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崔加荣:新时期作家的社会担当

作者:崔加荣   发表于:
浏览:25次    字数:349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篇,  月稿:0

  ——读静言散文集《平原深处》

  我的家乡在豫东平原,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区,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华夏文明发展史。从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太昊伏羲氏,至今还保留着太昊陵、华佗墓、包拯平粮台、老子故里等名胜古迹。新中国成立后,那里也一度成为发展突出的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主产区之一。

  改革开放后,和全国一样,豫东平原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得到了强劲发展。人们或经商,或务工,每个人都向着富裕优越的生活努力,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人也告别了村庄,到城市里安家落户,村庄越来越成为一个都想跳出去的落后地区。“现在的乡村只剩下一支‘603861’(‘60’即老人;‘38’即妇女;‘61’即儿童’)部队了。”①

  有了钱,有了洋房汽车等优越的生活条件,有了周围环境的对比或者攀比,人们的目光也越来集中在经济和物质享受上,舆论话语导向也逐渐被物质生活所占有。从而忽略了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成长,忽略了正在逐步缩小逐步变弱的村庄。村庄到底成了什么样子?到底处在社会发展的哪一个水平?很少有人系统全面地展示农村的真实面貌。即使有,也是描写村庄的某一个片段,相对于全国庞大的农村,仅仅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把农村和农民的生活诉求及幸福摆到了第一要位,不断把政策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大对三农治理的投入,试图再次唤醒中国最大阶层曾经辉煌蓬勃的生机,把脱贫和三农治理当成一个战略国策和人民战争,进行了一场全民动员、声势浩大的扶贫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扶贫干部担当了什么角色?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社会和个人新炼狱?收到了多少效果?都鲜有详实、完整的记录,令扶贫运动的艰辛和意义仅仅存在于参与者之中,外人无法很准确很生动地了解这场伟大的历史运动。

  在此社会发展进程的转折点,静言的扶贫题材的纪实散文集《平原深处》问世了。

  静言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一线扶贫干部,全程参与了扶贫工作,对农村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基层干部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调查。这样深入社会基层、亲临现场的参与,为她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她的作品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我也接触过一些基层扶贫干部,或者一些写扶贫的作品,这些干部和作品大都走极端,不是大唱赞歌就是抱怨社会和政府。而静言这本书基于客观的立场,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示了农村的真实状况,以及大批扶贫干部到基层扶贫所经历的苦恼、成功、快乐,从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农村贫困和非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以及扶贫工作的伟大成果。同时,也提出了对社会更深一层的思考。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准确、全面。

  作为非虚构在场写作的经验者,静言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角色的表情,每一声叹息,每一个微笑,都来自她敏锐而又富有怜悯的目光,从没有伏案想象和杜撰。这是一个社会题材非虚构作品的基本要求,这些记录必将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考验。同时也必将给历史留下珍贵的现实记忆。

  “院子里,老婆婆顶着满头白发正在晒花生,两块塑料布上分别摊着大小不同的花生果。这个时候不该有新鲜的花生。我问她哪来的花生,她笑答,烧锅时从花生秧子上拽下的。我看着一块塑料布上的花生果只有黄豆那么大,便问她这样的花生作甚用。她说打稀饭时放上。”

  我很诧异,这么大的花生果里根本不会有仁,怎么吃?她又笑笑说:“没啥下锅,放锅里变变味罢了,总比白脸糊涂(豫东白面汤稀饭)好喝。”

  “看到老辛风雨中弯曲的腰和无助的脸,工作队商量怎么帮他。高书记说,大蒜本身可保存,也是生活必需品,老辛的蒜种得也好,不如大家各自买些,也算帮助老辛找销路了。问了街上新蒜价格,让老辛买些袋子,大家帮他分装好,每袋20元钱,比街上价格略高。老辛高兴得合不拢嘴,泪水和着雨水流。”

  这些关于村庄的鲜活描述,胜过华丽优美的词句。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就像一把大锤,一锤一锤砸到读者心上。面对这种鲜活的场面,我想没有读者会无动于衷。这是文学作品的回归,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的真理的回归。

  说起准确,我想到了一些作者的作品,他们靠听说、小道消息和别人的评论来构建一篇非虚构作品。这是文学创作中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啊!静言这本书,每一个称呼,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经过反复比对,反复调查,客观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准确地展示了农村和农民思想上的优良传统及落后不足,对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的记录也是不偏不倚,有据有节。

