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宋广勤:一叶莲啊,谁知你真姓

作者:家开   发表于:
浏览:160次    字数:167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3篇,  月稿:0

  “ ……荇菜分布广泛,颇为常见。荇菜的来历悠远曲折,携着芬芳的诗意,一行行言荇偶拾隽永清新,如闻千年前佳人的环佩叮铃而来,碎步款款,一步一摇间便生了香。”

  品读了蓝总的这篇《荇菜》,我掩卷遐思: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水草,由于一部《诗经》却使她扬名立万,这大概是因为她成了诗三百开篇中的一景吧。你看,《关雎》中反复吟唱的便是参差的荇菜和采荇的淑女,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岸边一个痴情的男儿背着乐器正在向河对岸张望,水面上铺满了接天的荇叶,一望无际。突然,远处传来女高音和银铃般的笑声,只见一叶轻舟飘荡在荇藻之间,船上有二三位美丽的村姑,她们一边说着笑着,时而唱着渔歌,一边用纤纤玉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岸上的男孩儿被这一幕看呆了,船头那个最漂亮的淑女不就是自己梦中的女神吗?他于是弹起了心爱的琴瑟,心中默语:心上人啊,你是否懂得我的心?我真的好想你……

  从此,寻常的荇菜便“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许多文人骚客笔下的意象,演绎出许多流芳百世的锦绣华章。从这篇散文中我感悟到《诗经》不仅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所以孔圣人对《诗经》更是青睐有加,他讲“不学诗,无以言”,在《论语》中数次强调了学习《诗经》的重要性。只可惜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读诗的人少了,读《诗经》的人更是寥若晨星。有人说,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非也,因为人类在任何时代都需要诗和远方。尤其是在当下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中,既需要经济的腾飞,更需要文艺的繁荣,当然,也包括诗歌艺术的繁荣(经济和文化恰似鸟之两翼也)。就连当下一批散文作家的抒情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诗之情,画之意。就拿蓝总的这篇《荇菜》来说吧,散文化的语言中,洋溢着诗意的盎然,读后使人口齿留香,爱不释手啊!

  有幸看到蓝总这篇散文的发表,在香落朋友圈里掀起一股“荇菜热”,引起了家人们的共鸣共情:是呀,古老《诗经》中的荇菜,总让人感到陌生新奇,并在脑海中产生“涟漪”:加荣先生说她是家乡的水葫芦,启超老弟把她当成了无根的浮萍,而我却想当然地以为她是一种漂浮的水藻,其实我们三个大老爷们都认错“人”了。多亏蓝总查图谱,问百度,看实物,多方求证,为荇菜证名,按蓝总的话说真是踏破了铁脚,众里寻她千百度啊!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的荇菜终于和今天的芳名对上了号,原来近在眼前的一叶莲就是远在天边的荇菜的一种啊!蓝总这种探究物理的执着精神,颇似“阳明格竹”,着实让人感动。文中“湛蓝觅荇”的故事,可堪作“香落文化圈”里的一段佳话呢。

  这让我对一叶莲刮目相看了。你看,她那一片片肥绿的马蹄形的叶子,多像恋人的心,金黄或洁白的花朵,又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珍贵,看来说荇菜是爱情草并不为过,难怪美人们对她情有独钟呢。记得文友“何仙姑”(即何晓霞老师)就写过一篇题为《我家的荷塘》的散文,文中讲她和一叶莲是如何邂逅,如何视为上宾,相看不厌的。但仙姑当时并不晓得一叶莲的真实身份,如今真相大白,我真不知道性情率真的她晓得后该有多高兴呢。

  再者蓝总的这篇散文,语言风趣幽默,轻松活泼,如说百度是“度娘”,把绿背白肚皮青蛙唤作“跳水王子”,描写鱼群则是“在弥盖的绿伞下,划着浆板一样的鳍,摇曳着尾巴吐泡泡”,这是多么形象生动,充满了童趣的语言啊!

  最后,我想说这篇《荇菜》是蓝总苦心孤诣创作的“结草衔环”系列散文的开篇之作,在这个系列中,已经发表的作品有《艾》《枣》《椒》《桂花》和《木芙蓉》等,从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蓝总的赤子之心,她用生花妙笔,大书特书了家乡风物,颂扬了植物的生态之美、实用之美和人文之美。可以说《荇菜》为此系列散文定下了总的基调。那就是“感恩自然、抚今追昔,美哉精神”。好了,言归正传,再回到《荇菜》一文的结构上来,本文形散而神聚,以自然(荇菜)为经线,以人文为纬线,思接千载,纵横捭阖,集古今咏荇菜诗文之大观。此时若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荇菜》的读后感言,那我就用荇菜的“花语”来回答他(她):怡然自得,清新你我……

  2022年12月6日完成于沈丘敝庐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宋广勤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家开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12-07 21:10
    美文苑
    老师饱读诗书,吟诵时豪情满怀。写评文更是倾注了内心的情感,感人!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