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李靓才‖聆听古色大溪的历史回音

作者:李靓才   发表于:
浏览:101次    字数:256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聆听古色大溪的历史回音(纪实散文)李靓才

  清水有桥容客渡,古村无锁任君游。撩开大溪古村神秘的面纱,博览深厚的历史文化,领略独特的湘南风情。走进大溪,放眼望去:村前阡陌纵横,江水悠悠;村后古木参天,瓜果飘香,好一派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象。

  大溪村,位于西河上游,隶属于桂阳县黄沙坪街道办事处,是沙坪村的一个自然村。千百年来,西河一如既往静静地流淌于大溪。于是,大溪因之而丰沃滋润,以自己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古朴淡雅、恬静安谧的氛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大溪子民在西河的哺育下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世间万物,天下苍生,和谐与共……这不正是大溪和她主人的真实写照?

  煌煌大溪,物阜民丰,钟灵毓秀,极具特色,尤以古见长。每一个亲临大溪的生命过客都会浸润在她那古风流韵之中……

  大溪村,也称大陂头,村中160户居民,600多口人,均为骆姓。据谱载,大溪骆氏,系承姜骆,望出内黄会稽。骆姓源于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以王父字为氏,其为骆姓之由来,公子骆乃骆氏之鼻祖。大溪骆氏族人系唐骆宾王后裔。始祖良相公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做官广东巡抚,都察院佥都御史,致仕归乡,道经桂阳监,喜其风土淳朴,山川清秀,则胥宇而居,且从浙江义乌迁徙而来,开创了桂阳骆氏基业。明朝初期,九世祖发兴公佐太祖覆元,授千户侯,任茶陵卫,继由茶陵调守于州,官居乡土,回籍桂阳,处居于城,后移居城南石岭下。成化六年(1470),十三世祖洪公承业守墓,卜居大溪,开村立业迄今552年。

  大溪古村坐东朝西、依山傍水,不仅风水格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而且民风民俗也十分淳朴。全村保存明清古建筑50余栋,总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青砖黛瓦,翘角飞檐,雕饰精致,古巷悠悠。村中保存完整的“四杰第”造型颇具唐风,结构十分复杂,设计花样繁多。这座古建筑是宫廷式的古民居院落,院内有5口天井、72扇门,外有东南西北4扇正门。村口西、南各一座牌坊式门楼,门首镌刻有“四杰第”和“四杰门第”的牌匾,让人一进村就能感受古文化气息。

  在大溪所有的古建筑中,人们奉为经典的有好几例,气势宏伟的骆氏宗祠就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堂文化:祠堂文化、中堂文化、学堂文化。除学堂文化外,祠堂文化、中堂文化均在逐渐消亡。但很庆幸,在这消亡的罅隙中,骆氏宗祠得以赓续与发展,大溪古村的流韵在这里得到完美而集中地体现。骆氏宗祠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回答了千百年来人们皓首穷经试图解决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骆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后废弃,清嘉庆年间(1796-1820)复修,后因多种原因垮塌,清咸丰四年(1854)再次修复。宗祠为砖木结构,由戏台、中厅、后厅三部分构成。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八卦藻井,前檐木梁雕刻双龙戏珠及花鸟图案,惟妙惟肖。屏风正面上端书“有庆”字匾,中间为彩绘人物图案,栩栩如生。屏风背面留有56个昆曲节目的墨迹,经历百年沧桑还保存完好。它记载了清咸丰四年仲夏骆氏宗祠修复庆功时,“福庆园”戏班在此连续演出15天的湘昆戏曲,见证了桂阳明清时期戏台上演桂阳昆曲的历史。据考证,桂阳戏曲文化的鼎盛时期,有500多个戏台遍布城乡,先后有“昆舞台”“福庆园”“新文秀”等十多个昆曲戏班巡演各地。侧耳聆听,当年演出昆曲时那华丽婉转的唱腔仿佛还这在古朴的宗祠中久久回荡。

  戏台前面为开阔的露天中厅,中厅两边厢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有身份地位人物观戏台。戏台二楼右边是男嘉宾观戏台,左边是专属女眷观戏台(俗称“女房”),专属女眷观戏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古代人民尊重和保护女性的思想。置身于此,当年宾朋争相观戏的盛况又宛若浮现眼前。

