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刘灭资:桐城行

作者:美文   发表于:
浏览:385次    字数:324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0

  01

  桐城在山外。

  打小就认识桐城人。桐城人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手中的小鼓一敲,大人小孩全都跑出来,在稻场上围成一圈,桐城人在圈内。桐城人的担子里,有一个玻璃柜子,柜子里的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妇女们拿来头发、猪鬃、鹅毛,换来针线、纽扣、红头绳;小孩拿出牙膏皮、鸡肫皮,换来糖豆、玻璃珠和乒乓球。桐城人一口方言,人们都知道他来自“疼城老母猪街(桐城老梅树街)”。

  后来知道,桐城离家不远,与老家山连着山。桐城人重视读书,只要你认真学习,家里的铺盖也可以卖。据说,一个孩子高考考了八年,家徒四壁,宴如也,仍受到人们的称赞。又听说桐城人都很“怪”(聪明),有句顺口溜可以说明这一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搞不过一个桐城佬。

  到了山外。读文学史,谈到明清文学,朋友说,你不能绕开桐城派。方苞、姚鼐、刘大魁的名字如雷贯耳。教学生学语文,《左忠毅公逸事》每每让我热血沸腾,我对学生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读这篇文章需要我们站起来。初学写散文,一挚友告诫我,写文章要有义理、考证和词章,要有起、承、转、合。为此,我反复阅读《登泰山记》,我要格物致知。慢慢地,我似乎找到一点为文的门径,我推崇我向往清正雅洁的文风,我知道自己离登堂入室还很远。

  真记不住有多少次经过桐城,每回,车辆就像一个擦边球疾驰而过,桐城地标在眼前一闪而过。过桐城而不入,我觉得每次都是在欠着债。

  02

  走进桐城,就像走进一座博物馆。不,桐城就有一座博物馆。有文化的地方就是与众不同。桐城人在建造诸多高楼大厦的同时,还不忘在寸土寸金的龙眠中路上,为自己建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全名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百度:博物馆,位于桐城文庙东侧,是继徽文化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之后,安徽省第三家“国字号”博物馆,建筑面积886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该博物馆展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明清桐城文化名人书画的收藏为特色馆藏,以桐城派文化为展陈特色,是桐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与集中展示区。

  走进博物馆,如同穿越。宁静的环境,清晰的灯光,古朴的图片,斑驳的实物,口齿伶俐的讲解,缓缓行进的人群,让人思绪飘飞,来到古代。周朝,这里生长着大片的桐树,桐树就是梧桐树,上面栖息着凤凰。“因地宜桐”,这里的封国的名字就叫桐国。秦汉时期,天下郡县,此地易名桐乡;唐宋之间,有城兴建,故名桐城。地灵人杰,文翁、朱邑,曹松、李公麟,青史留名。迨至明清,交通发达,七省通衢。商贾云集,集市繁荣。其时人文崛起,文化璀璨;民风淳厚,重教崇文;穷不丢书,垂为家训;口播笔耕,薪火相传。出现了“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况。

  走在博物馆内,如行山阴道中,满眼都是风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又一个大儒、鸿儒、硕儒与你邂逅相逢,你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惊喜。他们是:胡瓒、方学渐、方以智、钱澄之、方苞、戴名世、方中通、姚鼐、刘大魁、方东树、吴汝纶、马其昶、朱光潜……

  03

  大凡有文庙的地方,其地必崇文,其人必文明。桐城文庙香火旺盛,桐城人说:没到文庙,就等于没有到桐城。

  文庙就在博物馆不远。桐城文庙,亦称“圣庙”,地处桐城市广场北端,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文庙门楼、宫墙、棂星门、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是主殿,殿内供奉着一圣四贤的塑像。圣即孔子,四贤是指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孔子塑像上方有三层方形藻井,上端的“万世师表”是康熙御书匾。

  置身大成殿,面对着孔子和他的诸多弟子,我不禁想起《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孔子让他的弟子“各言其志”。孔子说: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就不说了。四个弟子分别发言。孔子“吾与点也”,他赞同曾皙的观点:“暮春时节,带着几个成人和儿童,在沂水里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着风,一边唱着歌,一边唱和着,慢慢往家走。这段话不长,却表现出孔子既是一个因人施教、善于倾听、富于教学经验的好老师,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富有浪漫情怀的诗人。

