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静静的石磙向人们叙说着什么

作者:玉笛书剑   发表于:
浏览:477次    字数:4710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榜眼   总稿:32篇,  月稿:0

  它静静的躺在那里,无声无息 任凭风吹雨打,寒袭暑烤,在岁月里依然保持它原先的模样,不与谁争,不与谁辩,极像一位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它躺在那,更让人觉得一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悲壮和无可奈何。它的作用曾经无可替代,而它的命运却无法自己主宰。

  一次乡间闲转,偶然进入我视野是在记忆消失多年的物件——石磙。直径一头50公分左右,另一头40多公分,长度大约80公分,重量估计有一二百斤,它静静的躺在农家门前的乱草丛中,好像许久不曾挪动过。农家的大门铁将军把门,无拘无束的野草已肆意到门前,想是家主人到城里打工去了。而那石磙被遗忘于此,默默聆听自然之音,任虫爬鸟栖,伴日月星辰,随光阴度时。现在40岁以上的人对它必定熟悉现,80后或许对它还有那么一点模糊的印象,而90后若不是听人指点是绝然不知它是何物和作用了,00后,你即使和他们说起,他们也是懒得听了。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这笨重原始的工具不得不归于历史的尘埃。

  它躺在那里,孤寂而无奈,主人的离弃也是迫于无奈,不知它能否理解。岁月的流逝,只要人们望其一眼,总会想起什么。在人们的眼里,它不是一块不知冷热的石头,而是一段段记忆,一篇篇故事。在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之前,它像时刻准备上阵杀敌的战士,在需要的时候,冲上去,完成使命。

  不要小瞧这石磙,在相当长的时期,它是庄稼人绝对的好帮手。有一二百斤,也有更重的些,用巨石被石匠加工而成。农人将成熟了的粮食堆放到打谷场,便是由它完成粮食进仓前的最后一道程序——脱粒。当然,凭它一己是无法完成的,需要耕牛的牵引,后来手扶拖拉机(农人更愿意称之为铁牛)也是牵引工具,但时日不长,连同石磙、耕牛一道被更科学更便捷合理的工具取代。石磙两头的中间位置都有一个圆眼,直径七八公分左右,深度也只有十公分左右;农人用硬木为它量身定做一张方框,方框两头的中间位置露出一截圆圆的棍头,套入石磙的两头圆眼中,两头还要拴上和小孩胳膊一般粗细的绳子,固定到同样是硬木制成的人字型的木枷,然后架到牛的脖颈上;石磙和牛的距离大约有两米,一是转圈的范围可大些,还有一个原因石磙不能砸了牛的后腿,石磙一头大一头小,也是为了节省牛的体力,转圈自然流畅。每逢收获的季节,农人从农田里将收割的庄稼运到打谷场上,铺平了,然后有粗壮的汉子,种田的行家好手,手持牛鞭子,吆喝着驱使套上石磙的耕牛在谷穗上转起圈子来;经过运动了石磙反复碾压,谷子从秸秆上完全脱落,谷子再经过晾晒归仓,农人终于可以发自内心的绽开笑脸了,辛辛苦苦终于换来一日三餐的口粮了。石磙和耕牛的关系如同主仆关系,耕牛是主,耕牛到哪,石磙作为仆人必须跟到哪。再后来,换了铁牛是它的主人了。但铁牛是它的主人远没有耕牛是它的主人时间长,耕牛是它主人的时间可能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而铁牛犹如昙花一现,短短的十数年间退出了历史舞台。

  石磙的舞台,永远在打谷场上,只有在打谷场上才会大显身手,偶然的也会从配角沦为主角。大集体、大锅饭的年代,干活也是一窝蜂。社员们每天都是上工、放工;一丁点的农活干完也不能回家,大家无聊,聚在打谷场上东扯葫芦西扯瓜,女社员们一边东家长西家短一边干点家里带来的私活,如纳鞋底等。而男社员们不似现在无遮无拦尽情的说点国家大事,闲的慌时,偶尔用石磙赌谁力气大。石磙一般少说都在一百斤以上,没有练过举重或懂技巧的是无法搬动更不要说举起了。一个成年壮汉要想搬起,非用尽吃奶之力很难完成。大家当时用一包烟或一元、两元钱为赌资,谁赢了归谁;赌的就是将石磙搬离地面谁就赢了。看到这样的场景,那时我还是个幼童,及其敬慕那些能将石磙搬起的大力士们;每当那些为了搬起石磙,脸憋的通红而成功的兄长叔伯们总是敬仰有加,总想盼自己早点长大,也能搬动那圆圆的石磙,证明自己是男人就该有‘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 而那些现在觉得是无聊的男人们的举动勾起的是我儿时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情怀。

