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原创首发)"书籍、书房"征文《与书之缘》

作者:墨轩客   发表于:
浏览:16次    字数:328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与书之缘》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与书结缘的。只感觉自己好像生来就与书有一种不解之缘。反正只要一说起书,我就立马像充了电一般,顿时就来了精神。正如毛泽东所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今特应约为文,且来一说与书之缘。

  爱书之情

  熟悉我的人,基本上都说我是一个爱书、爱买书、爱读书的文化人。说爱书、爱买书爱读书,我都会欣然接受,这还算得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我的确不是什么文化人,一如自己常戏言的一般:“我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的”——言下之意就是我与文化人还差得很远,根本就还没有入门呢!话虽这样说,但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名言,却给我带来了的巨大影响。

  现在,我虽不敢说自己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但绝对算得上是对书已爱得很深了的。虽然,我绝非是一些人眼中的书呆子一枚,但也基本上是自己说的那种“藏书万卷,胸无点墨”假装斯文之人。读书,我经常是“不求甚解”、不知“深意”的。所以,书还是书,我还是我。不过,如果真要我在一个没有书的地方呆上一段时间,我怕会是十万个不愿意的;若是到了书店或书房,我一站就是半天,一坐就会忘了时间;就像被磁铁吸住一样,完全迈不动脚步,也移不开眼睛的。

  读书之乐

  我是一个极简单的人,简单得能读书就好;差不多和我的老父亲一样,如果有书可读,几乎做到两耳可以不闻窗外事。曾经有亲朋到访,几乎不知道家中有我的存在,因为我基本上都是坐在窗前的书桌旁安静的读书或写字。除了书之外,我可以称得上是极简主义者。简单到有书读就感觉很快乐!

  小时候在农村,家里很穷,没钱买书,也没课外书可看。所以一到开学发新书的时候,我都会特别的兴奋。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曾请父亲为班里写下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颜真卿的《劝学诗》也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几十年来我都在勤奋读书,也一直乐此不疲。读书让人淡泊宁静,净化心灵;读大家之书,犹如跟大家在交流对话;读好书让人感觉幸福、精神富足、心情愉悦。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只要我触手可及的地方与目光能到之处,都是必须要有书的存在的。且不说曾和父母一起住过的那套旧宅,还有两间房的几千册书在为我守着那个家。现在家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是书的存在,办公室里自然少不了书的相伴,就连公文包里也必须装上一两本书以备随时翻看。我差不多每天都有随手翻看一两本书的习惯,继续看上个一时半会,会心感受着眼睛与铅字的默契,静静重温着手指与纸张的亲密。无论多晚,我都要倾听一下翻书的声音、读上一两篇文章或者诗词才肯罢休。如果这一天下来还没有摸一摸书,我就会感觉心里总像缺少点什么似的。或许,这跟父亲的那句“无事常读书,开卷总有益”教诲多少有点关系吧。

  书柜之梦 记得那一年,为了满足自己装腔作势做读书人的虚荣,还特意去定做了一个高大的书柜。于是,原来靠墙席地而垒的一大堆书,终于可以拍去身上的灰尘,重拾一种久违的豪迈与激情,挺直了佝偻已久的腰杆,翻身跃上了书柜,俨然成了家里其中一个房间的小主人一般。我每次推门进去看望我的心爱书时,我都能感觉到我书柜上的那些书一直在冲着我微笑,像似在对我说谢谢呢!

  书房情结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到现在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房。但事实上,我却无时无刻不拥有着书房。在没有书柜之前,我们家就只有父亲用来装书的大木箱子,装不下的书就只好堆放在家里靠窗用来写字的书桌上,父亲还找来不用的挂历和绘图纸,用毛笔写了几张大幅书法作品——如文天祥的《正气歌文》和周恩来的《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等张贴上墙,竟然让原本就几乎住不得人、已经破旧不堪的房子立马焕然一新,满屋子尽是书香四溢,让我有一种沉醉在书房中满满的幸福感。有了书柜之后,书柜在哪,哪里就是我的书房。最后一次搬家,我索性直接请师傅上门装修定做书柜,于是每一个房间都是书柜,每一个房间都是书,有书在的房间,就自然成了书房。

