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高立娟:也说《二舅》

作者:高立娟   发表于:
浏览:83次    字数:164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3篇,  月稿:0

  这几天,衣戈猜想的短视频《二舅》(原题: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出了圈。

  说实话,我不是个追热点的人,但我真的看了三遍。第一遍是随孩子看的,看的是红火热闹。正好又有人给我推送了《二舅》的视频解说词,感觉文案自然流畅,诙谐风趣幽默,讲苦难但不悲情,赞二舅并无太过溢美之词,整个基调乐观向上,很接地气。然而,随火爆而来的,文案抄袭说,宣扬苦难说,虚构说,各种品评,各种考证,各种指责,甚嚣尘上,欲意解剖之。我又认真的看了第三遍,感觉还是苦难不悲情,励志不张扬,娓娓道来,就是一个晚辈对长辈的敬仰,尽管这个长辈是个“歪子”。

  所以,我想说如果有共情,可以小小感动一下,如果不喜也勿喷,更不必口诛笔伐。就是一个短视频,就是讲一个身边人的故事,而已。

  我是共情的,因为我这个年龄,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也有从小农村生活的经历,那场景和人物都是熟悉的。那个年代的农村,治病救人的主力军就是赤脚医生,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就是医生护士工作一把抓了。他们治病救人无数,他们也因为学识医术的浅薄,误诊遗祸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抹杀不了赤脚医生在那个时代的巨大贡献。那时的农村人和二舅一样,默默的接受命运的安排,没有要说法,没有要赔偿,没有医患对峙,更没有追究的意识。直到后来,二舅遇上那个医生主动说起此事,也只是笑骂一声,一瘸一拐的该干啥干啥。

  可是,就有好事者来澄清,说二舅得的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就会瘸腿,并不是医生打针打的等等。真不明白,二舅都不追究的往事,你们又没检查诊断,说这话意欲何为。还有二舅的残疾证,作者说不知什么原因没办下来,二舅一瘸一拐就辗转去了北京。其实作者是媒体人,是有底线意识的。明眼人都知道,二舅去干啥了,而且问题肯定得到了解决。不然,二舅在堂弟的部队能悠然的住着,能心甘情愿的用自己的手艺为部队服务,能自在的在澡堂子里和老首长一对一互驳功搓澡。这都是心照不宣,不用明说的。当然,作者在第二时间,也明确答复了残疾证已办妥。但还是有人要祥究办证时间,谁给办的等等,好像还想凿出点什么似的。

  也有人说,二舅是会木工,但三天看会是不可能的。要这么说,视频中说二舅残了,第一年就在床上横躺着,第二年就坐在天井里观天,这躺一年坐一年,中间如果换换姿势,是不是也就不真实了?还有那三天他为村民修理了那么多的农具小家电等等,都不真实。我想说,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短视频也不列外。二舅是能人,是热心人,应该不假。他这些年用自己的手艺“顾”村里的邻里,服务村民的事列也是真实的,密集程度不一定是这三天所表现的一模一样,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真实性。

  还有说,66岁残疾的二舅照顾着88岁的姥姥,其它健全的兄弟姐妹干啥呢?说实话,第一遍看完,我也曾有这么一闪念,但随即便释然了。二舅领养的宁宁,基本上是大姨带大的,二舅没有给宁宁什么家教,而长大后宁宁却是村里最孝顺的孩子,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这身教的人不仅是二舅,还有他的兄弟姐妹,还有他们之间相互照应关爱的关系。之所以现在是6688的组合,看似二舅承受了赡养的义务,其实也是互相成就。姥姥的健在,让二舅活的有动力,活的带劲,不敢懈怠不敢老去。而姥姥跟着二舅,也是为了这个残疾的儿子不孤单,才耐心的活着。做母亲的总是不放心最弱的孩子,力所不及,看着也好,天下父母大抵如此吧。这也让我想起了电视剧《人世间》里的男主周秉昆,人们评价,每个家庭中老人能指望上的,往往是看似最没出息的孩子。他们没有大作为,就默默的守在父母的身边尽孝,他们才是专程来报恩的。我想,二舅也是这样的人。他就是农村里常见的留守老人,只不过他小时候聪明,后来落下残疾,又看会了木匠的手艺,老了就成了热心的能工巧匠,守护着姥姥和村里的留守老人的留守老人。他不卑不亢,不怨天尤人,从不回头看,不活在遗憾中。他的晚辈由衷的敬佩他,想记录下他平凡而又传奇的故事,仅此而已。真的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深挖细考,轰轰烈烈的大讨论。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二舅 高立娟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艾青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