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秋水翁说『红楼梦·64』:热闹与荒凉是生命的两极吗
作者:秋水翁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734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 60篇,  月稿:0篇

  1

  此为《红楼梦》六十三回笔记。

  曾读过周汝昌先生评《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其上多讲到“草蛇灰线”与“伏脉千里”。的确,在这本小说的写作手法上,处处都有这两种方法的体现,这是《红楼梦》写作的两个重要特点。

  然而在我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所能看到更多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里关于人生命运、生死、衰荣、生命状态和场景的各种对比,仿佛这本小说的作者就像两个辩论的高手一样——正方与反方之间的激烈角逐中,让广大读者看到了生命的各个方面。

  在这一回里,作者既写了贾宝玉生日的热闹,又写到贾敬之死,贾宝玉生日的热闹是其生命过程最繁盛的时候,而贾敬的死亡却是生命的荒凉。也许在人生过程中,这两种状态,正是生命的两个极端——从来没有往返的机会。在热闹中体会荒凉,在看到他人的荒凉后能体会生命热闹的过程,作者这样一二再,再而三地进行对比,他告诉我们读者:生与死,是生命不可逃避的两个阶段,对一个人而言,对待这两个阶段的态度,也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和境界——从生命哲学上考虑,有生也必有死,这样的生命两极观,似乎说明了人生何其短暂,又何其地飘浮不定,所以何必去苦苦寻求那些生命中超越自己能力的东西——保持一种平淡之心,活在当下,知足常乐,不失为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2

  小说前一回写探春提议,给平儿过生,大观园在白天热闹了一日。然而在怡红院里,众女子皆认为这样不够尽兴,所以在袭人和晴雯的组织下,决定在夜里给贾宝玉单独庆祝一番——很多时候,小范围的聚会,才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我想起自己读书时,一群年轻人凑分子给同寝室的同学过生日的事情。那时候每次遇到寝室里同学生日,大家必将商量着怎样度过这愉快的一天——过生日的同学也会邀请大家吃一顿饭,待生日蛋糕分切时,大家强抹蛋糕到寿星的脸上、身上,一群人打闹笑骂,无休无止,直到深夜。

  我有时候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会对这样的事情记忆犹新呢?在无忧无虑的生命时段,人的心灵纯洁得如白纸一般,所以这时候,人最容易受到情感的触动,也最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迹。

  尤其是对于特别感性的贾宝玉来说,他对这一晚的聚会,一定充满着期盼和向往。

  宝玉说:“关了院门罢。”袭人笑道:“怪不得人说你是‘无事忙’!这会子关了门,人倒疑惑起来,索性再等一等。”

  你看,天还没有黑下来,贾宝玉就有点迫不及待了,可见在他的心里,是多么地喜欢团聚和热闹!这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

  然而,此时管家林之孝家的来了。《红楼梦》里有一个写作布局很特别,脂砚斋在评这本书的时候说:“为人要老实,为文要狡猾。”在这里,贾宝玉想着晚上的生日酒会,表现得既兴奋又急切,然而作者写到这里却戛然而止,偏偏写管家林之孝的带着上夜的人来了,于是一阵聒噪,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正是写作的好方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有时候,你想急切地做一件事,然而偏偏有人在中间打扰你,你又不能光火,这种场景,只会使心情愈发地急切。就像贾宝玉那次要挨贾政打的时候,他需要一个人去向贾母求救,然而偏偏此时却一个人也没有,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人,却又是一个耳背的老婆子,这无疑加强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和生动性。这种情节不仅使读者焦急,小说里的当事人也非常焦急——人物形象与读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无缝连接的默契。

  所以当林之孝家的讲了一套礼仪规矩离开之后,晴雯马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这里晴雯等忙命关了门,进来笑说:“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唠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

  晴雯的急切性格一定讨厌林之孝家的唠三叨四、啰啰嗦嗦。这些繁琐的规矩,既有礼教正统思想下的礼节,也有书香人家多年积累出来的治家经验。这些规矩,有些在成人的世界里是一种场面上的虚伪应酬,这对青春年少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对生命的束缚——在青春的生命里,潜意识里是抵制这样的规矩的——青春的年纪希望获得自由和放纵。

  所以当林之孝家的走后,这一群孩子仿佛获得了生命的解放:摆酒安桌,一阵热闹:

