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吴传兵:淠河散珠

作者:安欣   发表于:
浏览:98次    字数:650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珍珠串起的河流。不用说,河流是闪光的、是煜煜生辉的。

  光亮的淠河、淠史杭,在大别山的词源里,汹涌着穿山越涧的豪情翰墨,书写着江淮大地古往今来的涅槃序章。

  我与她比邻而居。我深知她的风情与风流。她是皖西人民,用智慧与肩膀垒起的“水利长城”。她给了皖西大地的丰腴与滋养。她给了皋城上下一切生命与美好。她串起了江淮大地上无数的珍珠。

  我站在淠河岸边,观河水清澈碧绿,佛微风轻柔顺畅,眼生画卷,心生快乐。悬在西边的太阳,慢慢滑落,砸进河水里,一河的流金溢彩。一群白鹭,时而高飞,时而低旋,优雅地把时光嵌入流水。时光在淠河里荡漾着,我在淠河里荡漾着,两岸的树和高楼在淠河里荡漾着……谁能抵挡得住这“淠河散珠”的诱惑呢?!

  流水不解岁月,也不留岁月。淠河一个浪推着一个浪,流水在河的中央随着岁月唱着歌远去。穿过溅起的浪花,我看见流水内心的激动与激情。卷起,跌下,向前;再卷起,再跌下,再向前……如两岸的生命一样,跌宕起伏,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一个浪花和我保持一米的距离,“嘘嘘滔滔”地向我倾诉着“大禹”“皋陶”等古往今来亿万斯人在皖西大地书写的诗词华章。这些诗词华章布满整条河流,布满河岸两边,布满岸边远处、再远处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

  大禹是了解流水的,是了解淠河的,是了解淠河两岸风物人情的,是了解皖西的,是了解皋城的。他把这里定名为“六”。“六”,高地,海拔高的地方。“六”的西边是巍巍大别山。“六”与“陆”同义。“陆”,河水淹没不到的地方;“六”,道路高耸入云的地方。六安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自古,六安沟壑纵横,穷山恶水,山洪肆虐,遍野哀鸿。“大禹”治水,“大禹”治六安,六安大治。四圣之一的皋陶,也倾心协助大禹治理水患、整治水灾。汉武帝南巡至此,感叹大禹封此地为“六”,见崇山峻岭巍峨起伏,念百姓疾苦民不聊生,故曰“六安”,永远的“安”。

  白驹过隙,千年已逝。

  而今,“六安”大美而不言,“大禹”大恩而遗泽。

  01.六安

  江淮大地,处处都是经典的唐诗宋词。一笔烟云,一笔繁华,一笔悲喜……字字珠玑,段段拍案惊奇。

  “六国”“英国”“舒庸国”“舒蓼国”“舒龙国”“舒鸠国”。春秋楚地阔无边,苍茫六国万顷连。“六国”——“六安”,名字里恒古至今一直带着金冠。江淮瑞风,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蕴藏着人杰地灵。大禹以月光洗身,高举开山斧,治淠水,治淮水。皋陶,六国俊杰,“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执“法治”与“德治”之剑,设“司法”,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成后世儒家和法家思想重要渊薮。

  淠水汤汤,六地苍苍,鸿蒙未开,天地洪荒,两千年前的六国大地,“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六国之地也常常旱涝频繁。“治稻者,蓄陂塘以潴之”。战国秦汉开启了修塘建渠的伟业,水门塘、安丰塘、七门堰……既著名,又古老,更恢弘。六国上下,敬天勤民,整饬农桑,河清海晏,天下泰康……自此,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

  信念笃定,理想腾飞。时序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为彻底根治水患,解决江淮大地“非旱即涝”问题,“大禹”再生,“皋陶”再世。现代的六安儿女敢想敢干,“沟通三河”的淠史杭灌区,历时14年,遍及六国大地,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由“5大水库、3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庞大灌溉系统,横空出世,傲视苍穹,造福江淮大地。

  “空中浪涛响,天际白帆飘”,这条堪称奇迹的“人间天河”,蜿蜒如龙,降服了水鬼,治好了旱魔,给六国上下、给江淮大地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和史无前例的富饶。她像一串串耀眼的明珠,嵌在六安的沃土之上。

  河流安,六安安,江淮安,大地安!

