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李友忱——让鲜花告诉您——红色大院的记忆

作者:傅燕城   发表于:
浏览:16次    字数:253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我在这个红色大院居住了四十余载,这里承载着我儿时与学生时代的温馨回忆,也镌刻了我对它的无限崇拜与敬畏。在我心中它既是神秘的,又是科学的殿堂,让人心生向往却又不敢轻易涉足,是众人梦寐以求却又难以窥其全貌的地方。

  这个红色大院静谧于文化路两旁林立着的八大院校和科研院所之中。这里是父母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也是见证我由小到大成长的地方。

  这个大院,没有他也就没有这里的一切,更没有今天科研工作者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每当我参加祭扫烈士墓这一庄严活动,心中总会涌动起一个深切的愿望“让科学家站到英雄的行列,步入英雄的殿堂,”接受世人最崇高的敬意与赞美。特别是在国家庆典的辉煌时刻,祖国和人民永远不要遗忘那些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与默默耕耘。他们的付出,不仅仅是时间与精力的倾注,更是智慧与梦想的燃烧;他们的贡献,换来了科技的飞跃与国家的强盛。因此,我们要铭记,让科学家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李薰院士就是建国初期,这些科学家中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奠基人,创建者,开拓者,是国际著名的冶金和金属物理学家。

  李薰于1937年考取公费生留学英国,194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初期,李薰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并找出了钢中除氢的规律。1942~1948年,他发表了关于钢中氢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贡献突出,被公认为该研究领域的创始人,成为自1923年设立该学位以来世界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应郭沫若院长之聘,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通知书李薰为金属研究所所长。

  去年,恰逢中科院金属所首任所长李薰先生诞辰110周年及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五一前夕,我再次踏足这片熟悉而又充满敬意的土地,来到李薰院士雕像前,我的心绪再次被往昔牵引,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如同岁月的回响,勾起了我对往昔的无尽怀念和回忆。

  记得小时候一次去俱乐部看电影,事先父亲说:“见到大人要打招呼问声好”我应着就跟着父亲奔向俱乐部,没想到的是我们座位前排就是李薰一家人,还没等我说话,两个大人就唠了起来,李薰院士还随手摸着我的头说道“这是小忱吧,长得真快,要多学习呀”。回来后,我将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说:“院士都摸你的头了,就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慢慢地长大,渐渐地懂事。父亲告诉我,原来父母都是鞍山钢厂的职工,在一次李薰院士去鞍钢开展调研,李薰院士慧眼识珠选中了珠算比武获奖,政治条件好,连续多年被评为钢厂的“青年突击手”的父亲,于1961年将我们一家人调进沈阳来到金属研究所,在房子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安排住进了苏式建筑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套间房里,享受着当时少有的舒适与便利。

  我见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一辈科学家们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当时就连洗澡我们都是在一个大池子里面。他们上班、下班总是面带笑容与大家打着招呼,让我感受到亲如长辈一样。母亲总会提醒我们,就算认识也不要主动去打扰他们,不要大声说话或弄出什么声响,影响到他们全神贯注地思考,大院里的人们都是自觉这样做的“不打扰他们”。

  十几岁的我便开始知道大院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家都叫他们“国宝”。当年的生活也十分简单, 大家没有太大差别,李薰院士也与我们一样买粮买菜,理发洗澡,没有任何的特殊。他们穿戴十分简朴。夏天,一双塑料凉鞋,手提包里总是装满鼓鼓的科研材料;冬天,穿着的棉衣外面是老式的对襟外罩,或是再加上一条围巾。各种框架眼镜下的他们就连路上相遇也是匆匆忙忙而过,他们的家里或是单位里的灯光总是亮着的,这一年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老一辈科学家们简朴的生活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是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了“谦谦君子”的真谛,以及知识与文化背后那份难能可贵的谦逊与低调。

  李薰院士亲自挂帅领导科技人员改进我国钢质量资源,创建武钢、包钢综合利用稀土资源,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第一颗超音速喷气式飞机、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某些关键材料和开拓尖端技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毕生为国家科技事业直到生命停止的一刻,是我国冶金学领域享有最高荣誉的学者,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卓越领导人。

  只有了解到他们所做的巨大贡献,你才会越发敬仰他们。李薰院士开疆拓土,为从外地迁移过来的科学家和管理者建有二十栋苏式三层住宅楼,金属所职工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可他依然住七十余米的房子里,直到搬去北京任职,他严于律己,一心为人,让我们无不钦佩。

  随着我逐渐长大,知道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当知道了“东方1号”飞向太空,有金属所科研人员的努力和贡献,我心里的敬佩更是由然而生。

  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金属研究所孙东明研究员表示:“在给芯片安装空调,实现火箭温控”做出了贡献。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这要求在月球上使用的“铁锹”既轻且韧。执行此次“挖土”任务的关键工具——铝基复合材料钻杆和轻质铝合金取芯管,均由金属研究所精心研制。让我们再一次了解了金属研究领域的贡献无处不在。

  细细想来,为何红色大院在我心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那份挥之不去的关注、深深的牵挂与真挚的情感,跨越数十载光阴依旧炽热不减!根源在于,这里不仅是父母辛勤耕耘工作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摇篮,成长的沃土。大院里群英聚集,它如同一方璀璨的舞台,见证了无数科研工作者以国家为怀,挥洒智慧与汗水,共筑科技梦想的辉煌篇章。我有幸沐浴在这片充满智慧与奉献的氛围之中,深受环境的熏陶,文化的滋养,这份经历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内心深处永恒的骄傲与自豪。

  岁月悠悠,却无法抹去那些美好的记忆,更无法淡忘老一辈科学家们在科学征途上铸就的辉煌成就。值此即将迎来建国75周年之际,我仍将手捧鲜花,心怀敬意,轻步至科学家的塑像前,如同虔诚地站在英雄纪念碑下,献上我手中的鲜花。我要向他们汇报时代的飞速进步与科学的日新月异,让这份告慰穿越时空,传达给每一位为国家强盛、民族安宁默默奉献的先驱:国已强盛,民享安康,他们的梦想与努力,正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