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望处诸天近,空香宵外传

作者:李佳   发表于:
浏览:66次    字数:232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5篇,  月稿:0

  高台层汉出,绀宇紫烟连。

  晚照迷方觉,回光法静圆。

  虚能通牖白,明光借灯然。

  望处诸天近,空香宵外传。

  注释:

  层汉,指高空;绀宇,又叫绀园,是佛寺的别称;法镜,比喻佛法,指佛法如镜,能照彻万物;明光,此指神话中长明的丹丘;诸天,通俗的理解指佛教众神,后泛指天界、天空。

  这首“咏香台夕照”的诗是明朝诗人刘世光写的。刘世光,字晦卿。万历己卯年举人,江苏淮安人,曾任沈县知县(诗人生平简介附于本文后面)。当时的沈县治所就在乳香台附近(即今天的沈丘县老城镇)。乳香台是一座古寺,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古寺的前世今生,朋友们可以读读高慈修先生写的《乳香台畔“沈县城”》和张杰民先生写的《香台怀古》,二位老先生已在文中详述大观,我在此就不赘述了。现在为便于理解晦卿先生的这首五律,我先试着翻译如下:

  高台如山好像已耸入云端,香台寺映照在落日的余晖中,使人流连,更让人觉得时光的短暂,这反射的回光啊,如佛光明镜,哪怕只有一线也能照亮人的心扉,因为佛灯长明且常圆!我站在这里,仿佛离天很近了,在夜色苍茫中,我忽然闻到了清香的味道,这大概是从天外传来的吧。

  以上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作的大概意思,现在让我们按照“导游”(诗作者)描绘的路线图进行观赏吧。

  首句“高台层汉出”,如定格的蒙太奇抓人眼球:原来香台寺是建在高丘之上啊,在平野中,这高耸入云的山寺显得突兀挺拔,撼人心魄。下句“绀宇紫烟连。”一个“连”字,一下子就把香台夕照的美景摄入镜头,推送到我们的眼前:香台寺辉映在落日的余晖中,似披上了凤冠霞帔,红得发紫,大有“夕照香台生紫烟”的意味。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翩飞的归鸟,不禁使人脑海中浮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来,还可能把“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图”拼接在脑海里(美丽的泉河与古寺交相辉映),美景如画,美不胜收,真叫人叹为观止啊。徜徉其间,怎不让人陶醉呢?

  紧接着诗人又推送了下一组镜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感:“晚照迷方觉,回光法镜圆。”迷”与“觉”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立的统一,介甫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遮日并不足虑,因为诗人身处最高层,远在浮云之上呢。介甫讲的是登高望远的哲理,晦卿诠释的是法镜常圆的佛理:夕照中的“回光”如佛光四射,照彻万物,照亮心扉,使迷途者知返,正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

  以上两联是诗人在登台途中拾级而上时的所见所思,描写的是远景。接下来的颈联写的是诗人在寺中的感受:“虚能通牖白,明光借灯然”。虚者,空也,“灯然”即“燃灯(然与燃是通假字)”。这两句是说落日的余晖殆尽,从窗户上透过的一点白光,是那样的醒目和温馨,夜幕降临佛灯点亮,灯火通明,寺中一派祥和景象。

  最后,诗人来到寺的最高处———佛塔。诗人登临远眺,此时微风拂面,夜色苍茫,他仰望星空,不禁思绪万千,抑或是想起了李白的那首《夜宿山寺》吧:“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冥冥之中,云天不可触及,不见仙人面,似闻仙人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吧?他再凭栏眺望看到了四野的村庄,这里有点点的灯火,耳畔不时传来鸡犬虫鸣,偶尔还能听到孩子们的嬉笑声和大人的吆喝声,这不就是人间的烟火吗?此时,诗人忽然嗅到一股清香之气沁入心脾,这夜空中的香气是从寺中传出,还是来自天穹?此时他早已物我两忘,与天地融为一体了。

  由此可见,此诗的尾联更像是黄钟大吕,绕梁三日。你可以闭目遐思,仔细品味“望处诸天近,空香宵外传”的妙处。尤其是“空香宵外传”五字,更是字字珠玑。读来使人飘飘欲仙,口齿留香啊!不是么,夜空中暗香浮动,沁人肺腑,这香气大概是从天界传来,人间能得几回闻呢?尾联中一“近”、一“传”两个动词的妙用,使整联乃至全诗出神入化,境界寥廓高远。

  再来谈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全诗充满着禅趣。如“绀宇”、“法镜”、“明光”、“诸天”、“虚”、“空”等词汇的运用,还有颔联颈联和尾联对佛理的生动诠释。看来,晦卿先生若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也是一个对佛学造诣深厚的学者。

  第二个特点是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你看,他在诗中句句写景,把对“夕照”的喜悦之情浸润在文字中,不带一个“情”字。但却句句含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第三个特点是诗人讲究炼字,如诗中对动词“出”、“通”、“借”、“望”、“传”和形容词“连”、“迷”、“圆”、“近”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在匠心独运。“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由此看来晦卿的诗艺几乎是炉火纯青了。

  第四个特点是过于用典,这样就显得诗意晦涩难懂,我认为这也是此诗的不足之处。当然,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总不能苛求几百年前的诗人吧。这也跟当今多数人掌握的国学知识太少有关。在这里只谈我读此诗时碰到的一字“拦路虎”,即”晚照迷方觉”中的“迷”字,“迷”指沉湎,沉醉。“方觉”意指刚刚醒来,觉悟了。这句话连起来读岂不是自相矛盾?一个“迷”字,着实让我寝食难安,纠结了好几天。如此雅诗也难怪束之高阁,“藏在深闺人未识”了。后来又转念一想,这首诗在流传的过程中是不是个别字被刊印错了,以至于一讹传讹?如果改动一字,把“迷”置换成“谁“。即“晚照谁方觉”,岂不就诗意贯通豁然开朗了:晚照的美景让人沉醉,有谁能看破红尘,悟出人生真谛呢?呵呵,我这样想当然,老夫子若地下有知会不以为然,哑然失笑吧。

  写到此处,我正不知该如何收笔、命题,脑海中却忽然冒出”望处诸天近,空香消外传”的诗句来,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终于觅到了其中的”真意”:这不就是读书和做人的一种理想境界么!……

  2022年3月10日写于沈丘县实验中学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外传 香宵 读后感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李佳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3-16 09:48
    莉莉
    宋老师以诗的名义、诗评的形式挖掘沈丘深远的历史遗迹,弘扬沈丘丰厚的人文文化。拜读学习,点赞!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