  买书漫记 我一般从不乱花钱,只是在买书上有点任性。可以说买书是了我最重要的开销。自我在读初中在铁路文化宫旁的星光书店买下第一本课外书之后,我从此便开启了买书的漫漫之路。买书不是两三天,自然会越买越多,买书也会上瘾的。每当工作之余,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跑到本地的新华书店、图书批发书城、各大小书店去看看,到旧书摊去逛逛,跟那些卖书老板、买书的朋友去聊聊,渐渐的那些人基本上都认识我了。每次只要过去,我从来都不会空手而归的。 记得某一年的世界读书日,我终于下决心买下一套想念了多年的、足足有63厚本之多的、中华书局简体版《二十四史》,后来搬回家里,直接塞满了大半个书柜。还有一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同样是咬牙买下了一套心仪已久的、岳麓书社的精装版《船山全书》16册;再到最近一次买下的一整套书,应是国学大师、诗词界的权威泰斗叶嘉莹老师主编的10本一辑的三联出版社《名家谈诗词》,买回来后,我喜欢的不得了,大呼经典超值。 当然,我现在已懂得克制自己,渐渐去得很少了。不过,偶尔也会到网上精选一两本自己很喜欢的书。于是,年复一年的买书,不知不觉间,到如今已是积沙成塔,积书成山、藏书满屋了。因此,家里也经常会发生跟书有关的战争。

  搬书之苦 书买的越来越多,家里的书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尤其是每一次搬家,或者调动工作,我就会犯愁不已。我虽不是孔夫子,因为最占地方的、分量最重的还是我最在乎的、最牵挂的那一箱又一箱的书,最烦恼的就是花很多的时间打包,花很大的力气搬书,然后再花很多的时间重新找个容身之所存放。至少有两次调动,光是运书就直接占了一小车的大部分空间;而两次大搬家用来装书的大纸箱和麻袋,至少有8大件以上。最心痛的是每次搬动,都会有一些书莫名其妙就找不到了。

  书系三代 父亲说过我们祖上原是书香门第,曾有一栋两层楼的藏书,因为爷爷出抚过继的原因,那些祖传的古书就传到了不读书的宗亲老伯家,后来不知为何就随着一场意外的大火全部灰飞殆尽了,令我们闻之扼腕长叹心痛不已…… 父亲读书完全靠借,一是借钱读书,二是借书来读,所以练就了几乎过目不忘的本领。后来参加工作进了工厂,图书馆的借书证就是父亲的精神粮票,父亲竟能把借来的一整本书复述个八九不离十。父亲曾因胃大出血在70年左右做了一次部分切除手术后,身体更羸弱的父亲为了节约钱,开始自学中医,抄医书为自己和家人看病,直到父亲于2010年那个冬天去世,我们一家人几乎就没有去过医院,我至今还收藏了父亲生前为我开的最后一个药方。 还记得父亲曾跟我说起苏轼,话说苏轼有次到王安石府上做客,当看到书架上满是灰尘,苏轼不免心中窃笑,看来王安石不过徒有虚名,于是随便抽出其中一本看了一篇后就来考问王安石,没想到王安石竟能对答如流。人家王安石能两次为拜相,还与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其过目不忘的功夫自然了得。而父亲虽也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却能坚持“读书要动笔”的习惯,我至今仍珍藏着父亲留下来的《增评医方集解》、《宋词三百首》、《江湖残局谱》等几个珍贵的手抄本。读书思亲,睹物思父。想起这些,掩卷之余,我就明显感觉父亲正在身边与我聊着诗词对联与歌赋文章…… 现在家里的书可谓汗牛充栋,我却不知道珍惜,竟然忘了《荀子.劝学篇》,忘了“学不可以已”;竟然忘了《黄生借书说》,忘了“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真是身在书中不知福,有书都不认真看了。幸好我还知道及时改进,现在有继续认真读书了,我和儿子现在都养成了读书就动笔的好习惯。现在儿子在我的影响下,也深深的爱上了书和阅读。每当我因为书而被批评的时候,儿子总是会选择站在我这一边的。我自然也会借读书、谈书之机与儿子做各种思想上的交流。并提示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我与书之缘,自是道不清、说不完的。与书之缘,应是爱之深,情之真,行之久,缘之难解难分,不解也罢,难分就随缘。毕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当只争朝夕;此生有书可读,不亦乐乎?随时能静心读书,此乐何极......

  (墨轩客/作于2023年3月31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