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大全

以史为鉴在于将历史弄清楚

作者:文生   发表于:
浏览:19次    字数:616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羑河纪事三0四

  以史为鉴在于将历史弄清楚

  文生

  说到历史定律,老明听到老子有天道与人道之别的定律后说:其实孔老二也发明了几个历史定律。

  他们这一代人,因为上学时,逢批孔子,孔子排行第二,解放后的民间俗称孔老二,之前是万万不敢这样的,后来发展到官方也将批孔说成批孔老二,所以一说孔老二,他们就知道说的是孔圣人。

  老歪:有这事?

  老明:一个是商纣王定律。孔老二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王其实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坏,就因为失去了天下,所以大家就把所有的恶行都集中到他身上。

  老歪:其实小邦周取得天下,是背后袭击大邑商,手段并不光彩,为了说明自己的正当性,就至力于恶化纣王,反正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老文:是孔老二讲的么?

  老明尴尬:《论语》上是这么说。

  老文:那叫《论语》定律才是。

  老歪:想来对纣王搞酒池肉林养舞团要有新的说法了。

  老明:是的,商朝十分重视祭祀,祭神祭祖又特别多,要一一祭祀,几乎天天有,每次祭祀都要上酒上肉上歌舞,自然是十分的劳民伤财,不造酒池,不造肉林,不养歌团,如何应对祭祀?

  老歪:这是不是为纣王洗白呢?

  老文:不是。是说我们要将历史事实弄清楚,殷鉴到底是什么?滥祭是个问题。说他穷兵赎武只是一面之词,因为商王的一举一动受巫觋打卦结果左右,征东夷可能是神的旨意,他不过执行而已。

  老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于商王,祀与戎只能听命于神,不能自己。

  老歪:不敬神明不敬祖宗也是纣王的一罪过。

  老文:如果这是从他要改革祭祀角度看呢?

  老明:这就和传统的说法就不一样了,但在没有新证据前,只能持传统说法。

  老歪:不管咋样,以后上摘星台当有另一番心情唉。想想封神榜上纣王的恶行,让人不寒而栗。

  老明:老文你的意思是说,殷鉴就是不能再让神巫统治人间。

  老文:是的。但直接说不行,于是就说纣王因失德乱政而失去了天下。

  老明:祭神只祭皇天后土,别的不祭了,各地的天地坛就是祭天地的。祭祖是一次性的集体祭,不再一一祭供。

  老歪:祭神祭祖简化多了。

  老文:做的也够绝的,甲骨文从此没人知道了,中国的金文仿佛从天外飞来的。

  老明:对甲骨文也可以这样说。

  老歪:听说有甲刻文。

  老明:现在争论不断,现有证据还不能完全说服人。

  老文:那个时候野兽到处都是,不会有羊皮书么?

  老明:从理论上说应该有,但没有实物和史书上的言语,不好说。

  老歪:不远的山里有许多石板,还用石板铺房顶呢。石板书,可比泥板书好保存多了。

  老明:这是个好主意,要是你能穿越到商代多好。其实还是甲骨方便。

  老文:不用神巫统治人间后,甲骨文的用处就相对不多了。很快就出现新文字载体:一个是铜铸文字,一个是竹册文字。

  老明:殷周之变非常重要,中华文明从神的统治中解放了。你看现在,许多国家还处于神的统治中。

  老歪:孔老二还发明什么历史定律?

  老明:管仲定律。孔老二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是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老二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

  老歪:管仲事二主,于礼有亏,孔老二还会赞扬他?

  老文:成大事者不苟小节。

  老歪:所以人们以孔老二评价管仲的态度来评价唐太宗。唐太宗杀死兄弟,逼退老子,有何人格可言?史书还不是对其称誉有加?在那么多中国皇帝中,唐太宗绝对是属于第一团队的。

  老歪:他不杀兄弟,兄弟就要杀他。

  老文:再说一个。

  老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老歪:不会只有孔老二才会总结历史定律吧?

  老明:当然不是。有人对历代税收总结了一个定律:“黄宗羲定律”。

  老文:“黄宗羲定律”,听说过,农业税之所以取消,和要走出这个定律有关。

  老歪: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大家。

  老文:老明你讲讲。

  老明:“黄宗羲定律”是根据现实和历史事实而提出的。对于咱们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最初几年的二十年岁月,是很难过的。

  老文:明税轻、暗费重,统筹摊派无底洞。

  老歪:那时还出现了许多税改政策。

  老明:人民公社时代,国家是从大小生产队征、派购粮肉油的实物税。重新分地后,国家就直接从农户身上直接征收,其实国家的税并不多,但各种收费是明目越来越多,这些收费引起了农民的不满,抗拒乱收费,为了收费,各地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小分队,里面是些欺压老百性的人,引起了更大的矛盾,群体性事件不少。为了化解矛盾,于是税费改革出台,一度一片叫好声。