  石磙有时被人们竖立当做圆桌,上面放上茶水之类的,或者无暇回家吃饭,抢收抢种的,被送饭到田边,也可作临时餐桌使用。

  前些年,看见有人把石磙扔在池塘里,当做浣衣的捶衣石,匆匆一徶,并无过多感受、联想。今天看到,不知为何,心中涌出诸多感慨。

  慢吞吞的老牛,拖动石磙一边又一边,一圈又一圈,随着主人的鞭子,多少次的走在谷穗上,任劳任怨,直到完成使命。耕牛被铁牛取代,现在农人大部分务农工具都实现了机械化,石磙的埋没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对人类的繁衍延续是做出巨大贡献的,我们当然无法忘却。

  看到这石磙,心中有着莫名的亲切,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它也一定对注视它人述说着什么,那就看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境去领悟了。岁月深处沉淀着许多故事和传说,只是我们在浮躁的大千世界里把它当作过眼云烟一般,转逝即忘。而它静静的卧于逐渐荒凉的乡野,故事却还没有结束。

  石磙已经没有昔日的用武之处,它的结局和人一走茶就凉是一样道理。就如我眼中看到的石磙,它在乱草丛中,没有人理会它的存在;因为它粗糙、丑陋,它本来就是一块石头,人们为了生存,对它稍许加工,让它打谷场上发挥它的威力;而现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一切趋于更加科学现代化;没有丁点利用价值的石磙,谁还在理会它的存在。现在在那里还不妨碍什么,总有一天,又将被丢弃到什么地方,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自己不正是那转圈的老牛,有时不得不听从上苍和命运的安排,周而复始,为生活,为上一辈、下一代套上枷锁,背负属于我们的‘石磙’,疲于劳累,坚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理念,一心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石磙的身上看出了人生的自然法则,优胜劣汰。有利用价值,废品也是宝;无利用价值,蛟龙也是虫。由石磙而提醒我们自己,时刻不能懈怠,让成为废品被时代遗弃的一天迟迟的到来。它静静的躺在那里,无声无息 任凭风吹雨打,寒袭暑烤,在岁月里依然保持它原先的模样,不与谁争,不与谁辩,极像一位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它躺在那,更让人觉得一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的悲壮和无可奈何。它的作用曾经无可替代,而它的命运却无法自己主宰。

  一次乡间闲转,偶然进入我视野是在记忆消失多年的物件——石磙。直径一头50公分左右,另一头40多公分,长度大约80公分,重量估计有一二百斤,它静静的躺在农家门前的乱草丛中,好像许久不曾挪动过。农家的大门铁将军把门,无拘无束的野草已肆意到门前,想是家主人到城里打工去了。而那石磙被遗忘于此,默默聆听自然之音,任虫爬鸟栖,伴日月星辰,随光阴度时。现在40岁以上的人对它必定熟悉现,80后或许对它还有那么一点模糊的印象,而90后若不是听人指点是绝然不知它是何物和作用了,00后,你即使和他们说起,他们也是懒得听了。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这笨重原始的工具不得不归于历史的尘埃。

  它躺在那里,孤寂而无奈,主人的离弃也是迫于无奈,不知它能否理解。岁月的流逝,只要人们望其一眼,总会想起什么。在人们的眼里,它不是一块不知冷热的石头,而是一段段记忆,一篇篇故事。在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之前,它像时刻准备上阵杀敌的战士,在需要的时候,冲上去,完成使命。

