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作者:张平   发表于:
浏览:66次    字数:168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4篇,  月稿:0

  “荒废的屋子上爬满了蔓草,那蔓草又长长地丛生,月华明亮,普照其上……”很喜欢读清少纳言这样的句子,清淡又感性,写实又空灵。我读葛继红老师的《草木时光》时常有这样的惊喜。比如:“在乡村,落霜的清晨,总会有妙不可言的情状……瓦是青瓦,霜是薄霜,青瓦映衬着白霜,白霜透射着青瓦……”

  钟嵘在《诗品•序》里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行诸舞咏。”《草木时光》这本书的写作生动地诠释了这种创作的动因。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鸡零狗碎,林林总总,无不可入眼入心行诸文字,没有刻意用力的痕迹,一切都是生活的实录,熨帖,自然。拳拳深情通过一粒一粒的文字汇成涓涓溪流,潺潺而来。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不是缺少好书,是自己的心灵在庸常的日子里逐渐麻木,那些尘世里虚浮的欲望,一天天捆绑羁绊着我们。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如逢幽人,如见道心,引领我们走向澄明之境。

  《草木时光》是葛继红的一本散文集。全书分为六部分,共收录作者散文作品一百余篇。大部分作品都是对家乡风物、时序节令、自然景观的书写。全书直接以花、草、树木命名的篇章达二十余篇。所以这本书刻上了浓厚的自然随笔的色彩,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是这本书的基调。

  日本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三部较著名的随笔作品:《枕草子》《徒然草》与《方丈记》。尤其清少纳言的作品,格调明快,语言清丽,广受读者喜爱。十九世纪美国自然随笔的先锋作家就是梭罗,他的《瓦尔登湖》是一部超验主义著作,纯粹意义上的自然随笔。梭罗接受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理论,并身体力行,写出这部传世之作。他比爱默生更执着地认为,自然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恢复的作用和健康的影响。梭罗认为,现代的文明生活使人丧失了人性,将人置身于精神的困境中,不停地聚集物质财富并不等于真正的活着。在《草木时光•有雨陪伴的日子》里,作者写道:“现代人似乎少了这份等待的耐心,更缺少了一份赏雨、听雨的心情,红尘俗世,人们为生计劳碌,为名利奔忙,有谁能静下心来赏一赏那一川如烟的雨?”那么,怎样从精神困境中突围呢?梭罗认为,只有到自然中去,亲近自然,回归本心,人才不会异化为物质的奴隶。在《草木时光》中作者写道:“有雨的日子,常常独自撑一把花伞,漫步在雨中,随意地走,随意地看。走过热闹的街市,走向村庄,走向田野,走向那窄窄的、望不到头的乡间小路。那些长在路边、长在田间地头的小花、小草,在雨水的滋润下,眨巴着绿色的眉睫,浅浅地朝我笑着,我忍不住爱他们,忍不住低下头来,还她们一个浅浅的笑。”这样的文字是一指引,也是一种召唤。

  本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有些篇章的题目直接借用古人诗句,显出浓浓的古风韵味,如“拂堤杨柳醉春烟”“人与花心各自香”再如“沈园柳老不吹绵”等。其次,对节令与时序的书写也体现鲜明的农耕文化气息。如《二月天》《轻雷隐隐初惊蛰》《隆冬至》《端午日》等,这些节令伴随着乡风旧俗的描写,有浓厚的怀旧意味。这既是一种回望也是一种挽留。过去的风物已改变了模样,过去的亲人也都衰老或故去,旧时的月亮也罢,老屋门前的时光也罢,都体现了这种挽歌的意蕴。农耕文明日渐式微,乡风民俗这些悠远的农耕文化符号渐行渐远。工业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化,电子化时代,人们沉溺于电子产品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谁还能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中体悟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悦纳万物的情怀。

  为一棵树驻足,为一只猫内疚,为一朵花哭泣,为一个人伤怀……作者在书中写道:“城里人永远不明白乡下人对泥土、对自然的亲近,永远不懂这里面蕴藏着怎样的情感。”葛继红女士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家庭,对土地,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这种感情伴随审美意识的萌发自小就深深地镌刻在敏感多思的心灵里,经日久年深地酝酿,如春水汩汩而出,才成就了这篇篇散发草木清香的文字。

  《诗经》有云:“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云:“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这种欢快悠远,明媚素雅的格调与一往情深的人生况味,实在令人欢喜,读此书也有此感,是为记。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文学 美文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张平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1-17 19:59
    林翠华
    文字优美,意境也美。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