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杭景中:往事拾趣

作者:土书呆子   发表于:
浏览:272次    字数:124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6篇,  月稿:1

  今天正赶上繁荣发展的好时代。可是回首往事,我们那代人却生不逢时。在贫困和疾病的侵袭下,一些孩子夭折了。夭折的婴儿用麦秸捆扎,都扔到村外的野地里喂狗了。民谚云:成人一半喂狗一半。但我躲过一次次劫难,所以起了个“铁蛋”的名字。还有几个叫“狗剩”"狗得”的小伙伴,名字的内涵十分明白:我们都是“虎口余生”的孩子。

  我们这些孩子在新社会的阳光下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参加生产劳动。年青的嫂子招呼我们:“兄弟,你过来,今天帮嫂子干些活,明天给你说个暖脚的”。我们都知道“暖脚”的含义,在“终年不闻丝竹声”的偏远乡村,谁不盼望早日洞房花烛?我们和嫂子开玩笑:“嫂子,是不是小孩她二姨呀”?……大路上走来一位新媳妇,头裹花毛巾,手提花包袝,随着道边的杨柳轻扬,袅袅婷婷一路走来。我们都贪婪地看着。人群中有人爆出:“你看她是谁”?话音刚落,一旁的新郎早已忍笑不住。有人拍着他说:“妥啦,晚上不用抱着膝盖睡觉啦”。

  夜幕降临了,村落里亮起了万家灯火。只有新婚夫妻早早地吹灯睡觉了,可是我们小伙子不甘寂寞,悄悄地潜到他(她)们的窗户下,屏息静听里面的动静,扑捉黑暗中发出的微妙声响。月移花影,暗香浮动,“悄悄话”传入我们的耳鼓,就成为第二天劳动中的“笑柄”。当他(她)们发现起来驱赶的时候,我们早已一哄而散了。这就是那时的“夜生活”。

  在许多不眠之夜里,很多人家的灯光一直亮着。婆婆的纺车和媳妇的纺车……所有的纺车争鸣着。争鸣的纺车转了半宿,线轴上就结下硕大的“线穗”。线穗的棉线经过护线、浆线等一系列地操作,于是就上了机子(织布机)。那时候,我们的母亲,还有刚过门的媳妇,待字闺中的姑娘,她们一个个都是织布高手。只见她们坐于机上,脚蹬踏板,手传梭子,同时推拉机杼,手脚并用灵巧快捷,彰显出她们娴熟的织技。多少年来,从棉线的千丝万缕,到棉布的成卷成匹,她们将辛酸织进布里,将快乐织进布里,织出时光的日月如梭,织出生活的多姿多彩。

  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将五谷堆满粮囤。“一观粮囤知贫富”,大小粮囤加在一起,那正是天下粮仓呀!可是母亲指着粮囤说:“囤尖上好省,囤底上不好省”。母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节俭从头做起。其实,她和许多人家的母亲一样,都是勤俭持家的能手。为了节省面粉,她们爱做细面条,手擀面特别出色。当屋顶上飘荡着缕缕炊烟的时候,正是母亲为家人准备“羹汤”的时候。她们将面团揉得晶莹剔透,置于案上,用擀面杖往复滚动。渐渐变大的面片时而卷起,时而展开,在母亲的手中一次次翻卷跳跃。“薄擀细切,不怕添客”。来客了多添几碗水,就不用主人担忧了。所以吃面条说成喝面条,晚饭也说成喝汤了。这一年我和朋友去南乡籴豆子,骑车一路狂奔,傍晚才来到这个镇上。镇上有一家老亲,当向他说出我父亲的名字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看着眼前的“不速之客”,表婶问表叔:“咋做饭”?”擀汤”。(即擀面条)。那个晚上的招待饭没有鸡鸭鱼肉,还比不上今天丰盛餐桌上的剩菜剩饭。但那个晚上的汤面条止渴止饿,喝得我大汗淋漓,至今余味犹存。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周金祥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