  不要小瞧这石磙,在相当长的时期,它是庄稼人绝对的好帮手。有一二百斤,也有更重的些,用巨石被石匠加工而成。农人将成熟了的粮食堆放到打谷场,便是由它完成粮食进仓前的最后一道程序——脱粒。当然,凭它一己是无法完成的,需要耕牛的牵引,后来手扶拖拉机(农人更愿意称之为铁牛)也是牵引工具,但时日不长,连同石磙、耕牛一道被更科学更便捷合理的工具取代。石磙两头的中间位置都有一个圆眼,直径七八公分左右,深度也只有十公分左右;农人用硬木为它量身定做一张方框,方框两头的中间位置露出一截圆圆的棍头,套入石磙的两头圆眼中,两头还要拴上和小孩胳膊一般粗细的绳子,固定到同样是硬木制成的人字型的木枷,然后架到牛的脖颈上;石磙和牛的距离大约有两米,一是转圈的范围可大些,还有一个原因石磙不能砸了牛的后腿,石磙一头大一头小,也是为了节省牛的体力,转圈自然流畅。每逢收获的季节,农人从农田里将收割的庄稼运到打谷场上,铺平了,然后有粗壮的汉子,种田的行家好手,手持牛鞭子,吆喝着驱使套上石磙的耕牛在谷穗上转起圈子来;经过运动了石磙反复碾压,谷子从秸秆上完全脱落,谷子再经过晾晒归仓,农人终于可以发自内心的绽开笑脸了,辛辛苦苦终于换来一日三餐的口粮了。石磙和耕牛的关系如同主仆关系,耕牛是主,耕牛到哪,石磙作为仆人必须跟到哪。再后来,换了铁牛是它的主人了。但铁牛是它的主人远没有耕牛是它的主人时间长,耕牛是它主人的时间可能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而铁牛犹如昙花一现,短短的十数年间退出了历史舞台。

  石磙的舞台,永远在打谷场上,只有在打谷场上才会大显身手,偶然的也会从配角沦为主角。大集体、大锅饭的年代,干活也是一窝蜂。社员们每天都是上工、放工;一丁点的农活干完也不能回家,大家无聊,聚在打谷场上东扯葫芦西扯瓜,女社员们一边东家长西家短一边干点家里带来的私活,如纳鞋底等。而男社员们不似现在无遮无拦尽情的说点国家大事,闲的慌时,偶尔用石磙赌谁力气大。石磙一般少说都在一百斤以上,没有练过举重或懂技巧的是无法搬动更不要说举起了。一个成年壮汉要想搬起,非用尽吃奶之力很难完成。大家当时用一包烟或一元、两元钱为赌资,谁赢了归谁;赌的就是将石磙搬离地面谁就赢了。看到这样的场景,那时我还是个幼童,及其敬慕那些能将石磙搬起的大力士们;每当那些为了搬起石磙,脸憋的通红而成功的兄长叔伯们总是敬仰有加,总想盼自己早点长大,也能搬动那圆圆的石磙,证明自己是男人就该有‘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 而那些现在觉得是无聊的男人们的举动勾起的是我儿时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情怀。

  石磙有时被人们竖立当做圆桌,上面放上茶水之类的,或者无暇回家吃饭,抢收抢种的,被送饭到田边,也可作临时餐桌使用。

  前些年,看见有人把石磙扔在池塘里,当做浣衣的捶衣石,匆匆一徶,并无过多感受、联想。今天看到,不知为何,心中涌出诸多感慨。

  慢吞吞的老牛,拖动石磙一边又一边,一圈又一圈,随着主人的鞭子,多少次的走在谷穗上,任劳任怨,直到完成使命。耕牛被铁牛取代,现在农人大部分务农工具都实现了机械化,石磙的埋没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对人类的繁衍延续是做出巨大贡献的,我们当然无法忘却。

  看到这石磙,心中有着莫名的亲切,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它也一定对注视它人述说着什么,那就看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境去领悟了。岁月深处沉淀着许多故事和传说,只是我们在浮躁的大千世界里把它当作过眼云烟一般,转逝即忘。而它静静的卧于逐渐荒凉的乡野,故事却还没有结束。

  石磙已经没有昔日的用武之处,它的结局和人一走茶就凉是一样道理。就如我眼中看到的石磙,它在乱草丛中,没有人理会它的存在;因为它粗糙、丑陋,它本来就是一块石头,人们为了生存,对它稍许加工,让它打谷场上发挥它的威力;而现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一切趋于更加科学现代化;没有丁点利用价值的石磙,谁还在理会它的存在。现在在那里还不妨碍什么,总有一天,又将被丢弃到什么地方,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自己不正是那转圈的老牛,有时不得不听从上苍和命运的安排,周而复始,为生活,为上一辈、下一代套上枷锁,背负属于我们的‘石磙’,疲于劳累,坚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理念,一心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石磙的身上看出了人生的自然法则,优胜劣汰。有利用价值,废品也是宝;无利用价值,蛟龙也是虫。由石磙而提醒我们自己,时刻不能懈怠,让成为废品被时代遗弃的一天迟迟的到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历史 石磙 静静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玉笛书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6-13 00:00
    轻舞飞扬
    写得一手流水账
    来自·上海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