  02.遗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蔬菜村,古老的村,古老的路,古老的风物……古老的烟囱,一缕炊烟袅袅入云端,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的蔬菜香味也入了云端,入了你的鼻舌,勾了你的口水,口水直流,你临窗依水而坐,就一盘清幽幽的菜蔬,把酒东篱。

  村内的青石板老路,闪耀着古老的光亮,回响着古老的脚步,踏步其上,“当当然”有古音、有清音,有时光流淌的妙音。

  蔬菜村,名副其实,古时家家种蔬菜,当今户户养菜蔬。入村,满村的蔬菜清香。来者,无论何人,不吃荤,只吃蔬。

  蔬菜村的遗存何止美味?吃了菜蔬,你可沿着穿村而过的乐水河徜徉,可以到古戏楼看戏,看古戏,看现代戏。“戏演旧衣冠经文维武,楼增新气象革鸟飞挥”,独山秀才王子泾撰刻在古戏楼戏台两边柱子上的佳联,道尽了古往今来借戏搭台演绎人生的奥秘。就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氏娘娘,也安住“马氏宗祠”,在蔬菜村坚守了800余年,听戏品菜,不舍离去。

  蔬菜村乃至六安大地的遗存,像珍珠一样散布各地。300多年的瓦屋基村晏家老湾古村落、姚冲村姜湾古宅、上畈村朱家湾古村、晏家老湾、李家湾、千年之久的苏埠古镇临水古镇晓天古镇毛坦厂古镇……广饶的六国大地,散落了一系列的繁茂的古建筑古村落,如珍珠,闪着光芒,璀璨了六安沧桑的历史文化,也成就了六安当今的生态文明。这些古村古镇的后人,荷锄而出,牵牛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把“皋城”大地建成了繁茂城市,现代的新与遗存的古互衬辉煌。我为之折腰,来此的人们为之折腰。如今,“皋城”的菜、茶、酒、舒席等特产与古宅古意,样样是珠宝,样样有诱惑。沧桑与现代,清风拂面,清流赋诗。

  蔬菜村的蔬菜、“六国”的古屋、古镇与茶酒……让你忘记归途。

  何处又是归途呢?你坐在蔬菜村旁的菊花旁,一盘蔬菜,一杯清茶,一盏浊酒,一缕菊香,清风送爽到南山,莫道不消魂,莫道归途!

  03.庐剧

  人间本就大舞台,你方唱罢我上来。六国大地,庐剧高歌。

  庐剧,“倒七戏”。戏里,我品到了大别山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花灯歌的纷繁韵味,听到了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等唱腔的集大成音律。

  六国艺人,时而高腔大嗓、时而婉转低回,可登高雅殿堂,可进田野阡陌。高超的演技,硬是把演唱与民风民俗化为一体,把演戏与生产生活融为一台。锣鼓伴奏,声调高锐、一唱众和、人声帮和,“歌、舞、说、唱”四艺一炉,“主调、花腔”两位一体,不论小生、老生或彩旦,一颦一笑皆是风情,一招一式尽显风流。这是戏。

  山民田间薅草,或山间劳作,歇息间隙,高歌一曲,舒缓时如行云流水,激情时如大雨滂沱。辛劳苦累、喜怒哀乐,在手舞足蹈一唱众和的自娱自乐中消弭与宣泄。这不是戏。

  是戏。非戏。戏在戏中,戏在戏外。

  二凉、寒腔、三七、正调、神腔、老生调、老旦调、衰调、丑调等,既是舞台唱腔,也是人间诉声。固定的“戏俗”,固定的曲目,固定的演法,几十出,余音绕梁,温婉动人。《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放鹦哥》《卖线纱》《秦雪梅游园观画》《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到今生等来世》《双锁柜》等等,演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吹打弹唱,轰轰烈烈,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庐剧的锣鼓喧嚣车马喧闹中,或许,当回帝王将相或市侩小丑,寄身他人,隐于他物,躲进庐剧成自我,不失为智者。戏外是戏,戏外是天,天外是天。

  04.福黎

  宋明王朝之后,一个词经常从文人口中蹦出:淮南术。何谓“淮南术”?战术?技术?抑或是权术?都不是。是口福,是满足人们胃口的一道菜肴。是六国前人一个智慧创举。

  朱熹有诗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帛布”。苏平赋《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旋转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

  看看,看看,诗人已经揭开了“淮南术”的神秘面纱了。“淮南术”原来就是特指豆腐的发明术。李时珍为“淮南术——豆腐”的源头做精准注释,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西汉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淮南子》的编纂者。豆腐的发明和《淮南子》的传世,刘安千秋留名,豆腐制作手艺亦世代传承、世代流芳,像珍珠一样煜煜生辉。

