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河灯漂古村翟庄祈福地

作者:翟恒民   发表于:
浏览:35次    字数:173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火里莲花水上开,乱红深绿共徘徊。

  纷如列宿时时出,宛似流觞曲曲来。

  色界本知空有相,恒河休叹劫成灰。

  凭君莫话然犀事,水底鱼龙或见猜。

  “火里莲花”“乱红深绿”“纷如列宿”“宛似流觞”,明朝内阁首辅李东明的一首《河灯》,将放河灯的情景描绘的美仑美奂,而这出神入化的描绘恰恰映像着翟庄黄河放河灯的壮观场面。

  2019年的正月十三傍晚时分,翟庄莲花盆脚下的黄河公园广场,已经聚集了村民及来自县城、省城的游客一千余人。从这里可以看到黄河从西滚滚而来,由于莲花盆山脚的阻挡,拐了一个90度的大转弯,向北缓缓而去,形成了一个明晶的大坐湾,此时月亮悄悄爬到柳枝头,映照到水面上,天上一轮圆月,水中一个玉盘,这便是旧志记载中平阴县古八景之一的“湖溪沉月”。随着一只只装满期盼的河灯点亮,在水中形成了众星捧月的美丽画面。祈福的人们期待已久的河灯正式开始,随着主持人的一声号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将第一盏河灯点燃,通过长长的队伍传递到水边,将河灯俯身轻轻放进河里。随着几百只河灯摇曳着顺水流向下游缓缓漂去,大家闭上眼睛,默默地许愿。河灯向北缓缓漂流到两公里外老石庄西北的拐弯处,伴随着顽皮的孩子们连窜带跳的顺着河岸追逐着,勾勒出一幅独特的风景,让现场许多人陶醉,整个黄河岸边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黄河味道,人们久久不愿散去。

  黄河放河灯相传自唐代就已兴起,供奉龙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俗称“点平安灯”。 随着自然灾害减少,黄河灯会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人们在辛勤劳作一年之后,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共度良宵佳节,盼望人寿年丰。翟庄是一个千年古村,虽然经历了黄河变迁的前世今生,但是祖祖辈辈始终依偎在母亲河的怀抱里,在这里繁衍生息,因而蕴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黄河文化,放河灯就是黄河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里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

  由于村西紧靠河岸,每到黄河涨水季节,洼里的庄稼地被淹没,房子被冲垮, 村民生活主要来源只能靠“玩船”,村里的青壮年就都得去“跑河路”。村西黄河边有一个五百多年的古渡口,相当初主要是摆渡过往行人。二十世纪初,有了货物运输船进行长途运输,尤其到了三十年代,需要运输的货物越来越多,货运的路程越来越远,上至河南,下至出海口,路途遥远,风大浪急,风险极大。因此每到春天出船的时候,家人老老少少端着贡品、提着做好的河灯来到河边祭祀河神,祈求河神保佑亲人们高高兴兴出船,平平安安回家。河灯取“放明灯,指明路”的意思,便逐渐形成了放河灯的习俗,以此来祭祀“河神”。开始放河灯多是船工家人自发进行,后来逐渐约定成俗,每到除夕夜、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的晚上,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河边放河灯。儿时我经常被住在河边的小伙伴约着去放河灯,后来因为工作离开家乡,他们还会通过电话给我描绘放河灯的场景。而今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再组织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但是零零星星的活动还是有的,我那些老伙计们打电话说,已经做好准备,单等我到时候回家放河哩,然后再小酌几杯,回忆儿时的开心事。

  小时候,我看着大人做河灯,多采用白菜疙瘩、萝卜头、面团做灯碗,棉花捻子做灯芯,豆油做燃料。后来做成各种形状的纸灯笼,里面放蜡烛,还有放一个霓虹闪灯泡的。现在多用面片、蔬菜等做原料,清洁环保。

  翟庄放河灯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祈求,形式随之变化。村中莲花盆山上,有个直径一米、深半米的莲花盆,里面刻着十一朵莲花瓣,遮乎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鱼,传说这里是聚天地山水之精华的祈福道场。相传近代常有和尚、道士、或县官在这里举行祈福仪式,在莲花盆旁设立道场,从这里点燃河灯后,由参加的人们排成长队,逐个传至河边,将河灯放入河中。

  “现在希望政府能把这种传统习俗固定成一个节庆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翟庄放河灯,放河灯的习俗也会延续下去,我这做河灯的手艺也流传下去。”我儿时伙伴诉说着他的愿望。

  放河灯作为一种黄河文化,通过再现形式,实现了看得见、体验得到的乡愁。尤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作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挖掘,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传统的、民俗的美。

  这正是:

  河灯漂古村,天水映乾坤。

  翟庄祈福地,榆山此处寻。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祈福 翟庄 古村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工作总结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