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胡同小岁月长

作者:黄皮人   发表于:
浏览:47次    字数:291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北京人常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现如今,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对老旧危房的改造中,许多胡同已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然而,非常幸运,有一片地域被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形成了独特的老北京原始风貌,那就是什刹海一带。更幸运的,是我在那里工作了30余年,对那一带的环境了然于心,因为数十年期间,我几乎走遍了每一条胡同。

  说到胡同,自然要说房屋建筑,因为胡同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或宽或窄,都是由一栋栋房屋建筑拼接而成。就如同一条线,都是由无数个点组成一样,点是线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再则,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文化的符号,胡同的灵魂,胡同因建筑而名闻遐迩,建筑因人文而流芳百世。比如,什刹海那一带有恭王府、庆王府,醇亲王府、摄政王府和涛贝勒府(后用于辅仁大学),还有宋庆龄故居、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和梅兰芳故居,等等。

  都说什刹海一带胡同多,宅院多,故事也多,随意走进一条胡同,推开一扇院门,就能说出一段故事。甚至,一块灰砖、一片黑瓦,随便讲讲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能穿越几个朝代。

  我工作的地方名为兴华胡同,在什刹海那一带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然而却意外发现也曾经“风光”过。当年康熙8岁继承皇位,顺治皇帝立下遗诏,命索尼等4位大臣为辅臣,后索尼的孙女赫舍里做了皇后。成为皇亲国戚的索尼在兴华胡同大建府邸,庞大的家族足足占据了半条胡同,由此兴华胡同风光了二百多年。

  我们单位是个四合院,座北朝南,有二个院落,为二进四合院,从空中俯视呈“王”字形。据说到了民国时期,因为索尼的子孙后代与他人豪赌,输掉了房产,这座四合院几易户主。北平解放初期,四合院为***组织头目一贯道首的***宅,因其长期与人民为敌,被公开***毙,房产由政府没收。至此,四合院一直为北京市公安局下辖的机关办公所用,因而,我们能够进出这座豪宅也委实沾了“皇亲国戚”的光。

  与我们单位相邻的北边原来是一条较宽的大街,青石铺面,马车可相向而行,现扩展为柏油路。道路北沿自东而西一溜儿全是达官显贵的府邸,墙高门深、气势森然,至今门楣上还依稀可见当年镌刻的字迹:某某王府,当然建筑面积最大、声名最为显赫的是排列东边之首的和坤***宅恭王府。

  令人颇感神奇的,是这里还有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胡同,里面居住着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寻常百姓。这些普通的民居与显赫的王府,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宦之家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众生百相图,留下了身份不一、等级有别的鲜明烙印,记载着厚重的老北京历史。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里开辟了一条什刹海胡同游专线,囊括了这一带精典的人文建筑,游人乘坐在安装有斗篷的三轮车厢里,蹬车的既是车夫又是导游。项目一经推出,便十分火爆,国内、国外的游人蜂拥而至,也使我常年的胡同漫游变得富有情趣……

  试想,当你正踱步于某条胡同时,一队队三轮车从你身前或身后飘然而至,耳边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还有车夫那浓重的京腔京韵述说声;车厢上坐着一对对游人,他们或是白发老人,或是青年情侣,或是黄皮肤黑眼睛,或是白皮肤蓝眼睛;总之,人人都流露出激动的、兴奋的神色。

  我特别喜欢闲暇时在胡同里漫游,随身携带照相机,见到心仪的建筑、门楣和墙上雕琢的图案以及大门口摆放的门墩便拍照下来。我个人觉得,游玩胡同一天中最好的时光是在清晨,四周静悄悄的,能使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能让繁杂的思绪专注起来。于是,脚步徜徉在胡同里,眼光巡睃在朝代间,思绪穿越于时空中……

