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陈宗英:我的人生不一样——记传奇作家丁力

作者:土书呆子   发表于:
浏览:132次    字数:563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7篇,  月稿:2

  因当涂这座小城曾承载过他的少年梦想,孩童时代他的父亲曾在这里任职,他在这里的解放街小学和光明小学读过书,于是我们得以荣幸请了他来,在这个下午近距离聆听他的文学讲座。

  “在当涂读书是我人生中记忆最深的一段经历”。他的开场白一下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他的写作经验和人生经历,把他的热情、才情,带给江南小城的写作爱好者们,给小城吹来一股清新的深圳风。这个春日的下午,这位红遍全国、来自发展最前沿的南方知名作家,以他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受了文学魅力。

  他叫丁力,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名作家,现居深圳并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他32岁下海闯深圳,43岁甫一提笔,所创作小说即荣登《人民文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二十年间已发表50多部作品,成为一名高产作家。当过“工农兵”,恢复高考当年凭初中文凭自学考取大学,做工程师时科技论文高尖广博,下海经商将生意从海南做到武汉,入职深圳不久即成为中国第一代上市公司高管,这样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01.无心文学,但爱读书

  阅读是写作之母。丁老师的讲座就这样开始了,他讲到他的少年,图书馆里的大量阅读滋养了他的人生志向和向上攀力,在人生的十字迷途总能找到突破口,这样的厚重阅读基础,使他的内心具有一种强大力量,富有顽强生命力,任何时候都能重新起步,即使遭遇挫折也能越过坎坷,另辟蹊径迈向新的成功。阅读带来的力量,重塑了他少年时期的性格、青年到中年直至今日刻在骨子里的自信、写在脸上的笑容和积极阳光的心态。

  爱上阅读,源自于他的成长环境。当年丁老师的父亲是下放至公社的干部,回城后被安排在图书馆做馆长,一家人就住在馆里,这份工作虽然枯燥,但这使得作为馆长儿子的他每天可以随便翻阅任何一本书籍,谁也不曾想到,这份精神食粮成为他日后的一笔宝贵财富。渐渐的,他爱上这些各式各样的图书,看书成了少年时代的丁力打发时间的最佳方式,这使他比同龄人更早感悟世事纷纭。正是这样的一段经历,让他养成了终身阅读的好习惯,使他具备了常人难以具备的韧劲,也成就他传奇的人生。初中毕业他上山下乡,在兵团里,一直坚持广泛阅读,当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他捧起书本开始刻苦自学,经过几个月努力冲刺,终于从安徽考至湖南。走上社会,阅读的力量也使他能面对各种起起伏伏而始终立于不败,很快走出困境,迈向成功。

  “文学就是人学,就是情学。不懂得做人,一定写不出好文字”。“‘文学即人学’是高尔基提出的一个文学见解”。整个下午,他的每一段讲述都很吸引人,让人不容错过。“人的智力创造了科技,而人的精神创造了文学。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文学同样有这样的作用”。亲切的话语,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做人第一要真,不能太虚、太假;第二要做正常的人,不要为了追求个性而故意彰显自己的怪异与与众不同”……丁老师的率真让我们很感动。他还谈到他作品里的人物,创作时的环境背景、内心的感受与初衷及作家的使命责任,这些话语,渗透着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倾注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评价。然而,他的这些体会是他经历沉浮后厮磨文学的感悟,虽然在年轻时候的很长时间或许他并没有爱上文学,但阅读使他打下的良好文学功底和文字功底,使他随时能够在文学的海洋里扬帆起航、恣意徜徉。

  那天现场,除了当涂听众,还有来自芜湖的两名学生,她们都是受丁老师精心辅导已单独发表作品的文学爱好者。丁老师的娓娓道来让正艰难跋涉的写作爱好者们感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秘诀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而我那天感触最深的是丁老师强调的“文学创作同样需要先做好人,才能写出好作品”。《故乡是文学创作的原乡》,那天的讲座活动,以这样的标题被本地晚报报道,并被多家媒体转载。

  听完讲座加了丁老师微信,从此让我得以对丁老师本人和他的创作有更多了解。

  02.凡事认真,追求极致

  成为如此高产的作家已让人敬佩,还经常受邀开讲座、做访谈并特别受青少年欢迎,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些浮躁的当下实不多见。丁老师在全国各地的写作分享会一向非常受欢迎,在他所生活的深圳,在市艺术创意中心、文博会、图书馆、学校和社区,他的每场讲座无不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