  “摘掉贫困县的帽子,需要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来支撑。需要真正的产业支持,需要长久的帮扶项目,需要老百姓经济收入的增加,更需要群众满意度。老百姓只有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真实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明显变化,真金白银得到实惠,才会发自内心认可扶贫工作,才能经得起检查验收。”

  “过分强调个体经济发展的乡村,已经没有凝聚力。即使是党员干部,也没有多大的心思用于乡村事务,每天出去到附近干些建筑活,若再有些技术,诸如编钢筋、支模板,收入更高,每天拿到三四百元,谁有心思做这些无用功。”

  这些客观公正而又准确的记录和描述,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农村和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引起人们对三农问题更深层面的思考。

  真实感情是一部文学作品打动读者最重要的要素,它比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场景描写更加重要。这在静言的作品里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并且,作者没有过多的自我情感抒发,而是尽量用被叙述者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

  我又问孩子们还想要什么书,他们说想要暑假作业。我开心地告诉他们:“只要是书籍和作业本,花多少钱阿姨都舍得。但是,我下次来要检查你们的阅读情况。”他们又使劲地点点头。

  老辛一直低着头,什么也不说。停一下,我又说:“你记着,以后千万不要当着孩子面叫穷,会让孩子自卑,对孩子的成长不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好。”

  “仿佛看到一位绝望老人挣扎的双手,阵阵寒意袭来。后来,每次路过他家门口,总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好的文章就是感情再现,情景还原,这些记录都能令人身临其境。读到这里,仿佛身后真有一双大手在挣扎,顿时令人心里产生很大的触动,这就是好的文字带给读者的角色共鸣和情感共鸣,这些共鸣来自作者文章里的场景真实效应和真实情感。这也是一个好的作家特别是一个散文作家需要追求的写作效果。

  一部作品,能写好一个场景、一件事儿、一个节点,并不十分困难。但是要系统全面地写好一个时代,写好一个地区和人文生态圈,则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也写过几篇关于农村扶贫题材的小说,但那仅仅是扶贫工作的花絮,无法从这些描写里全面系统地认识真实的农村。

  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②静言这本书,不是巧取一段典型,也不是抽样一个村庄,而是踏实地对很多村庄的很多家庭和人物进行深入调研,截取了大量的详实画面,记录了大量的原型人物的原声话语。从而完整全面地记录了农村村民的物质生活环境,挖掘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生存状态,同时也系统地展现了扶贫运动的真实局面。同时,作者扎根自己的故乡,对一个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进行记录,也令本书成为一本极具地域特色的地理文学范本,书里每一章节每个场景、每个人物的每句话都有着很深的原乡地域根系,有着很明显的地域识别度。海德格尔在文学评论里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唯通过返乡,故乡才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③我想,不单是诗人,一个小说作者,一个散文作者,都应当立足于家乡或故乡,才能找到自己文字的根系所在。

  静言在写这本作品时,曾经多次和我交换意见。遇到令她触动很大的素材,甚至迫不及待地深更半夜联系我。遇到困难时,她也会和我诉说心里对大量负面素材的哀怨,甚至于心灰意冷,想放弃记录。但是后来她都能从现实的崎岖地面上站起来,重新面对棘手的人和事,继续记录这些经历。

  从她的扶贫工作中的喜怒哀乐里,我感受到了这些经历和素材对她的触动之大,从她对每一个素材的反复研究中,我也看到静言写这部作品时的心是虔诚的,诚惶诚恐的。她不止一次和我说时间紧迫,自己的文笔还没有成熟到足以驾驭这样一部宏大题材。她生怕写错一个字,违背了客观事实,让村庄、让老百姓、让扶贫干部蒙羞,对不起这段伟大的历史。其实,她在散文写作方面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作者。我想,这是一个作家的历史情怀,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

  《平原深处》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历史资料,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珍贵的记录必将会给后人提供宝贵的参考。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社会 作家 崔加荣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故人不朽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5-08 12:08
    游客
    一部作品,能写好一个场景、一件事儿、一个节点,并不十分困难。但是要系统全面地写好一个时代,写好一个地区和人文生态圈,则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也写过几篇关于农村扶贫题材的小说,但那仅仅是扶贫工作的花絮,无法从这些描写里全面系统地认识真实的农村。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