  宝玉说:“天热,咱们都脱了大衣裳才好。”众人笑道:“你要脱,你脱,我们还轮流安席呢。”宝玉笑道:“这一安席,就要到五更天了。知道我最怕这些俗套,在外人跟前,不得已的。这会子还怄我,就不好了。”众人听了,都说:“依你。”于是先不上坐,且忙着卸妆宽衣。一时将正妆卸去,头上只随便挽着儿,身上皆是紧身袄儿。宝玉只穿着大红绵纱小袄儿,下面绿绫弹墨夹裤,散着裤脚,系着一条汗巾,靠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和芳官两个先拳。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粗辫,拖在脑后,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得面如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引得众人笑说:“他两个倒象一对双生的弟兄。”

  前面林之孝家的强调规矩,而此时贾宝玉却对规矩听而不闻:“知道我最怕这些俗套,在外人跟前,不得已的。”在他的认识当中,很多的规矩都是做给外人看的,是一种不可取的东西,而现在是在怡红院,规矩一概可以免去了——怡红院成了自由的乐园,贾宝玉成了保护这群女孩子的大力神。

  所以芳管在贾宝玉的纵容下,就更显得自由散漫了。看看芳官的打扮:袄子的白、红、青三色拼接而成,裤子红色而自由垂下裤脚,头发随意地圈在头顶,耳朵上一大一小的坠子,既活泼又富于鲜明的个性。这也正是生命的自由和放纵,才使芳官显得那样动人和充满着活力。

  3

  青春的活力既体现出一种热烈,也体现在无私的分享上。当贾宝玉说大家喝酒,也应该行一个酒令才好玩,春燕建议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及大观园里的众女子都请来时,贾宝玉一下子就答应了。

  于是另一场与众不同的热闹大戏在怡红院上演开来。

  这里行的酒令,却与平日里大家玩的并不一样——占花儿名。事先准备一个竹雕的签筒,里面装上花名的签子,又准备骰子来,根据摇骰子的点数进行抽签,按签上的要求进行下一步活动的一种游戏。

  青春的生命如花一般娇艳,花的生命状态正是这一群女孩子的生命特征,所以作者借这一场酒令,把这些如花的生命状态一一地展现给读者。

  首先抽签的是宝钗: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签。大家一看,只见签上面着一枝牡丹,题“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支为贺。”

  薛宝钗的生命特征如牡丹,富丽堂皇,一种富贵的气质。在现实中,薛宝钗虽然对事对人都冷静沉着,然而那种美貌和气质却令人羡慕的,所以薛宝钗作为了十二钗之首,是集富贵、美貌和才华一体的。但是,宝钗的冷静里,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行为,所以显得无情——从整部小说来看,很难看出薛宝钗是不是真心地喜欢贾宝玉的,也许在她的思想里,只是通过与贾宝宝的婚姻来维持住家族的某些利益而已。

  下一个掷签的是探春:

  探春笑道:“还不知得个什么。”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撂在桌上,红了脸笑道:“很不该行这个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账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起来。众人看时,上面一技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再同饮一杯。”

  杏花,火红的颜色,生命力极其旺盛。日边与倚云,天边的云彩,比喻很远的地方。探春据说嫁到很远的地方,从今天来看,应属国外,后来当了王妃,所以得贵婿。

  再看李纨的签:

  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行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

  一枝老梅,冬深之时,清晨一阵霜露坠在梅花之上,瘦骨的枝,单薄的花,孤独地将艳色收起,又孤独地在冰雪中开放,谁懂她那颗孤冷的心呢。所以她只在稻香村里,平淡地生活,让时光消磨掉那鲜艳的颜色,渐趋灰暗——生命从此孤苦而暗淡了。

  接下去便是湘云:

  黛玉一掷是十八点,便该湘云掣。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

  这一句出自苏东坡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那海棠花在白天里开得多么的艳丽,花色红润,花瓣轻盈,然而花开不久,便渐渐地凋零了,就像海棠春睡、香梦沉酣——那短暂的美好,只留存在梦里,随湘江水逝,与彩云同飞。

  史湘云掷过之后,便是麝月:

  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上面是一技荼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䕷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皱皱眉儿,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罢。”

  荼䕷花据说是春天最艳丽的花,它在暮春盛开,它开过之后,整个春天的花就没有了,这似乎预示着一场盛宴的结束,美好的东西即将消失。所以当麝月问及怎么解时,贾宝玉皱着眉头,忙着收签——他不希望美好的东西消失掉。

  麝月一掷个十点,该香菱。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旧诗,道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

  前一回里香菱斗草提到夫妻蕙,贾宝玉用并蒂菱安慰了她。香菱是薛蟠买回来的丫头,相当于是小妾,然而薛蟠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哪里会真正守护和喜爱香菱呢。所以看似连理枝,却只在枝头独自开放而已。

  读到这里,各位该怎么想:怎么还没有轮到林黛玉呢?