  老歪:真正叫好的是那些制定收费政策的。他们说:并税改革好,过去那些统筹、摊派什么的,农民就是不交,还真没办法,如今一合并成皇粮国税,不交就是抗税了,我们就可通知派出所,派出所抓那些抗税农民,让他们学几天政策课。

  比如某县教育附加费合并到正税里了,过了两年教育局没钱了,财政又拿不出,于是当地政府又摊派的教育附加费了。农民不满地说,这样还不如不改,不改的话,你收了我一次教育附加,还能再收第二次教育附加吗?好多人打工,是为了交各种各样的费。

  老明:这叫“正供有限,而横征无穷”。古代很多人,唐代的陆贽、宋代的吕祖谦、明代的黄宗羲、清代的范清丞等很多人表达过这种担忧,反对归并税则,认为最终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对于改革,我们的历史书一般都予以肯定,把反对改革者视为“保守派”。

  其实反对改革的有两种:一种是旧税制下有既得利益者的代表,如各级官吏和利益集团。一种反对者是看到了税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最终还是换汤不换药。

  老歪:皇帝也搞税改?

  老文:有作为的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以及确保财政稳定,就支持所谓的税制改革,历次税制改革的思路基本相同——简化税则:杂税正税化、暗税明税化。

  老明:在中国古代史上,至少发生过4次比较大的“并税式改革”。

  第一次并税式改革发生在唐代中期。唐初的税制——租庸调制度分为田租(土地税,征谷)、代役金(免役收庸,征绢)和户调(户税,征麻布)三个部分,为“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进行两税法改革,将租、庸、调正税和正税之外新出现的地税、户税合并,根据占有土地的数量征收夏、秋两税,取消其他杂税。实际上其他杂税实际上一样也没少,都并入两税一体征收了。晚唐时藩镇割据,两税之外的杂税蜂起,两税名存实亡。

  第二次并税式改革发生在宋代。宋代税制称“二税”,夏、秋两季征收,与唐代两税基本相同,但统治者故意混淆二税已含有人头税和户税的事实,在“二税”之外又开征了新的人头税,即“丁身钱米”,接着又出现了多如牛毛的“杂变之赋”。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制定“免役法”,规定以贫富为标准,将民户分为五等,按等征收“免役钱”,政府用此钱雇人应役,不再征派差役。但不久发生“元祐更化”,司马光废止各项新法,苛捐杂税又不断涌现。

  第三次发生在明代。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革,把税粮、丁口税、差役和所有杂税全都归并到一起,折银征收。“一条鞭法”推行以后,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杜绝苛捐杂税的作用,国家财政很快好转,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明王朝政治衰落的危局。但新法实行不到40年,因辽东战起,各种“加派”又纷至沓来,出现了“鞭外有鞭,条外有条”的现象。天启、崇祯年间先后加派辽饷500万两,剿饷900万两和练饷730万两,这就是著名的“三饷加派”,成为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御史柳寅东向皇帝报告明朝末年加派杂税情况时说:“有一项钱粮止一两六七钱,而加费至二、三十两”。这样征税费,穷人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只好造反,只能在中小地主身上挖掘,等于挖王朝的根基。

  第四次发生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进行的“摊丁入地”改革,仿明代一条鞭法,有“清代一条鞭法”之说。清初不仅在田赋正税上加派,如“鼠耗”、“雀耗”、“火耗” 等,而且在杂税上也搞加派。鉴于明朝苛捐杂税激起民变最终导致王朝灭亡,康熙皇帝痛下决心,于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颁令“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接着雍正皇帝于五年(公元1727年)在全国实行“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的“摊丁入地”制度 ,并实行“耗羡归公”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官员对农民的滥征。可是,合并不久后“地丁银”等重复出现,一直到民国时,人头税仍然是地方在田赋之外经常征收的一种杂税,而且在很多地方,因军阀割据,各种税费一征就是几十年。

  南宋吕祖谦评论杨炎变租庸调为两税时说:“大凡治财,最不可坏旧法,最不可并省名目。名目既省,则后来复置容易矣。”

  老文: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

  老明: 21世纪初,秦晖教授通过诠释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有关论述,结合当代税费改革现实,概括出中国财政史上的“黄宗羲定律”,即中国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并称这一“定律”是“王朝时代的又一个怪圈”。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大儒,在明王朝灭亡后,痛定思痛,以“天下为公”的儒家信条为武器,不仅对明王朝,而且对整个传统体制都进行了系统反思,将历次税改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

  有学者把黄宗羲说的“斯民之苦暴税久矣,有积累莫返之害”用列式表达:

  名义上: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实际上:两税法=(租庸调+杂派)+杂派

  名义上:王安石税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

  实际上:王安石税法=(两税法+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

  名义上: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

  实际上: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杂派=(两税法+杂派+杂派)+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杂派)+杂派

  ……

  这是一累进列式,表明“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老文:古代税收都上交中央?

  老明:是的,并且上交费用还得自己负担。

  老文:中央会返还么?

