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安爱华:美,质朴到从未尘封

作者:刘大爷   发表于:
浏览:40次    字数:497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3篇,  月稿:0

  《圣山启示录》是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一部作品。它描写的是叙述者“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油画创作的源泉之行。踏着这位“当今时代人类大师”的足迹,“我”观察和感受着圣维克多山无比奇妙的神韵。在与形式万象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同时对塞尚绘画世界在精神和艺术上的领悟及思考中,“我”情不自禁地生发出超越自我的审美追求。

  这部作品以夹叙夹议、叙议相佐的方式融自我经历、自然描写、对哲学家和艺术家的议论、对油画的思考和引言于一体,非常漂亮!

  书中有句话最让我以为然:我们只是大自然的读者!但,这句话在整部作品中并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呢?读完整部作品,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重要的不是这句话,只不过我是喜欢这句话罢了。

  彼得•汉德克直接把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比作“当今时代人类大师”,这足以看出他把塞尚看得很重!他两次去圣维克多山追寻塞尚的足迹,他一定心有所图。我沿着彼得•汉德克的笔迹,在文字篇章中追寻彼得•汉德克的心迹。

  但是,这部作品我没看懂。我好像只身立在雪地上,周围茫茫大雾。尽管我暂时没有拨去帷幔的能力,但我内心里分明感受到四周有一大片美出现,就像彼得•汉德克所说:“美在包围着我。”

  彼得•汉德克说,他在外面的地中海常绿灌木林里迷了路。——有趣的是,或者说凑巧的是,我被迷雾包围而茫然失措。——他说,他突然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水库的前面,湖水湛蓝而又空洞,卷着猛烈的浪涛,正巧有一堆枯萎的树叶从上面漂过,水的深处看上去仿佛是一处挪威的狭湾。强烈的阵风像是一颗炸弹拍在树上,而一棵常绿灌木反射的光芒,仿佛上面挤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断地感受到,美在包围着他,他感觉非常强烈,以至于很想去给别人一个拥抱。

  而我想要说的是,彼得•汉德克很想去给别人一个拥抱的时候,我还立于雾漫中难以突围。而且我仍然直觉到,彼得•汉德克说的这番话仍然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当初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圣山启示录》的“圣山”的“圣”,是我们中国人嘴边常挂的“圣人”的“圣”;或者说彼得•汉德克对塞尚很崇敬,把他比作“当今时代人类大师”,把他经常去那里画画的山看得很神圣,就把那座山说成是圣山。读完了我才明白理解错了。原来《圣山启示录》实际上是一种简写,全称应为《圣维克多山启示录》。

  圣维克多山是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座山峰,法国绘画大师塞尚曾在此山为此山画过几十幅油画,因此这里也成了塞尚绘画爱好者的圣地。彼得•汉德克去过那里,可是我没去过那里。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圣维克多山是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座山峰”。而百度上说普罗旺斯位于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Provence),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一个濒临地中海的蓝色海岸。)百度上又说阿尔卑斯山覆盖了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脉(英语Alps)位于欧洲中南部,覆盖了意大利北部、法国东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南部及斯洛文尼亚。)——从这个有趣的逻辑中可以推断出,圣维克多山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分支!就是说,圣维克多山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再过来看看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一段话:“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道,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当年塞尚曾背着画具,由什么什么市向东,沿着什么什么街道一直前行到圣维克多山,一路走一路画,这条路后来被称为“塞尚之路”。——你来猜猜看(当然了,如果你不愿意猜,那么就由我来猜),这个“塞尚之路”就是朱光潜先生那段话中的阿尔卑斯山谷中的那条大道!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彼得•汉德克先生说“在山的皎洁中,我有意识地放慢了脚步”;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欣赏啊,这里景物极美!”彼得•汉德克先生说“在山的皎洁中,我有意识地放慢了脚步。怎么了?什么也没有发生,而且什么也不需要发生。我已摆脱了期待的束缚,远离了每一种迷醉。”——我们再回到《圣山启示录》的开头,在这里,彼得•汉德克说:“当时我正站在塞尚之路上的一个山丘上面,这条路从普罗旺斯的艾克斯市向东一直延伸到托罗奈村。”

  彼得•汉德克站在“塞尚之路”上当时是一种什么意识?他说“我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那里就是那座一直吸引我的山,从来还没有某个东西如此地吸引着我。”

  阿尔卑斯山谷的景物极美,你们慢慢欣赏吧!彼得•汉德克已经站在“塞尚之路”上,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而我却还立于雪原中为大雾所困找不到突破口!