  那次从家乡回到深圳后,适逢世界读书日到来,丁老师受邀到社区为孩子们开讲座。知道我当过老师,他将讲稿发来征求我意见,说是提建议,其实真正受教的反倒是我。他的课件已做得很好,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一次一次对讲稿仔细斟酌。开讲那天,丁老师以“文学创作之路”为题,以一个作家的视角,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探索文学之门。讲到读书日由来,他给孩子们讲到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美丽传说,“善良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关于读书日不一样的解释。丁老师向孩子们说起关于写作的天赋、所需阅历与合理虚构。他告诉孩子们,写作除了天赋和大量阅读以外,另一个要素是生活,也叫“阅历”。写作不是“凭空想像”,也不完全靠“灵感”和“技巧”,而是把自己的真实阅历加以艺术的取舍与组合所完成的一种艺术创造。他告诉孩子们,写作要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同时还谈到怎样有效阅读。提醒孩子们要远离手机阅读,针对大家提到的“鸡汤阅读”好,还是“经典阅读”好?他认为从开卷有益角度,都可以读。“鸡汤阅读”好比是打营养剂,“经典阅读”就是维生素。丁老师的精彩授课,获得家长和孩子们一致点赞。对孩子们来说,这是读书日收到的一份文化大礼。丁老师发来图片,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虽然只是一场公益讲座,他却很看重,课前做足了功课,唯恐哪段内容不合孩子们口味。这就是他,一个凡事认真对待之人。

  他从一名理科生、工程师、企业高管转型为畅销书作家,除了得益于他的丰富阅历和巨大阅读量之外,应该就是他的这股认真劲儿,凡事必做到极致!早年他做工程师时,单位举办科技成果展,他一个人展出的科研论文和专著数量超过全院2000多名工程师所作之和。在他决心下海后,很快便将生意做大做强。当他任职的上市公司退市后,短短时间便又实现了华丽转身,投身于文学创作。2003年正式成为作家以后,平均每年在省级以上纯文学期刊发表4部中短篇小说,再加出版3部长篇小说,共出版了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达50多本。算起来从发表处女作至今,短短20多年时间已在纯文学期刊发表小说80余部。

  与其说好运总是垂青于丁老师,不如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即使在疫情期间,他每天必做的头等大事也是阅读和写作,从未中断。2021年疫情期间,纵使在出版业遇冷的大环境下,仍有他的好消息传来,他的7部财经小说《生死华尔街》《职业经理人手记》《上市公司》《赢家》《仓商》《透资》《高位出局》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再版,被编入中国专业作家作品典藏文库“丁力卷”财经小说系列。对此,文学评论家张陵老师以《“野生的”更有生命力》为题,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史出版社集中再版了小说家丁力的几部财经题材长篇小说,《职业经理人手记》《上市公司》《仓商》《透资》《赢家》《生死华尔街》和《高位出局》,在极大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作家一个时期里在某个题材领域的创作风貌。据我所知,丁力从事小说创作刚好二十年,是个很拼的高产作家。光长篇小说就超过40部,还有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这样的创作量,在当今作家中极为少见。我还得知,丁力的小说很受读者欢迎,他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算是畅销书。中国作家梦寐以求的读者关系,他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这种成功,刺激了他旺盛的创作力,并使他一直稳站在中国少有的畅销书作家位置上。新再版的财经系列,只是他作品的一小部分,光读他的这几部作品也许还无法全面或更深刻地评论他的小说创作,其实,就算我们读完丁力的全部小说,也许对他的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仍然很无知。好在我只是作为一个读者,更多地接收他这七部长篇小说所传递出来的一些社会文化思想艺术信息,化为我们碎片似的心得和认知。”张老师的书评很朴实,同时对丁力老师的赞美也溢于言表。中国作协创研部牛玉秋老师评价《生死华尔街》时说,“在阅读《生死华尔街》之前,我始终没搞懂‘次贷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了丁老师的《生死华尔街》,不但我自己明白了,而且还能给别人讲解美国的‘次贷危机’了。”

  丁老师的作品长盛而红,正应验了那句“好作品总是有生命力的”。丁老师从工程师到作家的成长过程,正是中国市场经济兴起、发展的过程,而他的作品也必然承载着他和众生随大潮起落的思索和感悟。1991年市场经济大潮下,怀揣着创业的美好梦想,他辞职下海,来到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中国市场经济最先成熟的深圳,前后打拼11年,期间还到过海南和武汉,一度到达创业巅峰。先是经营7家娱乐城,后出任金田华南投资公司董事长,在广州共有23家连锁超市、1个巴士公司和2个房地产项目。2000年,上市公司新财务制度出台,金田集团退市,他的事业一下“归零”,此后应聘民间投资公司总经理或证券机构操盘手,但当过老板的他心里还燃烧着东山再起轰轰烈烈重做老板的激情,而让他再去创业显然已有所疲乏。机缘巧合,他拿起了笔,这下,燃烧的激情在文学天地里找到了突破口,一口气创作了《再婚》《高位出局》《按揭》《担保》《寻找巴菲特》《涨停板、跌停板》等多篇小说,分别被《芳草》《清明》《人民文学》和《小说月报》刊载,出版的《第三只眼看老板》《为女老板打工》《涨停板、跌停板》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报告文学等40余本,内容都是围绕“老板”,其作品被文学界称为“老板文学”,后又被称为“金融小说”“伤情文学”“创业小说”,而他自己则更倾向于后来清华大学的“财经小说”定位。他的作品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必须勇立时代潮头,为时代鼓与呼。