  豆腐即是福黎,福黎就是豆腐。至于今,在六国大地乃至中华大地,“豆腐”是一道美味,“福黎”是一道风景,不仅满足了无数人的口欲与眼福,更是成名成史,住进了八公山豆腐文化馆。“味异鸡豚偏不俗,气含蔬笋亦何嫌”(清•高士奇《豆腐诗》)。

  如今的六国大地,豆腐的价值已远超口腹之欲,福黎文化已千年流芳。

  05.民艺

  一棵竹子,从山上来到了匠人的手中,立马就成了舒席。这是在战国时的青铜器上深深刻记的。

  舒席身家悠久。明英宗皇帝得此贡席,大加赞许,御批为“顶山奇竹,龙舒贡席”。从此,舒席即以“龙舒贡席”名世。

  匠人不以为然,他不管你是贡给皇上,还是卖给平民,都我行我实地以高超技艺精心编席。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蒸煮、刮篾、编织、收边、检验,十二道工序,一个不疏忽。舒席的编织匠人通人文,懂画理,编生活,织人生。谁说“山间竹笋腹中空”?匠人的一番“开竹、破条、匀撕、蒸煮……”,妙手操作,一张舒席上的“山水写意、人物工笔”就栩栩如生实实在在;匠人在篾色的搭配上精心构图、合理布局,席面的景物远近相宜,浓淡对比鲜明,空间层次清晰,轻软的竹篾有了实实在在动感的生命。山间竹笋立马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存照、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成了实实在在的艺术品。

  而至现代,舒席家族又增加了高级成员——竹编画。日子红火了,心情快乐了,匠人匠心颇具,就将美好的生活编上舒席,“画里画外”都是社会、都是人生、都是幸福。独树一帜的舒席画,走向世界并多次获得国际金奖,“天安门双龙抱柱”舒席画进驻中央展览馆,“克里姆林宫”壁画席远飞苏联,“富贵长命”壁画席更是高高挂在人民大会堂。这民间艺术,是珍珠,风光无限。

  风光无限的民间艺术还有——翁墩剪纸。“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汉诗)。夜静美,虫啾啾,灯光如昼,伏案灯下,一把剪刀,一叠彩纸,整个世界就是“中华巧女”的。只见她神思飞扬,双手灵动。长啸山川,独登楼台,依偎佳人倾诉爱恋幽欢,与八仙、门神、寿星、招财童子等神仙先贤谈古论今,与四灵(龙、凤、麒麟、龟)四兽(狮、虎、象、豹)鸡鸭牛羊对话,与四君子(梅、兰、菊、竹)叙情愫,与琴棋书画谈情调,与佛八宝、道八宝话善行……上登厅堂,下贴门窗;可居新房,可住旧墙。翁墩剪纸,人物鸟兽,神仙鬼怪,生活哲理,无所不及。剪花栩栩如生,意境快意高远。《白鹅咏春》《十骏图》等等名剪,令人大开眼界,赞不绝口,“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郭沫若)。而当今的翁墩剪纸,更是“一扇一扇红窗花,映出一代好年华。长辈嘱咐儿女爱,红红火火暖万家……”

  风光无限的民间艺术还有——六安“一品斋”毛笔。笔墨是走在光阴深处的旅痕。一支笔走在鲜花满径的岸边,一支笔走在波涛汹涌的河上,一支笔走在诗词歌赋的酒里,一支笔走在歌舞说唱的曲中……制笔人,执笔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有笔尖一点墨痕或一点朱砂,留在“一品斋”里。

  天地如河,笔墨可渡。“一品斋”笔走龙蛇,书写了无数的辉煌。唐宋元明清的笔墨山水,水墨江南的马头墙,寿春州郡的古城墙,六安大地的“古八景”……重墨,清墨,淡墨,浓墨;迷蒙,高远,素雅,浓艳。笔墨中可听江淮的风声、雨声,可听淠河的鸟声、涛声,可听庙堂之音,可听民间疾苦。“一品斋”的“碗笔”“大楷”“中楷”“小楷”“画笔”“兼毫”“天山鸡箭”“凤尾毫颖”“七星剑”“莲蓬斗笔”“仿唐鸡矩笔”等等名笔,书写万道,妙笔生花。花开山野,花开江淮,花开华夏。花开为烟,烟凝为墨,墨里尽乾坤。