  我拿出钢笔和笔记本,把《圣山启示录》每一个章节的题目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一个一个地罗列出来:

  大弯路

  颜色的高地

  哲学家的高地

  狼跃(地名)

  桑树小径

  万像之像

  冰冷原野

  陀螺之丘

  大森林

  我一遍又一遍地浏览着这些章节的题目,企图找出它们背后的某种内在的联系。可是我很失望,未能如愿。我凝视着我刚刚抄写的这些钢笔字迹,就像一个统领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凝视着军用地图,愁眉不展。

  我怎么没看懂呢?这部作品。可我分明感觉到了有无数的美从书中拥来,包围了我,让我春暖花开!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体验尽管美仑,却也朦胧。

  我仍然想要弄明白各个章节所存在的共同点。在“塞尚之路”上,每个章节肯定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索连接着它们。这条线索从普罗旺斯的艾克斯市向东一直延伸到托罗奈村,甚至更远。

  今年五月份我开始了解彼得•汉德克,八月份开始购买他的作品,十月份我完成了《圣山启示录》的初次阅读。初次阅读是认真的,我做了详细的阅读笔记。作为读者,《圣山启示录》的阅读,就像风声飒飒、流水潺潺、谷物生长、海泛波澜、大地回春、天空明朗、星光灿烂,这一切都让我觉悟到伟大,可使我点滴窥见能引领人类的柔美法则。但是坦白地讲,《圣山启示录》是目前为止我阅读承受力所承载的极限。作品在题材上,不不不,是在内容上,不不不,最好还是这样说吧:文字有点乱。不是一段的“乱”,是“怎一个乱字了得”!——正在说这里,突然一下子又说起了那里;正在说张三,突然一下子又说起了李四;正在说现在,突然一下子又说起了过去;正在讲一个什么事,突然间又大谈特谈德国怎么着怎么着。不光这些,还讲了另外的许多乱七八糟的、杂乱无章的。哎,对了,它有个章节的题目叫《万像之像》,这题材上的杂乱应该自有道理。将这些杂乱无章的题材以毫无关联的断片形式并置在一起,应该是有目的的,尽管有许多断片式的东西是庸俗的!我认为。如此认为,那么我就对各个章节缺少共同点释然了。但是,彼得•汉德克在作品中说了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索。他说:“面对美,不要总是想着天空光线的对比——而是要看看这土地。你要谈论这土地,或者只谈谈这块污迹也可以。”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我们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万物皆有美!万像之像肯定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断片式的章节,应该有一个纽带,那就是“塞尚之路”。它们可以是“塞尚之路”上的一事一物,既使不是,但却也是“塞尚之路”上的一念一想。而万像之像应该就是“美”。

  十一月份,我又重读了《圣山启示录》。初读的时候,我读得很细,十分重视每个细节的描写,这样我就能细致地把握住每个“美”点,让它在我内心深处发酵。往往也正是这个时候,我感觉到作品中的灵魂最贴近我的心,甚至感觉到天空、星辰、光芒一切都属于我。再读《圣山启示录》,我撇开了那些琐碎的细节,跃身登上圣维克多山的高处,俯瞰下面的山峰、河谷以及穿过丛林缝隙折射的阳光所带来的奇异的色彩。而丛林的树木散发出来的香气,使我对彼得•汉德克的一句话念念不忘“这是何等的机遇啊——就在此时此刻!塞尚之路上的宁静!”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作品第一章节所说的“大弯路”可能就是指“塞尚之路”。朱光潜先生说“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条大路,车如流水马如龙”,彼得•汉德克说“尽管路(塞尙之路)上车来车往,我还是感觉到了宁静”。而我们中国人爱说“宁静致远”,又说“大隐隐于市”。所以说彼得•汉德克唯其心中平静眼睛才始终雪亮,因为他在《颜色的高地》这一章节中说了一段话:“德尔斐,那里曾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一个大艺术家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难道不比类似德尔斐这样的地方更像是世界的中心吗?”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过:“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日,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短歌行》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朱光潜先生的话让我深有体会。如果不是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这段话,可能我永远不会明白彼得•汉德克所说的“颜色的高地”指代的是什么!