  此时,就像电影的蒙太奇一般,一幕幕镜头清晰可见,衔接无缝:既有元代的运河古韵,明代的梵音古刹,清代的王公府第,还有先祖的古朴院落,传统的美味小吃,精致的风情酒吧。仿佛北京城昔日的沧桑与今日的繁华都在这里重叠,古老的文明与现代的时尚都在这时交汇,因为它是用七百多年的时光精心打磨的。

  当然,胡同里四季中最美妙的时光是秋天,正如老舍先生所言:北平之秋便是天堂。北京人热爱生活,宁愿自己住在逼仄的院落里也要腾出地方让花草树木随意生长,使古老的胡同灵秀起来。秋天,绿草爬上了屋顶,鲜花缀满了墙头,在微风中摇曳多姿。银杏是最喜欢这个季节的,它们是那么地丰满、充实,仿佛将岁月的沧桑化为金黄的色彩点缀着每一条胡同。

  穿梭于胡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是十足的“门外汉”,因为沿街的四合院往往大门紧闭,即便大门敞开也无法进入里面窥视人家的***密生活。于是,只能站在外面欣赏造型迥异、构造有别的大门,偶尔几次当我加入胡同游的人群中,聆听导游的讲解后,受益匪浅。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当户对”便由此而来。概括言之,大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者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等;另一类是在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墙垣式大门,一般建在中、小型四合院,表现最多的形式是骑墙而建的小门楼。建有屋宇式大门的四合院,一般多为朝庭官员和豪门大户;设墙垣式大门的四合院,则多为社会普通百姓。

  老北京人对四合院的门墩特别讲究,它绝对是胡同里的一道风景,尤为亮眼。可以说门墩是北京四合院的一种文化集合,是中华民族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文化载体。

  门墩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设置于大门口,左右各一个,图案、造型、大小几乎一模一样。门墩的图案各种各样,有狮子的,有石虎的,有抱鼓的,还有箱子型的,各代表不同的意义。它是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透过这些门墩,能够大概知道这家主人是否当官?文官还是五官?官位是高还是低?

  箱形门墩,形似书箱、钱箱,主人家多为文官或商贾。最初,箱形门墩带狮子雕饰的是高级文官,配其他雕饰的是低级文官,无雕饰的则是商贾之家。

  鼓形门墩,形似圆鼓,系官衙门前升堂击鼓和守门狮子的结合体,原本用于官衙,后成了武官宅门的象征。其等级由宅门的等级决定,雕饰有兽吻的抱鼓石是高级武官,没有的是低级武官。

  一般来说,皇族或官府的门前用狮子形的抱鼓石,高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狮子抱鼓石,低级武官的门前用抱鼓形有兽头的抱鼓石。高级文官的门前用箱形有狮子的抱鼓石,低级文官用箱形有雕饰的抱鼓石;大富豪的门前用箱形无雕饰的抱鼓石,富豪则用石制抱鼓石,而对于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墩或门枕石来代替了。

  说到门墩,就不得不说门环,老北京人称其为门钹。四合院墙高门厚,院大屋深,当有客人造访时,站在外面大声呼喊既不文雅又难以听见,于是门环的作用相当于后来的门铃。门环轻轻敲打铺首,发出清脆的声音,里面的人闻声开门。

  普通人家的铺首多为熟铁打制,大多数为圆形、六角形,边缘打制出花卉、草木、卷云形花边图案,配以圆圈状的门环或菱形、令箭形、树叶形门坠,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达官显贵、富甲豪绅家大门上的铺首也不相同,尺寸上要大了许多,气派了许多。

  上述这些早已消失的老物件,唯有在什刹海一带胡同里随处可见,也正是这些沉淀着历史文化的胡同才凸显了老北京的隽永与厚重,吸引了八方来客。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显博大精深、弥足珍贵!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岁月 胡同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6-26 18:59
    美文苑
    百姓竹篱茅舍与宫墙深宅相互交织形成鲜明对比,任何朝代都是这样,否则怎会有穷富之别。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