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千 古 工 程 都 江 堰 ————旅行游记之七十五

作者:大漠顽人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184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携子二郎在成都西北湔氐道(即后来的灌县)的岷江上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两千二百三十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它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堪与长城比肩的伟大工程。如今这里早就成为了名胜风景区,每年吸引来大量游客,更给当地政府创造出不菲的旅游收入。

  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两位同事一起去观光的都江堰,这也是我人生的首次出行。当时旅游尚未兴起,门票很便宜。我们三个进入景区后,便沿路前行,先到了位于玉垒山麓半腰的“二王庙”,这是南北朝时,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所建,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以后历代都封李冰父子为王,故清以后改用今名,现存建筑也是清代重建。

  从正山门乐楼起,二王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另还有供奉诸路神仙的老君殿、圣母殿、魁星阁、龙神殿等,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整个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

  在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在大殿东侧有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站在庙前石岩上可以俯瞰都江堰全貌。

  二王庙在明朝末年曾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相继修复。又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后重塑金身。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遭受了触目惊心的损毁,又历经三年重建,才迎来了重生。

  从“二王庙”下来,便可登上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当年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故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此桥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原以慈竹扭成的缆绳横架江面。后将底竹绳改为钢缆绳,扶栏竹绳改为铅丝绳。安澜索桥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这也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从桥上可以近距离观看都江堰工程,最吸引人注目的是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的"鱼嘴"和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的宝瓶口。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是一个具有防洪、灌溉、航运作用的综合水利工程,可排除洪灾之患,为民造福。它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工程所组成,这三大工程又被称为都江堰的三大件。鱼嘴分流、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流,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为了控制水流量,还在进水口立有三尊石人,《华阳国志·蜀志》中对此有“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的文字,就是说这些石人起着水尺作用,从石人的足和肩两个高度来确定水位,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了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

  在都江堰的三大件中,飞沙堰虽不太起眼,但却尤为重要,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使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有鬼斧神功之妙,它的功用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我们去的那个年代,都江堰景区只有二王庙、安澜索桥和都江堰,再无别的景观,所以我们很快就出了景区,在出口处有一座造形别致的南桥,我们在桥上逗留了一阵,随后便在的城里转了一会儿。那时这里叫灌县,几年后成了县级市,就改名成都江堰市。其实我倒觉得,都江堰本就是一个水利灌溉工程,过去叫灌县很恰当,既然高升成市了,那就叫灌市又有何不可呢?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游记 旅行 工程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5-18 21:34
    美文苑
    成都都江堰我分别于2003年和2019年去过两次,印象十分深刻,有感于其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和举世无双惊天成就。从内心来讲,一直想动笔记述观后感,但迟迟不敢付诸实际,唯恐写不好。今天有幸看到老师撰写的这篇游记,不由感慨万分,敬佩有加。文章虽不长,但写出了都江堰的历史、特点、以及在两千多年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读者拜读之余就十分明了。可以想象,作者写这篇文章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下足了功夫,成就了一篇佳作。文章耐品耐看,很有内涵,倾情推荐共赏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