  后厅是宗祠最为神圣和重要的祭祀场所,庄重肃穆的神堂上供奉骆氏历代祖先神位牌。祖德流芳,宗功世泽。神龛上的“三代进士古今赞,四杰翰墨中外扬”,让后人追念前贤,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

  宗祠内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雕梁画栋,唐诗壁画,牌匾对联,文韵昭然。堂上“散粟流芳”“明礼孝享”“苾芬严恪”“万钟继武”的牌匾,告诫子孙后代弘扬传统美德。金柱上的“脉承内黄一檄震震勋万代,心奉江国两溪传传誉千秋”,告诉后人自己的根在哪里;“飞鸾瑞取八代徽猷克著,咏鹅名高四杰声绩聿宣”,晓谕后人先辈曾有的荣光。戏台上的“寓乐务使家风美,演义唯期子孙贤”,则告诫子孙后代不沉湎于欢乐之中,要保持良好的家风……宗祠内的一切文化元素,多是表达忠、孝、廉、节等传统美德,经过百年风雨洗礼,现如今依然清晰可见。

  骆氏家族世代以耕读为本,崇文尚武,修身养性。历来曾开办多家书斋书院,颇具名气的有亦乐斋、桂水轩等。嘉庆十六年(1811),在书房下又建学校亦乐轩,因而骆氏宗族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先辈曾有“瑞取八代”之盛况,即:八代连登科第,代代书香丕振。先贤骆仲舒及子骆安世先后皆登进士第,仲舒仕历太子中书起居舍人,中官给事郎,安世以著作郎知郑州。被誉为“桂阳之光”。元代骆廷玉授汉阳军通判。清代骆鸣璋廪贡生,文章理学推重一时。历代众多文人武将,奋力报国,光宗耀祖,丕振家声。自宋以来族人登科出仕甚众,据谱记有进士4人,举人3人,登仕郎15人,六品军功以上的33人。

  千百年来,骆氏子孙遵家规、守祖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使命担当,这是何等的家国情怀?“讲人伦,明礼义,重农桑、足衣食,隆学术、崇正学,训子弟、禁非为”的金玉箴言,又是怎样的高风善意?骆氏一族,砥名砺节,促人奋进,崇文尚德,蔚然成风。

  灼灼大溪,款款深情。她从远古走来,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因现代文明的冲击而自我颓废或自我否定。君不见,在大溪的发展蓝图中,“昆曲演出”“四第民宿”“仲舒广场”“宾王广场”“咏鹅雕塑”,哪一项不植入古色的文化因子?君不见,在大溪的现代农业中,被州志誉为“岁可千金”的桃李等水果、被明代列为朝廷贡品的“山珍”五爪辣、被乡人美称为“金瓜”的早南瓜,哪一项不彰显古色的人文关怀?显而易见,大溪的人文精神也是古色的,它贯穿于大溪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西河滔滔,大溪淼淼。当你来到大溪,不管徜徉于古宅的房前屋后,还是流连于村旁的莲花古庵,或是逡巡于后山的古木丛林,定会感觉身处在一个古色的世界。到了晚上,在淡淡的月光下,绾一个发髻,披一件长衫,泡一杯清茶,捧一把素琴……古风幽韵,梦回大唐,该是何等的惬意!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回音 历史 李靓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8-10 13:13
    游客
    在华夏现代文明进程的脚步声中,许多传统的文化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不仅体现在目之所见的实物上,而且反映在世代承袭的意识中,幸运的是在博大精深的民间土壤里,还仍然固守着千年的历史足迹。比如在名不见经传的湘南大地,便深藏着一处大溪村。这里,充满古色古香,古迹丰厚,古韵悠悠,一个“古”字让人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跫音,看到了历史嬗变。祠堂文化,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家族为脉络,以祖训为宗旨,影响着世代后人,这里,作者以灵动、活泼、深沉的笔触简约介绍了大溪村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足以令我们领略了古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花香鸟语、潺潺流水之中宛若沐浴了古风古雨,穿越了历史时空。文章推优荐精,敬请诸君鉴赏。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