  03.壮心不移,源深流远

  丁老师再版的7本书中,前5本均出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其中的《高位出局》《透资》《上市公司》(后两篇被称为“高位出局2”和《高位出局3》)曾登上了当年畅销书排行版,《高位出局》获得中国书业2007年度“最佳商业图书·新人奖”。在丁老师看来,清华大学一般只出版专业书,能一下子出版他的5本小说,该是因为学校把这些作品归类为“财经小说”,从而作为财经类图书出版。这些作品的时代意义由此可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还特邀丁老师到校讲课,这给了他莫大的荣耀和鼓舞。

  我认为我不是一个文学家,之所以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向作家转变,于2001年在任高管的的上市公司退市后,能突然成为高产作家,主要还是善写。他在再版总序里这样写道。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丁老师是个勤奋的人,多年来他未曾有一天停过笔。他创作的最佳时间是每天上午,雷打不变要坚持写上两千字,即使是外出旅行也不会“放过”自己。有时他写好某个章节,发给我阅读。那次读书节活动后,5月起他开始创作《投资行为》,故事通过描写某市新联会副主席、经济分析师、评论员吴冶平、妻子安慧和商人林中之间的一段投资故事,将人性中的贪婪、奸诈、唯利是图刻画得入木三分。之后读到他创作的《佛跳墙》,“夫人买来‘佛跳墙’。老丁本不大爱吃,何况真空包装让他怀疑有防腐剂,汤汁也让人担心胆固醇高,但他却装作狼吞虎咽爱吃的样子,这样才会让夫人因有成就感而高兴。让夫人高兴是老丁的头等大事。”字里行间透露出男主人公的善解人意,也仿佛从中窥见丁老师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暖男。读《森林的宽恕》,懂得丁老师是个尊重自然法则、关注人居、保护动物的爱心人士。读《新居旧居》,看出丁老师作为一个作家,将敏感视线投向身边小人物生存状况的那份文化人担当。还有《人性测试》《至亲》……而那篇《施恩》,直抵人的内心,“我们最信任的人,往往并非那些给过我们恩惠的人,而是我们曾经向他施恩的人。总以为自己曾经向对方施过恩,对方就不会背叛自己。可现实并非如此,那些曾经向你施恩的人,或许总会向你施恩,因为他们有能力施恩,也愿意向你施恩,而那些需要你施恩的人,他们已经习惯接受你的施恩,一旦你不再向其施恩,转而向他求助,他们就会认为你背叛了他,做出让你深刻理解‘背叛’的事情”。

  我一度认为丁老师小说原型,大多有自己影子,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说起再版的7本书,丁老师曾说,故事均属虚构,如果说有生活原型,多是朋友或同事的经历,有些确属个人经历。

  7部作品中,主人公与他本人真实经历最接近的是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本土MBA教材”的《职业经理人手记》和《图书馆的儿子》。作为中国第一批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手记》以作者在港企、台企、大陆上市公司工作过的亲身经历讲述自己在金融、房地产、娱乐等行业成功的、失败的、真实的职业经理人故事。包括其间遭遇形形色色的老板,遇到无数艰难曲折,尝尽了成功、失败、迷茫种种职场境遇……最后,终于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我的生活是看书。但并非我天生喜欢看书,更不是我爱‘学习’,实在是我的世界只有书。没手机,没电脑,没电视。图书馆是一栋孤立的建筑,因此我们也没有邻居”……当年下放回城后,丁老师的父亲被安排在一座废弃的图书馆工作,一家人的任务就是看守这座暂停开放的图书馆。图书馆不大,藏书不多,但对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足够了。有人说读长篇小说《图书馆长的儿子》时,仿佛在读丁老师少年时的故事,慨叹问他,原来这个才是真实的你啊!小说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严格讲,这两本书都有他的影子,其实又都不是。

  一段时间,每天清晨读丁老师的小说,成了我的阅读必修课。在与丁老师的交流中,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划过一千多个日子。今年5月18日,丁老师发来一则喜讯,他辅导的一名叫董逸霏的学生所创作的小说《暖心密码》在《红豆》杂志发表,并被《海外文摘》转载。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丁老师很自豪,文学薪火可代代相传矣!

  写小说是写作人的人生修为,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深沉而美妙,是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反映时代和人生,并实现写作人最大的精神满足。丁老师如是说。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周金祥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