  众所周知,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躬身一拜。有人说:在文庙,只能一拜。初不解,但看到庙中拥挤的人群,我大悟:我要给别人让位。我和别人一样,走进文庙,就是走进课堂,走进文庙,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朝圣之旅。

  04

  桐城,不仅仅有城。它还有原野还有田畴,不仅有鲜花和绿草,还有麦穗和稻浪。走进“裁襟励子”文化园,就是走到桐城城外,就是走向广阔天地。

  在桐城,“裁襟励子”的故事,家喻户晓。塾师江百川之妻苏蕙华,幼学于家,才德兼备。生有三子,兴汉、羽仪、兴皖。一日,兴汉放学归来,说陈师母要给她的儿子拼做一方彩色兜肚,尚缺大红绸布一块,他已答应陈师母,回家找一块带去。苏蕙华翻箱倒柜,遍寻红绸布无着落,最后眼光落在自己一件红绸嫁衣上,便拿起剪刀,裁下一块衣襟,递给儿子,并嘱咐儿子不要向陈师母说。陈师母了解情况后,登门道谢。苏说:“我不是不爱衣服,何况是有纪念意义的嫁衣?不过我更注重教育。一要尊重老师;二要说话算数;三要成人之美。一襟而全三教,我倒要感谢你们呢!”

  文化园是嬉子湖畔最亮丽的一颗明珠”,它是江觉迟女士的力作。文化园里的百川书屋现已成为桐城的“家风家教育基地”,农耕文化陈列馆里各种农具都记载着历史,展示着农业文明,引人回望,让人油然而生敬意。收集整理的《渔歌记忆》里都是先人的欢笑和歌哭。这里的一亭一轩、一砖一石、一径一池,都是她亲力亲为。江觉迟既是安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也是援藏支教传奇作家,她先后出版了作品《酥油》《雪莲花》《西藏情歌》《最后的女权王朝》《邦金梅朵》,她的作品入围世界华语文学奖,被评为中国好书。

  苏蕙华、江觉迟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但她们身上都放射着桐城广大劳动妇女的光辉。

  0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23年5月14日,桐城国际大酒店一楼大厅。宾客盈门,络绎不绝,笑语喧喧。同步阅读大型活动—走进文都作家采风活动将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作家将在这里聚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偕妻子从南京出发,经合肥,到达这里,为的是躬逢盛会。

  一到大厅,就看到忙里忙外的白夜老师,我自报家门,他说,与照片中的你不相同。随后,叶子、胡金萍老师热情接待了我,并把我们送到电梯门口。在电梯门口,我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你是王怀东老师吗?”我再次自报家门,语未毕,他便和我热情握手。随后,便把身边的朋友介绍给我:这是李司令(长在)。

  谈笑有鸿儒,出语无白丁。下午2点,二楼会议厅,座无虚席。80多名作家秩序井然。按图索“骥”,观席卡而识人。我看到许多熟悉的姓名和陌生的面孔,我见到了许多我想见的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文学让我们走到一起。会议间隙,在走廊上,在台阶上,大门外,座位旁,每一束目光,每一声问候,每一次搀扶,都充满温情。为此盛会,我准备了发言稿,由于太激动,就成了《在文都,未曾发言的发言》。我还准备了节目,朗诵《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不能发声,我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晚会十分精彩:歌声、朗读声、音乐声、笑声、喝彩声,声声入耳,都是中国好声音。台上倾情表演,台下热情互动。兄弟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诗人兴会更无前。

  轻轻的我走了。可为了我的“发言”,同步悦读专门写了一个“编辑手记”,暖心的文字,感动了我,感动了众多文友,也感动了万千读者。《发言》一推出后,先后就有十几位文友把我写进文章,80余人留言,50多人打赏。我知道,这一个个、一行行温暖、深情、沉甸甸的文字是我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是我今生今世取之不尽的财富。

  “走进桐城”大型线下活动已过去一个月了,但它的一幕幕场景,仍鲜活在我的脑海里。我只能以这篇拙劣的文字,算作是给“同步”的一篇迟到的作业,给桐城的一份不及格的答卷。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