  香菱便又掷了个六点,该黛玉。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日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做芙蓉。”黛玉也自笑了。

  芙蓉指荷花,有一种高洁而出尘不染的形态。“风露清愁”,从无形到有形,有一种冰冷可怜的情绪,那正是林黛玉的神态。“莫怨东风当自嗟”与《葬花词》里的形象一样,独自的嗟叹:枉自嗟呀,空头牵挂。生命最后选择孤独地离开,不是东风无情,而是生命的不能自主,所以只能独自哀叹,怅然神伤。

  然而在酒令里,却有牡丹陪饮,这陪饮的表面是一种深情,却饮的是一杯苦酒。无论是获得了爱情也好,还是失去那份深情也罢,爱情,既美好又痛苦——当一个人香魂逝断,一个人独守枯灯,一个人雪地了悟之后,这千古的爱情,谁能说得清,谁又能言得尽啊!

  所以春去春来,且看袭人的桃花正艳: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枝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写着旧诗,道是:桃红又见一年春。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

  武陵乃桃花之源,可以安定生命,可以避乱情迷,预示着生命即将迎来新生,也许袭人对贾宝玉一片痴意的因果里,此正是她最好的归宿。

  4

  花儿盛开,春天便来了。然而花不会常开,快乐的时光总是易逝的。所以待二更天过,似乎所有的花儿也睡去了,快乐即将进入尾声。

  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总感觉那些快乐的时光很短暂,生命之中的快乐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所以对待生命中所遇见的人和事,不是久久地怀念,而是懂得当下的珍惜——既爱过,又恨过;既快乐过,又痛苦过,那又有什么后悔的呢?

  我记起自己十一二岁的时候,每逢表弟表妹在节假日来我家的情景,大家一起玩得多么地开心,常常忘记时光渐渐地流去,就像李清照的《如梦令》一样:“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待他们将要离开时,总是恋恋不舍,顿生怅然若失之感。

  所以待一群少男少女醉卧一起,醒来犹觉沉醉在快乐的梦中,那忘情的笑声里,是多么地令人向往!在贾宝玉的生日酒会里,大家搳拳、行令、喝酒,年轻的生命得到了完全的放松——在那时,没有主子、仆人、丫头之间的等级差异,更多是生命平等的自由和随意,也只有在这样的年纪里,人与人之间才会找到这种自由放松的快乐,才能看到真实的纯真。

  也许在正统思想影响下的社会里,这场生日Party更像一场梦,待梦醒来,现实的无奈便把它捣碎了,它碎在每一个人的青春里,也碎在那些充满着感性与爱的生命中。

  这场梦,向每一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开放,你只要愿意接纳,梦的美好就会留在心里。待生命染上风尘,即使苍老了容颜,翻开这一场梦来,依然觉得那样地诱人和不舍。

  所以尽管像妙玉一样,守着清灯古佛,念着阿弥陀佛,她依然有一颗憧憬美梦的心。

  睛雯忙启砚拿了出来,却是一张字帖儿。递给宝玉看时,原来是一张粉红笺纸,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那粉红的信笺上,一定也留下少女的芬芳——在作者的笔下,妙玉虽与众女子不同,然而毕竟那是一位年轻的女子,生命的本质应追求一种纯洁和美好,不因为身处什么环境而改变。所以作者借贾宝玉的态度,表达了对妙玉不一样的尊重和珍惜。

  只是在邢岫烟看来,妙玉却又是那样的别扭和虚伪,当贾宝玉要给妙玉回帖,不知如何下笔,想去请教林黛玉的时候,中途遇上了邢岫烟,于是关于妙玉的拜贴,岫烟作了这样一段解释:

  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理数。”宝玉听说,忙笑道:“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里,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了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竟没了主意,正要去问林妹妹,可巧遇见了姐姐。”

  在邢岫烟的表情和语言中,我们至少看到两层意思:一般的拜帖落款时应该用真人的名字,以示尊敬。然而岫烟在这里取笑妙玉用“槛外人”,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的,这句话很直白地说妙玉故弄玄虚——妙玉内心的复杂表现:她在众人面前,本是一个出家人,不应该眷恋红尘俗事的,然而自己对贾宝玉有所爱恋,所以用粉红的信笺写下拜帖,却用“槛外人”落笔,其间可见她内心的矛盾。

  邢岫烟一看便明白了妙玉的心,但此时岫烟一定也很纳闷:为什么妙玉会有这样的心思呢?

