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

左右之间:上海之根(组诗)

作者:左下方的鱼   发表于:
浏览:39次    字数:341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6篇,  月稿:0

  ◇方塔

  我不是去拜佛

  我是去见

  那位身着长裙的少女

  看她头顶上的圣光

  只有站在东门之外 等风

  轻轻吹过竹林

  太阳斜照沧桑的脸

  一千多年的追求者

  皆从她眼前消失

  有人为她断臂

  有人借塔之名 用文墨

  将自己修缮

  登塔的木梯窄而陡

  七级之上 至今

  无人攀越

  讨好一位旧情人

  还须从她的心里

  走出来

  在鸟儿归巢之前

  趁大门 还没关闭

  再回首

  ◇醉白池

  它的清醒

  在于这泓浅水

  可以研墨

  叫满眼荷花

  开九百年不败

  可以酿酒

  把那枚洪丹扔进去

  喜见五色

  可以种梅

  将草堂边的诗句

  吟成雪海

  可以盛下几声长啸

  在江南的天空 我们与古人

  一起放鹿

  它的醉意 在于

  却有九只回头

  ◇唐经幢

  唐风轻轻抚响

  佛竖起食指

  华亭一隅的神针 高举起

  衙门旧址上的道道金光

  花草禅定

  蟠龙飞翔

  口含璎珞的狮子 拱卫着

  横眉怒目的天王

  海水止住了

  流云驻足

  诵经声与读书声 同时

  被隐秘的晨钟点亮

  刻进石头的传说

  莲花盛开 150个名字

  千百年来由众生

  虔诚地供养

  老街上人来人往

  黑鱼圈在弄堂

  束着腰的菩萨 慈祥地

  走在中山中路上

  ◇云间水墨辞

  铺开一张纸

  就铺开了天空

  你在上面种竹

  只种两棵

  就长出佘山的鸟鸣

  种石头

  留些白 种云

  生出织布的棉花

  种太阳

  就冒出云间的书声

  把我的眼睛照亮

  桥和船

  是租借的两滴墨

  拖欠的时间 过了河便还

  不须种月亮

  它正捧着一面镜子

  藏在浦水之下

  “我们互为纸墨

  昼夜相望”

  ◇水下广富林

  我跟着导游往下走

  水很快没过头顶

  心跳加速 甚至窒息

  一下子回到石器时代

  有个陶罐摔碎了

  很快又被粘合

  那个石犁

  我在梦里拉过

  今天多想成为一头牛

  手握冷兵器的头领

  早被后人战败 他的钺

  已变成生活的钝器

  墙壁上的鹿在迅跑

  它偶尔回首

  再不见追逐它的猎人

  它一直在飞奔

  从夏商周到秦汉 魏晋南北朝

  转眼间穿越五千年

  现在 它又成了一列高铁

  从我的身体里

  呼呼地开出水面

  xiandaishi

  ●●●

  ◇跨塘桥

  匍匐在古浦塘上的人

  一直在忏悔

  没留得住风

  没留得住雨

  三只瞳孔里

  飘拂五千年的云

  青石板铺设的肋骨

  是一副隐隐作痛的梯子

  水从四肢间匆匆过

  再不回头

  昨夜的月光 今早又

  从他的怀中挣脱

  ◇袜子弄寻道

  在这里仍可以找到铁针

  在这里仍可以找到木机

  在这里仍可以找到忙碌的梭影

  在这里仍可以找到卖剩的袜子

  只是今天我不需要这些

  只是现在的冬天不冷

  我是来看-条小弄堂

  是怎样成为地图上的粗线的

  我是来看一位老婆婆

  怎样裹着小脚走向天边

  ◇在松卫府吃四鳃鲈鱼

  需要有土黄酒

  需要有井水冲茶

  需要有本帮的朋友

  需要墙壁上挂幅画

  需要讲故事的兄弟半醉

  需要整个美食街的人竖起耳朵

  在饭店的最里间

  我们吃姚老板亲手做的菜

  风姿绰约的老板娘

  是最后出来敬酒的那位 她反复说

  绝对野生的

  我只尝了一口

  便想到一个人 秋风起

  他从北京辞官回家

  只为一条鱼

  ◇月湖山庄见老友

  住在这里的张画师

  三十年前闯上海

  从东外滩到南京路

  从老闸北到新松江

  捧着一只旧画夹 就像捧着

  一只讨饭碗

  浦江水泽本帮人

  也喂我们这些外乡客

  他速写大上海 又顺便

  素描小自己

  如今的庄园兼展厅

  将上海滩装在了宅子里

  我们喝着下午茶

  坐在后院的菜地旁

  佘山的冬天暖融融 太阳

  斜照在杯子上

  ◇上海之根

  “先有松江府

  再有上海滩”