  老明:不会。

  老文:也就是说,地方为了地方事业,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老明:是的。

  老文:国家财政用地什么地方了?

  老明:养官、养兵、救灾,打仗。国家的机动开支很少,最害怕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突然事件导致的额外开支,如各种灾害;二是旷日持久的战事;两者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拆东墙补西墙,导致财政紧张,只好在正税之外再加摊派。

  老文: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机构的膨胀和自身的腐败。

  老歪:不是说传统一两个县官治理一个县么?

  老明:一个县的县官确实不多,但吏多呀!这些书吏和衙役,要与中央政府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对应,每部都要设置若干司吏、典吏和书手,就象现在的上下部门要对口。事务比较繁忙的部门甚至设科室,每科都要设置几个专门的司吏和一群辅助人员。之外还有三班衙役,其中有站班跟班的皂隶,有负责追捕人犯的捕快,还有狱卒、门子、库兵等等一干杂役。越是王朝末季,吏治越腐败,官吏就越多,为了养活这些人,费就收的越重,乱收费只能使社会状况更加恶化,于是又得添加衙役,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除了书吏和衙役之外,还有县官自己出钱雇的师爷、长随等人员。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么多人,只能靠乱收费养着。而且县衙的规模越大,税费征收的环节、次数就越复杂,经手人上下其手、从中舞弊的机会就越多。

  老歪:现在也是,从前乡政府三五间房,后来是三五排房,到现在三五个大楼了。

  老文:“黄宗羲定律”建立在政府可任意设置收费机关上,又有权力任意收费上,是皇权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老明:是的。只解决中央财政,不解决地方财政。

  老歪:十几年前和税费改革表现在那里?

  老文:搞了个税费明白本,不在本子上的,有权拒交。

  老明:其实就是学祖宗的。

  老歪:没用,这是做给上面看的。私下里还是乱收费,谁敢不交费?不交就是牵牛扒房,和违背计生一样,所以那些年,基层官民冲突别多。

  老文:基层干什么都要花钱,如果国家财政不转移的话,地方就只能靠收费方式获取财政收入。

  老歪:本想以规范的“税”取代难以规范的“费”,结果是更多不规范的收“费”。

  老文:黄宗羲提出了问题,他提出解决办法了么?

  老明:黄的办法是回到三皇五帝那个时代。那时候主事的为人君,以自苦带领大家苦干,但人是自私的,尧舜为什么要禅让?带头干活太苦了,不想干了!许由为什么不干?嘴上说是不愿染上权力的臭气,其实就是怕吃苦。人君成为君主,是大禹儿子以后的事,世道就走向了乱世。

  老文:尧舜禅让还有这样的说法?

  老歪:俺觉着这个说法有点道理。

  老文:制止“黄宗羲定律”发作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走工业化道路,以工反哺农业,对农民不再收税了,还要进行补贴。二是进行政府体制改革,堵住政府自身膨胀的路。三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使政府的开支靠税收,不再依靠乱收费。四,持之以恒的反腐。

  老明: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人们会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越是穷地方,也就越依赖农业的地方,一是政府膨胀得就越快,二是由政府倡导的各种工程,兴办的各种企业就越多。

  老歪:越是穷地方,人们就越盼望端公家的饭碗,那怕是临时工。一朝天子一朝臣,穷地方的官员还换的勤,每换一次主官,就要安排一些人,官儿走了,他安排的人走不了,得养着。穷地方民间没能力兴办企业,为了出政绩,只好官办,官办的企业,结局很差,除了浪费农民的血汗钱之外,百无一成,但官儿升职走了后就不管了。更有甚着,一开始就没打算办好,只不过是官员们捞政绩甚至捞钱的梯子。

  老文:咋办?

  老明:改革考核政绩方法。管住人头,农业为主的地方不能用工业产值来衡量。

  老歪:有那钱,还不如用在搞绿水青山上。

  老明:钱呢?

  老文:现在的办法是实行分税制。

  老歪:对于农村,土地都分了,那里来钱?

  老文:非农业用地上的收益。

  老歪:没有多少,收不来也不容易。收房地产税?

  老明:目前征收不上来,鉴别成本太高。

  老文:税收法定。国税地税分开,现有又合并了。

  老明:一套征税,国地分成。

  老文:官员们就是吃皇粮,不能想如何想着创收。

  老明:是的。官员们每天想的是如何捞钱,还能指望为人民服务、致力于改革开放?

  老文:认真讨论,我们的收获多呀,对殷鉴是什么,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对古代财政,对当代政绩观都有了新的认识。

  老明:说古代没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也是“黄宗羲定律”发生的一个原因。

  老歪:古代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么?

  老明:不能。

  老文:再说一个孔老二说的定律。

  老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老文:认识危境需要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在于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在于将历史事实弄清楚,不人云亦云。

  羑河纪事系列均为原创

  2022年8月15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历史 以史为鉴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演讲大全

    查看更多演讲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