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作文

瞭望者的眼神

作者:复兮复兮   发表于:
浏览:15次    字数:692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1

  这就是一篇游记。

  可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把游记写成这个样子。

  因此,它是独一无二的。

  倘有缺点要我指出来,那就是它写得太好,以致于很多人对此抱着难以置信的态度,不认同这个水平与高度。

  英沙这个人我认识很多年了。他对文学的敏锐度和认知深度盖过了一般的文学爱好者,原因就几个:

  其一,其家为书香门第,乃祖当中,既有学术专家,又有中文教授。但据他说,因为时势的变迁,这些家人们并没有给过他类似的教育。所以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传递,只能是遗传的基因。

  其二,他以此为乐而不是以此为苦,在中学时,他在文章方面便是老师的得意弟子,早年曾涉猎过大量的古文作品,例如,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楚辞汉赋,史记,汉、唐、宋的散文,古代诗词,等等,乃至近现代散文家、武侠小说名家梁羽生、金镛、古龙,传奇小说名家倪匡等等文风的熏淘。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已经研深悟透。

  其三,他一直是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现代中外著作,包括小说。每个月的阅读量超过了五十本书。

  其四,他的工作,高峰时刻,每天写公文达到五、六篇,一个月一百余篇,一年的累积接近两千篇。

  其五,他曾经是一名江湖写手,几年当中靠替人当枪手赚钱,经历了炼狱般的锤炼,笔尖已经相当锋利。

  磨炼品格,须用阅历;磨砺笔尖,须用坚石。

  为了与时俱进,他甚至通读过《习近平论治国理政》,我们简称为“习三卷”,还特别研读了其中对文学艺术的指导性文章。这对把握住写作的大方向是有益的。

  他对文学的态度是认真的,严谨的。

  我所知道的是,还是在一年前的秋天,《草原上的黑骏马》这篇文章,他就已经拟就了题目。可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平台。”写作的冲动曾经令他激动万分,彻夜难眠。他知道这种冲动是有害的,所以一直迟迟没有动笔。

  他后来告诉我,他以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所有的底蕴都达不到理想的高度。直到他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文章才渐露端倪。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我们现在在成品中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其实,作者吸取了大量资料,经历了艰难的去粗取精的过程。

  文学如太平洋里的滔滔之水,三千大水,只取一瓢。厚积薄发容易,难得的是谦虚如一。

  半闲堂的闲,是忙里偷来的闲,是心灵约定的闲,是怡然自得的闲。我所知道的是,作者从不功利,非为金钱而作,纯为兴之所致,以宽松愉悦的心境作铺垫,在平静当中完成。这种平静使他从不苟且,认真而详实地记录着心路历程,也使他从不为写而写,从不滥言,而是严谨、细致地记录着心底翻腾的情感,浮现出怒放的奇葩。

  如果说这就是写作的真谛,那么我说,作者得之矣。

  一朵云只是一种意象。事实上,内蒙的机场是全国最多的,因为地势决定了建设的走向,也是旅游篷勃发展的要求。

  每个人都想做一朵闲散的云。都想乘一朵云遨游世界。银色的云只是闲散的云中的一朵而已。它飘向哪里,落在哪里,都能得大自在。这种大自在已经在浮云之上。云之生发、辉瑞、徜徉,犹如我们躺在蓝色天空的怀抱里,可以任意地做着宽大无边的梦。

  大自然是一个没有边界的精神王国。心灵在闲散中淡然成长和嬗变,内心的辽阔就在闲散中诞生了。脚步带着身体,与心灵的翅膀结伴而行,一起飞向远方。

  2

  今天,恰正是中国散文百花齐放的大好时光。

  有的散文如山茶一般,隽永沉静,却又鲜活烂漫,生机勃勃;她有时候是小家碧玉,有时候是大家闺秀,种种不同的美丽情态,同样引人入胜。

  有的散文却阔大浑然,粗犷雄奇,表现出厚重绵长的情感和坚实峻伟的文风。开放的视野,传奇的英雄,意象飞扬,古老而新生的文字在古代史中纵横驱驰,气场满满。

  我们都知道,主旨是文章的立意。一首歌如此,一章诗如此,一篇文章亦是如此。这个主旨,就是文章的灵魂。歌颂什么,怀念什么,鞭挞什么,读之清晰可辨,爱憎分明。

  秋雨先生曾说,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国历史,也就引进了广大读者最饥渴又最动心的目光。散文应该着意诗情,着意人伦,着意发现,着意惊奇,着意细节。

