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欲尽此情书尺素

作者:黄小琴   发表于:
浏览:148次    字数:292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9篇,  月稿:0

  中国古代称书信为尺牍、尺素或尺翰,是家人之间用来沟通联系交际的重要手段,是前信息化时代一种常用的文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即便是一封普通的家书,才情横溢的文人墨客也不忘以诗词来表达传递思想情感,由此一封普普通通的书信也因诗意盎然的文字而充满了情感的美、乡愁的美、韵律的美。

  在遥远的古代,因受落后的通讯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客居他乡与家人长期处于音讯隔绝的状态之中便是常事,无论是身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征战边塞的士兵,抑或是贬谪蛮夷的官员,非常期盼的便是一封迟迟到来的家书。在久盼音讯不至的情况下,能收到一封亲人的来信,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慰藉。

  古典诗词中属于家书性质的诗文,首先当属出自杜甫笔下、堪称千古名篇的《春望》,其中的经典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此诗写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从安史之乱起到这时正好过了两三个月,所以说是“连三月”。这两句诗非常容易理解,消息隔绝,久望而音信不至,心情万分焦急。连绵的战火至今还在延续,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小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大诗人杜甫用“抵万金”形容一封家书的价值,应该说,这是对家书重要性、珍贵性最极致的表达了。与杜甫的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唐代诗人李绅的《端州江亭得家书》一诗中的“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这两句所表达的同样也是作者盼家信望眼欲穿、见家书如获至宝的心情。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诗人身居异乡巴蜀,回复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当时环境的描写,阐发了孤寂的心情和对妻子王晏媄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相见重逢时的欢悦,以此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的小诗,刻画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所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小诗构思新颖,起伏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张籍的《秋思》则是一篇情节跌宕起伏、生活趣味浓郁,用诗叙述作者写信、发信过程的七言绝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行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的绝妙精彩之处在于全诗都是围绕家书的写与发这一过程展开的。第一句交待“作家书”的起因是“见秋风”的缘故,接下来三句是描写的是“作家书”前后的心理活动。之前是“意万重”,之后是“复恐说不尽”。正因为有“复恐说不尽”的担心,所以就有了最后一句所描述的“临行又开封”这个预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细微动作。小诗把作者写家书、发家书前前后后这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寓情于事,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在写和发的过程中对待家书用心至诚的态度。

  作为“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无疑是他们最迫切的心愿,但因条件所限,这样的想法有时也难以实现。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岑参,当年戎马倥偬,路遇进京使者,马背上欲写不能,便拜托使者传个口信以慰家人。《逢入京使》一诗记录了这一场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用托人捎口信的方式来弥补因“无纸笔”而未能写信的遗憾,诗人欲以书信慰藉家人的心情由此跃然纸上。

  纵观洋洋洒洒的古诗词,其中寄托乡愁乡情乡思、思念亲人恋人友人的与家书有关是诗句还有很多,实在不胜枚举。诸如南北朝时期文学集大成者庾信回复旧日好友的朝廷名将王琳的《寄王琳》中“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唐代女诗人陈玉兰在写给远征的丈夫王驾的《寄夫》诗中“一行书信千行泪”、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回复长安旧友的诗《寄令狐郎中》的“双鲤迢迢一纸书”、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于深秋之夜怀念离别丈夫赵明诚而写的《一剪梅》词中“云中谁寄锦书来”、同是宋代著名词人的晏几道为诉说对离别心上人的思念而作的《蝶恋花》中“欲尽此情书尺素”等诸多诗句均属诗词与家书的完美融合。

  其实,众多有关家书的古诗词,其内容不仅仅是怀乡思亲、儿女情长、闺中哀怨这一类的题材,还有很多是通过书信传递爱国情怀、社会公序良俗以及良好的家风家教方面的内容,因而具有满满的正能量。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以家书形式写给儿子的遗嘱。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书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炽热的家国情怀,倾诉的是作者满腔的的遗憾悲愤。诗中所蕴含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自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诗作具有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清廉做人,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家风建设的传统美德。清人郑燮在《二女适袁氏者作》的诗文中写道:

  官罢囊空两袖寒,

  聊凭卖画佐早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

  赠尔春风几笔兰。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尤其是在爱女出嫁之时,居然无钱置办嫁妆,仅以一幅兰竹图为女陪嫁,尤其是写给女儿的这首诗。表达了贫困如斯,却气节犹在的家教。如此家风育人传世,后人吟咏已然心折不已。

  珍惜大好时光,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不少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内容。当年,苏轼写的《赠刘景文》便是这样一封劝友乐观向上的诗信。其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充满人生的哲理。诗人以自然界的大美秋色作喻,说明人到壮年虽已青春不在,但处在人生成熟的黄金时段,因此当不负时光,努力不懈,切不可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古代文人写秋,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而东坡却一反常态,写出了秋日的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和睦处理邻里关系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日,张英收到家信,得知家人为争三尺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信中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赢得这场官司。张英阅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便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状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一封家书促成了邻里关系相互礼让的故事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家书在家风家教方面独特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诗词与尺牍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文化特色。家书以诗文的形式呈现,多了一份浪漫和意境,诗词反映家书的内容,则有了一份温馨和暖意。

  现如今,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全面覆盖,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通讯已变的无比快捷和便利。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手写家书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尽管陪伴了国人走过数千年的尺素、尺牍趋向边缘、甚至走向落寞,但我始终以为,华夏民族的家书文化不应丢弃,而应大力传承弘扬。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尺素 情书 文学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