  —— 题记

  风吹过海边

  万物生

  族人种桑麻 也种高楼

  天文台睁开眼睛

  教堂的钟声

  漫过塔尖

  传说中的神针

  可以镇海

  也能织布

  云间鹤唳

  一枝修篁 从薄雾里

  探出了脑袋

  有一个人

  以匍匐的姿势 渡日月

  渡自己

  六千多年了

  断墙的影子 在风浪里

  涨了一截又一截

  来时还似去时天

  ——品读左右之间组诗《上海之根》

  ●松卫饮士

  松江,对每一个初到此地的文化人,可谓到处都是灵感。方塔园、醉白池、唐经幢、广富林、跨塘桥……所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凡此种种名胜,皆能引发诗人的心灵激荡,每有感触,动笔成诗。品读左右之间老师这组《上海之根》,如同别离尘世喧嚣,徜徉山水画卷,怀揣那管诗写的笔,走走停停、寻古探幽、驻足沉思、大快朵颐……这里的一人一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让人有蓬勃的诗写冲动。

  左右之间老师这组诗,写名胜古迹、风景人情、人文历史如行云流水,诗歌文本质地丝滑,柔中带刚,干净利落,富有极强的穿透力,且有浓厚的生活底色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篇虽短小,其情思绵延;文虽朴素,其感情真诚。他的诗歌不滥情,不矫情,不故弄玄虚,清朗俊逸而又灵动质感。

  《方塔》不语,只是伫立,“我不是去拜佛/我是去见/那位身着长裙的少女”,将方塔比拟成身着长裙的少女,让人心醉的同时,也有一抹淡淡的忧伤,也许,真正美的东西,都是让人忧伤的;“有人为她断臂/有人借塔之名 用文墨/将自己修缮”,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是诗学的辩证法,更是生活的辩证法。《醉白池》的“这泓浅水”,“可以研墨”“可以酿酒”“可以种梅”“可以盛下几声长啸”,一气呵成、畅快淋漓,人生的极乐之境也无非不过如此这般呀!而《唐经幢》则充满佛性与禅意,“老街上人来人往/黑鱼圈在弄堂/束着腰的菩萨 慈祥地/走在中山中路上”,超越逻辑与理性的藩篱,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枷锁,揭示与心灵、本能、直觉、梦幻相伴相随的奥秘。

  还有《云间水墨辞》《水下广富林》《跨塘桥》《袜子弄寻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历史文化到意象描写多个维度,对我们汲取历史入诗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云间水墨” “水下广富林”“跨塘乘月”“林荫袜子弄”……恰似水墨山水徐徐展开,“铺开一张纸/就铺开了天空”“‘我们互为纸墨/昼夜相望’”;又如黄钟大吕声传千古,“佘山的鸟鸣”“云间的书声”间杂“铁针”“木机”余音袅袅。历史不是抽象符号,具体到某一刻度内,历史总是斑斓而丰富的,有歌哭、有欢笑、有挣扎、有雀跃,有兴衰成败也有聚散离合。是啊,没有历史感,诗人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

  至于《在松卫府吃四鳃鲈鱼》《月湖山庄见老友》,则是完成了从“本帮人”到“外乡客”的情景闪回,从文化和历史中探寻到真正的《上海之根》。尤爱左右之间老师笔下的“四鳃鲈鱼”, 与他此前的作品,共同组成一组“舌尖下的诗篇”:粯子粥、靖江汤包、马桥馄饨、不翻汤、洛阳水席……诗中未言其味,仅用六个“需要”“需要有土黄酒/需要有井水冲茶/需要有本帮的朋友//需要墙壁上挂幅画/需要讲故事的兄弟半醉/需要整个美食街的人竖起耳朵”,就制造起紧张的气氛和悬念,就像京剧里的开场锣鼓,让人对这道名冠天下的河鲜美味,无比期待起来。

  我一直认为,诗歌应当是一种生活素描,用简洁利落而非浓墨重彩的风格,勾勒出个人想象与神思所勾勒的生活之边。以这个若即若离的尺度,让诗有灵有趣有味道。就该像左右之间老师这组诗,充满缱绻与浓郁的海派气质,在柔软中感染人打动人,从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体验与感悟中,质朴又真诚地提取诗歌的纯度与厚重,给读者一种新鲜又独特的审美享受。

  正如王安石《松江》一诗所言,“来时还似去时天,欲道来时已惘然”。是啊,变化的生活中,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之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这才是诗歌的真谛,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左下鱼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现代诗歌

    查看更多现代诗歌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