  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上,我躺在床上接着重读彼得•汉德克的《圣山启示录》。在读到第七章节《冰冷原野》时,我几乎下决心要推翻之前的认识!在彼得•汉德克的文字中,我一直紧盯着他在圣维克多山“塞尚之路”上的足迹,想要看清他在寻找什么,并试图揣测出来一路上他在思索什么。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上之前,我一直企图把整部作品的线索牵强地理解为“塞尚之路”,如果这样的话,我又一直无法解释那些毫无关联的碎片形式的东西。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上,我在重读《圣山启示录》时好像终于明白了,一路上他看到的是“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形式,是他眼见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形式(包括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样我才能解释清楚那些以毫无关联的断片形式并置在一起的杂乱无章的题材。而且我模糊而又清晰地发现,他在通过经过观察和理解的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万像),寻找色彩。“色彩”才是整部作品的线索!而且我理解出来这个“色彩”是由具体的“色彩”到意识形态上的“色彩”。

  这,就是哲学问题。这时我才明白,彼得•汉德克为什么会在第三章节《哲学家的高地》中,在“塞尚之路”的一片巨大的高地上,把一座水平地悬于周遭之上的平顶山称为哲学家的高地。原来,彼得•汉德克两次来法国普罗旺斯的“塞尚之路”,是为一个哲学问题寻找答案。

  十一月二十八日早上上班路上突然间发现路边的一些树上,叶子黄灿灿的特别好看!而且落了一地。我的心里一下子喜欢起来。本来我已经走过去了,忍不住又掉头回来,掏出手机对着这些金黄的树叶拍了照。这使我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在临平,那天我刚从什么路拐上迎宾路,突然一阵风刮落眼前的一片黄叶,“哗哗”的声音特别清脆,富有美感!当时我有一种极度兴奋的心情。那一刻,一件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了,那是世界性的大事件,而这个世界性的大事件就是落叶本身。彼得•汉德克在“塞尚之路”的“桑树小径”上被美包围,而我在2021年10月30日下午的迎宾路上和2022年11月28日早上上班的路上,体验到了美的诗意。

  彼得•汉德克是一个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作家,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作家。他用精神之眼看到了主题。世界本身的颜色在哪里?哪一种现实的东西是视角对象?我越来越急切地找寻一种尚未被染指的天性。也许有人会抱怨说:日常琐事已经变得很邪恶,周围只存在着暂时性的不真实的悲伤的美。而彼得•汉德克,根据圣维克多山的启示,对世界充满了信心。他的信心来自于对歌德所谓的“善的自我”的信心。那是明亮与崇高的,只有它传递着信任的精神,再没有其他的东西值得一提了。

  不知为何,今晚,青灯孤影,我的眼睛从书籍上移开,脑子里竟然忆起了1983年我刚上高中那一年在学校里围着电视看张海迪演讲报告时眼角挂着泪花内心充盈着热血!我还忆起了那时我们在学校里互相传递着阅读的那本书——《塑造美的心灵——李燕杰报告集》。

  这时,突然间我又明白了一样:为什么彼得•汉德克在《圣山启示录》整部作品的最前面引用了歌德《童话》中的一句话。“今天晚上我答应给你们讲一个童话,通过它,你们既不会回忆起任何事情,也将回想起所有的事情。”

  写于2022年11月22日至2022年11月29日晚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刘大爷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