  在时间之仓打开时,我们可以通过散文当中异彩斑斓的文字,看到浮托其上的历史,悦赏其英姿飒爽的婀娜和气象万千的刚韧。

  讲故事是获得最佳历史视角的方式,文学的责任就是确保与热点相关的历史议题更加为公众所接受。感恩大自然,感谢它的所有存在和馈赠,它的厚重和广阔,它的承担和背负。在浮华中抽身,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和观察,穿越人生的局限,领悟对亘古的畅想和感怀,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文章贵在气势,而且一以贯之。卓尔不凡之气,愤懑不平之气,浩然临风之气,填系脉络,融贯章华。作者把一种复杂的情感揉进炫艳缤纷的景色描写和慷慨凌厉的人物叙述,既刚柔并济,又引人遐思,读之令人击节惊叹,满腔满腹都有一种思古念今的豪迈在回旋、在激荡,令人感慨万千。

  从本文的立足点来看,它又是简洁的,仿佛小学生作文,因为,文字已经将最基本的六要素巧妙嵌入。

  时间:八月,即是残夏早秋,一个下午,地点:乌梁素海。人物:巴特尔大叔和我。事件、经过和结果:看马群挥霍它们的浩大和奔放,述蒙古族群和民族英雄的慷慨人生,歌咏历史的辉煌,等等。通篇写的就是游乌梁素海,仅此而已。却因此而生发开去,纵横今古,引人遐思,将所见所闻所想,赋予了客观的人文精神和美感。

  在这个机器人都会写诗作文的时代,一个人类写篇文章,应该是小儿科。

  通篇文章洗炼洒脱,既有经意,也有不经意。前面基本上是在托物起兴,后面的描述引用,类似于春秋笔法。

  一位诗人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饱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张明敏唱: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作者长于写景,常常以写景来描述一种心境。种种诗意般的点染,都是一种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自己祖国的亲近。

  何其幸运,与生俱来的得天独厚,消灭了门坎和隔阂,还有远近距离。只要我们愿意,每天都可亲近,这是一种多么宽厚的幸福啊!在祖国的摇篮当中,我们都是襁褓中的婴儿,无须投奔与抒发,只有亲贴和厮磨。这应该是我们对祖国的态度,也是作者的态度。

  曲有误,周郎顾。

  乐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它使人的内心与跳跃的音符相通相携,或喜悦,或愤怒,或哀伤,或欢乐,渲染出七情六欲和丰富多彩,挥霍出种种想象。

  事实上,人们对音乐的理解见仁见智,每个人在各个时间段对音乐的感受完全不同,喜怒哀乐也不尽相同。例如,《翻身锣鼓》使人体味到成为国家主人的快乐,《命运交响曲》又令人对种种的人生际遇感慨万千,《二泉映月》使人感到穷途末路和世道的不公。

  《黑骏马》之扩展和滥觞,源于我们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当中有共情的东西,也有个体的情感。大段的虚写,作者在对歌曲的理解贯注其中,也是对长调最好的阐释。

  没有什么翻天妙手。如果叙述和观点完全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主观意识的体现,又怎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命运和种种弦外之音?因此,客观就是一种必由之路。场面本来就在心中,脑海中,通过想象,一一展开给人看,更加深了通感。

  “我的心与这谱天颂地的歌声共鸣!”

  3

  碧绿是热血燃烧之后的颜色,它和坟墓上的苔藓同款,却又年年生根发芽,焕发生机,带着葱翠的浪涣,漫山遍野。

  马的奔腾,真实而瑰丽,雄壮而超眩。

  画面一帧接着一帧,情景一幕接着一幕,节奏紧迫,动感十足,视觉冲击力极强。一股流泻的刚劲之气贯注其中。

  其实作者已经跳出了景物和画面,站在了外围的一个致高点上;他在那儿歌咏,披坚执锐,剑指天狼;他在那儿歌咏,峨冠博带,举杯向日;他在那儿歌咏,伤情悯世,拷问逝川。他站在那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汪洋恣肆,纵抡横渲,作者处处无自己,又处处有自己。在这里,作者不喊口号,不呼痛,亦不叫爽。只是冷静地描述,悄悄地扇情,让读者自己感悟。

  作者又是细致的,说出来可能令人惊讶。他参考过中国军马的一些材料,甚至,包括马的交配时间,每次不会超过六分钟。

  乌梁素海的骏马是那样的矫健,它们奔腾,它们追逐,它们交配,它们象雾象雨又象风。

  人与马亲密无间。人就是马,马就是人。在这里,对马的描摹,正是紧扣主题,借题发挥。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草原,不一样的马群,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英雄。

