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张守福:太和民俗“结干亲”

作者:张守福   发表于:
浏览:221次    字数:211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9篇,  月稿:0

  写下这个题目,或许有人会说,“结干亲”不能归类于太和民俗,这个民俗事象全国各地都有,历朝历代亦然。况且,不仅民间如此,达官贵人家如此,就连皇帝老儿家亦如此,《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里写得清清楚楚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怎么能单单说是太和民俗?

  不错,“结干亲”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意义,是一种大众民俗。仁智礼义信,自古以来,义父、义母,义子、义女,一个“义”字传情谊,绵绵不绝人间亲。但是,古语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无论哪种民俗事象,都始终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由于各地的民风不同,风俗也就各有千秋,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况且,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公序良俗则一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干亲”能够在社会各阶层长期存在,应当说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一地有一地的风物,一地有一地的民俗。“结干亲”在太和县民间的一些做法说法,一代传承一代,当然是太和民俗的一部分了,这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笔者作为一名太和人,知道在太和城乡,“结干亲”蔚然成风,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家家都有“干亲戚”,什么干儿子、干女儿,干爸、干妈,干姐、干弟……如此等等,多了去了。

  我考证了一下,太和民间的“结干亲”,俗语叫“打干亲家”,其成因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如下几种形式:

  好上加亲式。两人或两家关系熟络,平时走得近、交往多,但到了逢年过节,大家都忙于走亲戚,关系再好也不是亲戚啊,于是,就相互认个干亲,让一方的子女认另一方为干爹干娘,这样,好友间就成为了亲戚往来,真正是好上加亲了。应当说,这是“结干亲”队伍中的主流。

  强强联合式。一般为两个家族势力或从事的产业生意相近相关的人员,因家族发展壮大或事业发展需要,大家抱团取暖,结成干亲,凝聚力量,联手发展,能够扩大家族的影响力,也容易把事业做大做强。

  强弱互补式。即有的人家因种种原因家里缺少劳动力,或生意场上需要得到外人的照顾,于是就找个可以依靠的人家“结干亲”,强弱互补,相得益彰。

  趋炎附势式。就是部分人为了更好生存或达到某种目的,专门找在当地有权有势的人家“结干亲”,有的不管对方同不同意,就找个有名望的人介绍,带着礼物上门喊爹叫娘当人家的儿子,也称“拜门头”,藉此寻找靠山。

  过个门槛式。农村人迷信,有看相算命的习俗,或谁家小孩子生病了,就找“神坛”问问。看相算命的也好,神婆子也好,都会提议让小孩子“过个门槛”,认个干爹干娘,吃隔家饭。这样做具体有什么玄机,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多少年来都是这样做的,成为不少小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坎。

  当然,拜干爹干娘不仅是一种口头上的约定,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通过这个仪式传播,好让左右邻居们都知道和见证这回事。一般来说,“结干亲”的仪式大都是选择在春节期间,因为太和民间对这个日子是有特别说法的,那就是过春节晚辈给长辈亲戚“送大馍”,“送大馍”是具有特定意义,是必送物品,不是什么亲戚都可以随便随意送的。这样,准干儿子干女儿带着“大馍”来了,干爹干娘家要准备好香蜡纸烛,请家中长辈坐在上首,干儿子或干女儿给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分别磕头,喊爷爷奶奶,叫爹叫娘,情真意切的,挺像那么回事。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则要分别给个小红包,也叫“见面礼”。之后,放挂鞭炮,请老少爷门入席喝酒,这门干亲戚就这样结成了。

  干儿子干女儿的“待遇”是,每年除夕“起午更”吃年饭,要给干儿子干女儿摆只饭碗、摆双筷子,当然这是礼仪上的,干儿子干女儿并不在干爹娘家“起午更”。还有个“待遇”是在干爷爷奶奶、干爹干娘去世时,干儿子干女儿则要和亲生孙辈子辈们一样,披麻戴孝,行晚辈孝道之礼。

  结成了干亲,相互间就是门亲戚,逢年过节,亲戚家就开始走动了,一般是一年有“两大节”必走动,一是春节,一是中秋节。春节是年三十中午到干爹娘家“送大馍”,俗称“到干爹干娘家过年”;中秋节则是在八月十五之前送月饼,一般是在八月初十到八月十五之间的早上或上午,绝对不能下午或晚上送。这是认干亲的两大规矩,走干亲的日子是不能随便更改的。

  长期以来,太和民间关于“结干亲”的流行说法很多,也很现实。比如,一种说法是“干”的比“亲”的亲。也就是说对待干儿子干女儿,比对待亲儿子亲女儿还亲。这种话不可信,表面上亲的不得了,但“干亲嘴上亲”,那都是做给外人看的,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上怎么可能呢!还有种说法叫作“干亲礼上亲”,人情往来特别注重礼物,干儿子干女儿送得礼物贵重,则干爹干娘返还给干儿子干女儿的礼物也多,各有所得,皆大欢喜。这样长此以往,有的“送礼物”则成为了一种负担了,亲戚间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不仅如此,而一旦“礼尚往来”反差太大、不均等,那么,亲戚反目的有之,亲家变仇家的有之,大打出手的亦有之,就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了。

  诚然,“结干亲”这个民俗事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现代文化信息的冲击,不仅市场越来越小,其内容也发生了质的转变,虽然在各阶层依然存在,现已成为一种文明交往的外在形式了。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干亲 民俗 太和 张守福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灵沫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9-28 20:08
    美文苑
    老家颍上县与太和县同一个地区。有很多相同的民俗。我和我妹妹都有干娘。最好都姓刘,留住的意思。礼尚往来不可少。我很喜欢过年时去干娘家里吃饭,带回来糖果等。搞得好时还可以给件花褂子呢。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