  风光无限的民间艺术还有——临淮泥塑、六安瓜片等等等等,很多很多,如散落的珍珠,无以言尽,堪称瑰宝,光耀华夏。

  06.天河

  淠史杭。是河流,是山川的河、天上的河、人间的河;但又不是河流,是江淮大野的神奇,是皖西大地的奇迹,是六安人民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曾几何时,大别山余脉的晥西,旱时,“赤地千里,杯水千钱”,天干地裂,水贵如油,寸草不长,哀鸿遍野;涝时,洪水如猛兽,白浪滔天,汪洋一片,房倒屋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大雨大灾一年光,无雨旱灾遍地黄;水连水来荒连荒,野草丛生不见粮。山川有水白白流,剩茶磨面断脊梁;柴薪点火眼泪流,吃糠咽菜去逃荒”。这是六安的民谣,更是当年的写照。于是涌现了无数的“大禹”和“皋陶”。

  “水门塘、安丰塘、七门堰”等先祖的渠塘,仍存,待兴。鸟群飞过,我的目光,穿透躬身寻根的六安人,窥见他们心涌万里天。他们要追寻先祖的足迹,改写傍水而居的历史。一波潋滟开天地,他们要造就一汪清流。

  于是,鸟鸣在动,树木在动,山在动,水在动,江淮在动,皋城在动……

  我立在横排头,沐浴着轻飞的水气,看几股水流交缠雀跃,嚯嚯有声,于义无反顾中凝结一处,翻卷出倔强的浪花,直奔淠河而去。心里被一种崇高热热地舔噬,再看这清冽之水,便有了生命般的圣洁之光。抬头凝视披风沥雨的淠史杭工程纪念碑,耳边仿佛响起当年劈山炸石开渠挖沟的猎猎号角。真是难以想象,在物资匮乏,科技欠发达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皖西人民以怎样的方式,书写淠史杭这一水利工程的壮观和奇迹。碑刻着一组数据,令人惊心动魄:44亿个工日,12万多根毛竹,65万公斤圆竹,437吨旧钢铁,每天上工50多万人,最高上工达80万人;甚至,没有炸药,农民刮墙土熬硝制作;没有水泥,就自建水泥厂,用石臼舂,石碾子碾,筛子筛,用手工搅拌;木料不够,就拆下自家门板和盖房子的木材……在淠史杭水利工程投资中,农民拿出的自家物产居然占工程总投资的一半!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组成的人海大战,有了靠双手双脚双臂与天斗地斗的斗志,有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大无畏精神,才有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豪情,才有了“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赫赫战绩,才铸成了今日雄踞天下、傲视苍穹的淠史杭工程,才有了二万五千公里“长藤结瓜”般灌溉渠系的人间天河!才铸就了彪炳史册的淠史杭精神!

  顺着水流而行,我拜谒着一个个圣洁的辉煌:1952年兴建的佛子岭水库,1954年兴建的梅山水库,1956年兴建的响洪甸和磨子潭水库,1958年兴建的龙河口水库……我的眼眶被碧水一次次碰湿,心潮被故事一波波感动,胸中溅起千层浪。

  深秋时节,行走在六安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处处是挥镰收获的喜悦。高岗处,林木葱茏,树影婆娑;低洼处,稔穗摇曳的水稻翩翩起舞;一群群白色的鹭鸟在田间觅食、在水牛背上嬉戏;农家楼房,白墙红瓦,点缀在山水间,十分养眼。“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走愁。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新民谣,新气象,新成就,新心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如今的淠史杭、如今的江淮大地、如今的六安,土肥水美,物产富饶,鸟语花香,欣欣向荣。

  “山川的河,天上的河,昨日的萧瑟悲欢离合,都化作烟雨随波流。我要歌唱收获,歌唱金黄稻菽阡陌青荷,青青淠史杭,累累丰收果,花开幸福江淮好景色……”

  “淠河”如歌,岁月如歌。“淠河”如明珠,串起了皋城的前世今生,串起了六安的古往今来,更串起了天河两岸的艰辛与辉煌。

  六安,一座与淠河相伴相依、不离不弃的皖西山城,自古以盛产名士巨匠、诗词歌赋、古物古镇而名震海内。桨声灯影、古驿遗韵、梵音天籁、江湖汇秀……一串串闪耀光芒的珍珠、一幅幅壮美的历史长卷。以山川沃野为纸,以淠河波涛为墨,以江淮明月为印,千百年来,淠河与淠史杭、淮河携手,塑造了六国风韵和工商繁华,留下灿若星辰的名镇、名村、名宅、名菜、名剧、名品、名人……这些珍珠散布在江淮大地,散落在淠河、淠史杭的岸边,镶嵌在祖国华夏的版图。

  六安,在“淠水”的滋养下,成长为一只鸿鹄,乘着新时代的“淠史杭精神”劲风,载着无数颗闪亮的珍珠,再次从淠河腾飞,“鹏程三万里”……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安欣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