  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管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的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的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

  岫烟看贾宝玉,而且是仔细地打量——那男孩子神态面如秋月,肤如薄粉,顾盼生辉,风流之中自带一种才气,言语中却更添几分温柔……这样一个有才华,相貌俊美的男孩子,谁能不喜欢呢?所以岫烟内心里一定会想:妙玉对贾宝玉是动了情的,要不怎么会给贾宝玉下帖子,冬天送梅花呢?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妙玉对贾宝玉的爱恋,爱的是他的才华和俊美。只是她既以身许佛门,又岂能轻易返俗,可怜妙玉,一个青春少女,竟把一段美好的情愫埋在清灯烛光、木鱼磬声之中了。

  也许像妙玉这样的人,她的性格一定也固执和有洁癖的——人世间找不到她的所属,无法达成所愿,只求自许于佛门。然而当她看见贾宝玉后,似乎找到了内心所追求的东西,只是可惜,身已经许了佛门,纵然贪恋,也不过是镜中看花,水中捞月。所以她每天听着木鱼声响,心却念着尘世之佛。妙玉的结局,最终被尘世所卷,坠入到红尘之中——她的生命到此,是成佛,是成就自己的内心,谁能明白呢?

  所以这里讲到的“槛外人”与“槛内人”正是两种不同生命观的对立,而不是和谐的统一,最终的结局,贾宝玉从槛内走向了槛外,妙玉从槛外卷入了槛内,多么地可笑和讽刺啊!

  5

  然而真正的“槛”只不过是人对生与死的一种愿望——也许有一道铁制的门槛,可以阻挡死亡。但是,生与死,谁能主宰得了。

  正好宝玉生日后的第二天,当大家在大观园游玩时,突然外面传来消息称贾敬死了——所以任何铁门槛都挡不住死亡的来临。

  贾敬是怎样死的呢?

  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等,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腹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道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道:“原是秘制的丹砂吃坏了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夫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去了。这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了。”

  大夫的话很实诚,也很有科学依据;道士的话,很漂亮,也很缥缈。贾敬想长生不死,然而却早早地离了人间。与其苦苦地寻求长生,折磨肉体,不如像前面平儿和贾宝玉的生日一样,放纵生命,自由自在,让生命随自然的变化而消失,岂不是真正的快乐么?

  然而寻求长生的根本目的,不是成仙成道,那是欲望的不死。所以贾敬的死,只不过是欲望的延伸罢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当贾珍和贾蓉父子听见尤氏姐妹因自家中死人而前来照看宁府时,他们的言语,他们的动作,哪里还有死了爷爷和父亲的那种悲伤——有时候,悲伤是做给人看的。

  二尤在这里出现了,必将引发一场不同寻常的情缘出来。且看珍蓉父子,一个忘记死了爷爷的悲伤,一个忘记死了父亲的痛苦,一个笑容满面,一个“妥当”里,却包含着多少肉体的欲望——这既是对前面皇帝隆敦孝悌的嘲笑,更是对封建礼教忠、孝、仁、义极大的讽刺。

  作者在这一回既写生日聚会的热闹与自由自在,却在结尾处又写到生命的寂灭。这样的对比,似乎说明生命的转换只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热闹之极,是生命的美好;死亡之时,是生命的荒凉。然而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也许当自己看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对于生死和欲望,就不再那样在乎和惆怅了罢!

  2022年8月31日夜于金犀庭苑

【审核人:雨祺】

《秋水翁说『红楼梦·64》文档下载.docx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红楼梦 秋水翁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陈夏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9-24 14:36
    美文苑
    从这一章节中凸显了生与死、热闹与荒凉的落差。一死一终,人很难做到完全尽兴、随性与淡泊,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 ”来得自然,“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是忠告。
    来自·福建省
    回复

    作者文章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