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刘湘如:进可四海,退可田园——读王徽文和他的画

作者:刘湘如   发表于:
浏览:107次    字数:173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3篇,  月稿:0

  王徽文,安徽巢湖人,1947年5月出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勤耕不辍,苦心探索,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书画展,并被海内外人士及单位收藏。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直属机关老年书画联谊会常务理事。从2011年起受聘为合肥工业大学生书画俱乐部指导老师。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见到王徽文的画时,我就感到他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现在虽然推断不出他的画将有怎样的发展。但我坚信他将在安徽的画家方阵中拥有一个自己的一席天地,并且拓展出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空间,拥有自己的风格和浪漫,而风格是一个画家最为基本的艺术元素,我从她的画中可以感受出这种元素的存在,以及他思维方式的独特与浪漫。他真诚质朴而坦率地与人交谈的陶醉于艺术的忘情的印象,或许更贴近于他的个性与气质以及心灵的本真。这位在安徽省省城合肥工作多年的皖籍赤子,曾经把他的青春献给了电视事业,拍摄过多部艺术家传记和电视专题片,在电视事业上有过突出的贡献,而最终,却在绘画事业上表现出自己不菲的成就。他受到过亚明、徐子鹤、卓然等一批画坛名家的影响和教诲,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创作出大批以黄山和皖山皖水以及江南水乡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形成自己的清新、淡雅、隽永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生动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的探索,一种无声的艺术的倾诉。

  那分明是无言而深沉的山势,是在他笔下却给人感觉出《秋山归隐》的意境;那山泉玉带,群峰逶迤,不似一般的轻管细弦,却是青灰静谧的调子,让听出一曲《千峰叠翠》;村落空濛,白茫茫一遍,不是梦境却是他笔下的《山村秋色》。这些颇具意境的作品是他传导生活,感应自我。映射自然的艺术再现。黄山的晨曦和晚霞,薄雾和阴霾,伴随着他走过一趟趟地跋涉。这些年他跑遍了皖山皖水的许多旯旮儿,那牧歌般的情调,黎明前的爽朗,黄昏时的幽静,其万物壮美或惨淡的“混沌意象,在他的感觉中呼之欲出,令人神往。他的作品《一沟瓜蔓水,百里万重山》,以至美的意境和空灵,描摹出无际的深邃和美好。他的精神影响着他的艺术生活,他一直勤奋追求如同西西弗西的“推石之举”,更使他体味着创造的成就和愉悦。

  王徽文虽然已经退休,但在艺术上可谓方兴未艾,前程远大。他出生在浩瀚的巢湖之滨,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一笔“财富”,他下放过农村,干过多种行当。特别在电视台工作过多年,还当过部门负责人,那些少年的经历可能就是他人生与艺术的良师,直到他完全退出工作岗位时,他才回归到自己爱好的本位。因为他爱好,所以他创造,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些成长与自然界的野草,当他靠自己的力量默默地成长时,道路不可谓不艰辛,但野火烧不尽,葱郁成长和成功是自然和必然的,它的生命力是旺盛的。

  王徽文的自我创造和奋斗经历,自然也反映出他的山水画作品里,使他的作品执拗地带着浓重的生活的色彩。他把他的感觉和描摹给别人,这或许也正是王徽文的山水作品一直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的一个别样的注脚。

  艺术追求的完美,乃是通过生活与自然的传神,达到臻于理想傍于人生的意境,王徽文的追求正在于此。为拓宽生活和艺术视野,他去过许多地方,曾经捐赠两幅作品,参加广东艺术中心举办的捐助贵州贫困山区的“血浓情隆”活动,曾经参加北京琉璃厂鹿鸣阁举办的“安徽四家作品展”。他的作品“黄山云烟”入选“中国广播影视界跨世纪艺术作品展”。他还曾经在上海参加“上海书画吟道会”,并且远赴日本参加日本吟道大会等等。近可四海,退可田园,在乡间,在都市,在山区,在海边,在四海漫游,在山间石经上写生,在农舍庭院勾勒,他广泛涉历于书画理论的研究。寻觅其精华和张力,他对艺术大师们及其作品虔诚但不顶礼膜拜,他感受到大千世界人类情感的无限丰富,而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献身艺术的心中净土和乐园所在。

  为此,他不懈追寻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同时也被这两者反呼着。我不想对他的作品作头头是道的论述,我只想说,我在看完他的画时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人们动不动就谈“美”,而这个词实际上早就被人们自己多剥夺它的真正涵义,有时,当我们真正面对一种“美”时,我们却不以为然,反而认不出它了。

  我以为真正的“美”,真正的艺术,就像虔诚的信教徒心中的“上帝”一样,他不可捉摸,但却存在。你需要去追寻,作永远的追寻,这是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所需要。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王徽文 田园 四海 刘湘如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语琴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4-09 13:43
    美文苑
    读刘老师的文字,想起王维,想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心中有诗的画家,笔下才有画;心中有画的诗人,笔下才有诗。我没看过王徽文先生的画,但拜读过刘老先生的诗。读了此文,深感两位艺术家心心相通,诗画一家。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