,楼王王氏人数以千计,遍布八方,不仅是天赐造化,也是楼王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的一个根本的经济基础。与所有的后人都有着天赐的关联。

  三

  双墩有见识,有胆略,胸有城府。得到这笔天赐横财,他没有张扬,一边若无其事,一边缓慢地把一部分金银分为多次,去集镇上悄悄地转换成了银票。

  家业初起,暴得巨财,人单力薄,无亲无故,安全是最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双墩心中装满感激与感恩。他依然荷锄下地,勤耕不辍。赶上集市,照样叮叮当当,表面上看起来依然是种地、打铁为生。一有空闲,就忍不住开始在心里反复盘算,如何运作这一大笔天赐横财。

  地里的庄稼每个季节都有收成;铁匠铺的生意也越来越能赚点钱。养家糊口,交接邻里,过起了正常日子。邻居眼里的那个再也普通不过的老王,事实上已经有了万贯家财,但当地人谁也不知道。

  当初,从王铁负气出走的时候,发誓再也不回王铁。后来又说了“生不归宗,死不入祠”这句话。现在,不但在这里落脚生根了,而且发大财了。王氏新基业从此有了新的开始。

  既然有钱了,也逐渐融入了相邻,经过几年的经营,凭着自身的才能和勤奋,双墩在这里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于是,他开始筹划建造一片大的家业。

  这个古称罗马庄(骡马桩)的地方,真是个好地方。南有一片缓坡,北有一片田冲,东西都有集镇,不远处就是通衢大路。土地平旷,良田千顷;水塘相连,沟渠互通;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双墩想,如今上天垂青,赐了巨财与我,必当干一番事业,方不负我今生今世。

  曾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眼见得富豪巨贾、达官贵人住着高楼大院,享用着锦衣玉食,使唤着丫鬟、仆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什么我王氏不能如此呢?

  双墩的头脑里,已经勾画出了楼宇高墙的家宅画面了。

  俗话说,钱多好办事。虽然外人不知底细,但是双墩心里清楚。我有的是花不完的银票和花不完的金银。

  建房盖楼,木工瓦工,大工小工,各路手艺人纷至沓来。同时,建砖窑烧砖,建瓦窑烧瓦,几个月下来,平地起高楼,这高楼,就是楼王王家的“四十八间走马转角楼”。

  这个地方,原来没有一个准确的地名。后来,壮观气派的的高楼拔地而起,高高耸立。楼的主人姓王,因此“因楼得名”,就开始叫“楼王”了。

  双墩的基业终于完成。从此,后代子孙们可以在此享受荣华富贵。双墩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此完成。

  (未完待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蔡泗明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民间故事

    查看更多民间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