  蒙古马是世界上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非常低,从不挑食。无论在亚洲的高寒地带,还是在欧洲的广大平原,蒙古马随时都可以找到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随时胜任繁重的工作。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季,在外面也不需要人过多的照顾,在暴风雪袭来时,马群会簇拥在一起,抱团取暖。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的精锐只有十万多人,但蒙古骑兵的坐骑却非同一般,一匹战马可以顶得上三四匹普通马的效用。

  蒙古马是刚猛的;蒙古马是勇敢的;蒙古马是忠贞的;蒙古马是团结的;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放逐自我,追寻自由,热爱生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苍茫之地。他们在这里盘桓了千百年,与骏马厮守了千百年。

  作者的描述显然是出色的,精彩的,令人手不释卷。

  纵观历史,当年草原上的部落战争和风起云涌的时代,马的多寡与强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进军的激战当中,强大的铁骑就是胜利的象征。在成吉思汗的军队中,许多旗帜上都有一匹奔腾的白色骏马。白马的军旗指向何方,军队就奔向何方。马是威武的军容,也是权倾天下的依托。

  黑马原来是指在赛马场上本来不被看好的马匹,却能在比赛中让绝大多数人跌破眼镜,成为出乎意料的获胜者。

  成吉思汗爱骑的是一匹白马,而不是黑马。

  成吉思汗属马,他本身就是蒙古族中跑出来的千万良驹中的黑马,马中之王。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某种程度上说,苦难不是我们的累赘,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蒙古族人的倔强和坚韧,在当今社会,是有借鉴意义的。

  很多人倒在对命运妥协的路上。

  还有的人在自我麻醉、自我妥协。

  如果你不愿意苟且,只有砥砺前行,象骏马一样永不停步。

  4

  盛唐时代,雅宋时期,乃有名家出手;

  涓涓细流,终至大海,此为我等乐见。

  对于一位畅游者来说,歌颂就是最好的游历。

  从苏、辛之高唱大风来看,一个人的声调悲与喜,高昂与低沉,与人生际遇完全无关,但与心胸开阔有关。作者读过《江格尔》,也读过了很多对蒙元时期的历史描述,却跳出了其中的窠臼。通篇文章,作者循循善诱,徐徐前推,带来阵阵触及灵魂的快感和心旷神怡。他如同武侠传奇家笔下高明的武者,得闻剑声,已然中招,待要细看,却又不知所踪。打得出去,还得顺利收回来,方为高手。

  历史不是走马观花,不是吃吃喝喝,也不是一种离乱似的邂逅与分别,而是一场又一场刻骨铭心的艳遇。我们不止于迷恋,而是维系着仰视的神态,我们静默如山,我们恭敬如仪,以朝圣者的点滴虔诚,去迎融人生的起承转合,历览世间的山重水复,升华出一段又一段的精神洗礼。

  历史事件的发生其实很简单:一个苦难的民族产生了一位领袖,然后团结在领袖的周围,一起纵横天下。

  雕像是草原文化特有的景观,它的独特意义在于渊远的流传和永恒的纪念。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忘记和抛弃英雄的民族,是丧失了灵魂的民族。只有那些为英雄树碑立传,世代传祭的族人,才能永葆青春,生生不息。

  历史具有差异性和连续性,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如果过去的人与我们的价值观类似,或者相同,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的功劳归于自己,而抗议和指责他们的历史错误则变得理所当然。

  对历史的认知,还有一个集体记忆的问题。不管你承不承认,其实年代越久远,对历史的认知就越有可能出现偏差,有些是主观角度造成的,有些却是客观现实造成的。

  那些个陈芝麻烂谷子的所谓大道理,谁都会说。说的时候可以不分场合,不分对象,说完还可以完全不负责任。

  关于蒙元一朝,昔日至今,贬者众多。很多人说,成吉思汗出山到忽必烈临朝,杀汉人杀得昏天黑地。另一方面,统一战争打响后,打碎旧的罐坛和形制,根本就是战争行为,所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生灵涂炭是必然的。

  另外,这些灾难,客观上都是那些愚昧腐朽的统治者造成的,他们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则卑躬屈膝、俯首称臣,象蚂蟥似地趴在老百姓的身上吸血、敲骨吸髓,比杀戮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才是造成社会动乱的主因。

  有人跳出来指责成吉思汗。

  为什么八百年前他不说,他不跳呢?!放在八百年前,他敢说吗,敢跳吗?!

  恰好是现在,在当今的盛世里,他吃着安稳饭,抽着太平烟,饱食终日,整天想着些奇谈怪论,以为自己是愤青,是高知。却不知道,他炫耀的、一口咬定的那些所谓的史实,早已经是别人翻看得千疮百孔的烂书废报。

  这个国家就是成吉思汗的遗产,你怎么不说,你怎么不认,你要不要这个国家?

  我们企图榨干历史,要它提供最高的剩余价值和回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人物已经把他们的贡献全部拿了出来,我们应该有感恩的心情。须知,苛责古人是没有用的。

  必须承认,公众对共议话题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这缘于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主观性。文化遗产是严谨调查的产物,文学却不全是如此,它至少是不够严谨的,苛责亦毫无益处。

  有时候,对历史的评价,往往披着客观的外衣,它的内里却是主观的。关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鸿沟,只有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才能使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路径更加清晰可辨。

  回看历史,我们要看主流和主旋律,而非那些逆流和杂音。一味贬损或掘墓鞭尸似地批判,无益于民族认同和历史的客观公正。在构建自身的文化当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割裂历史,也不能歪曲历史;要持有公正的态度,选取现实主义的视角正视它,这样才不会出现偏差。

  5

  上层建筑对舆论的话语权,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独树一帜,而必须依傍着相向而行。通读元史,我们只能去粗取精,撷取其中符合主题的内容,一一展现。

  今史表明,蒙古族人是我族而非外族,牧民起义比之历代的农民起义,性质没有什么区别。新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或许更多。在这里,民族认同基本上应该是没有障碍的。

  事实上,丘处机与文天祥一样,都是有气节的人。

  历史赋予我们两种形式的权力,一方面将人们牢固地捆绑在对过去的同一性的叙述当中,从而加强群体认同感,另一方面,又通过种种辩论,以强化那些对当今有用的思想资源。

  所有的历史都延向现实,而历史的发生是在同一条时间轴上的,它是民族生命力的延伸,这是肯定的。我们对过去的态度,往往会决定未来的走势。

  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人具备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性的应用,以对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分辨,明白其中的大是大非。

  以此观之,历史的轨迹有着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消除我们对未来的疑虑,也可以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弊端的诊断和医治。

  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发生的事件,而是按时序或者一定因果规律而造成的。例如腐败导致亡国,好战造成国库空虚,因为杀害了某位功臣而使强者变弱,或者弱者变强,甚至使本来稳固的关系变成倾斜或一边倒,等等。

  昔时,朱元璋尚且承认元朝是华夏历史朝代的正常更替。三观不正者却把蒙古族归于另类,把元史打入另册,显然是错误的,他们在当今如此作为,无异于分裂国家,是汉奸行为。

  有人只看到了一个文天祥,便自以为看到了全部,却无法解释除蒙古外的四个国家,那些文臣武将为什么大规模纷纷倒戈,帮助成吉思汗灭掉自己的故国。事实上,南宋已腐败透了,蒙元不灭它,或有其他的人会灭掉它。

  同样地,一个极盛的朝代昙花一现,那么多的精兵强将,横扫天下,而卧龙凤雏终不为其所用,大元96年的国运,成于清廉,毁于腐败,这历史教训,难道不应该让后人铭记吗?!

  前事若能不忘,方为后事之师。

  解放初,蒙古族人基本上已经没有蒙古名字,也没有蒙古文字,甚至快要失去他们的本民族语言,而恰正是党和政府,帮助他们逐步恢复那些文化。抢救一个文化,就是抢救文明。

  如果不抢救,那么,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都是一句空话,我们可能会是历史的罪人。

  罗素在1921年时就曾说过,如果中国愿意,他们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我要说,这种强大,必须建立在万众一心的合力之上。而这种合力,包括了对历史的认知和共情。历史必须是普惠的,即所有公民都能在其中受益,而非少数人或者个别人。一个民族要强大,它的基础就是文化认同,这很重要。

  仓颉感苍生而怀万物,创造出灿烂辉煌的象形文字,数千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我们不创造文字,我们只是文字的搬运工。

  但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

  日前,民族团结和走向强盛是历史最强音。

  华夏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华复兴如海潮奔涌,指日可待!

  ——2022年8月6日星期六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眼神 瞭望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8-06 21:43
    美文苑
    所谓厚积薄发,这是其一,散文的写作风格因人而异,不仅是学识,个人的气质也相当重要,面对历史和现实,一个人秉持的观点所站的高度也都息息相关,心胸和气度也有所展现。《草原上的黑骏马》画面波澜壮阔极具音乐美感,雄浑厚重,也是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强音。此评也不仅仅拘泥于文章本身,历史民族和时代皆有兼顾,纵横捭阖,文化认同感和强国之音足以引人思考。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英语作文

    查看更多英语作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