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晓荷.奖】我的书架(散文)

作者:水墨丹心   发表于:
浏览:24次    字数:288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6篇,  月稿:0

  我的书架

  我的书架很简单,是儿子从网上买来组装的,其管柱、网格等,可能是不生锈合金之类。其架宽不足一米,上下五层,如放间宽16开书本只能放两排。以前将书都放在书箱里或摞在书桌上。书不多,我也没数过。只是书架上不能再添加,担心压垮。余下的书箱、书桌、床上和小柜上仍然有。要做事时,将看的书折个角随意一丢,空下来再接上。我知道这习惯不好。

  我看书随意,喜欢不喜欢的书都可以过目,只是忘得快一些和慢一些的区别。书没有珍藏稀缺本,都是日常所见,无外散文、历史、小说和工具书《辞海》等,涵盖面不是深广,不过读懂了,记得了也不容易,书里的世界有多大,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书多是早年买和朋友送的,现在孩子们买了一些,种类多了一些,关于职场、人生、生活、字帖等方面都有。

  上学的课本、试卷收了几十年。那时乡下没有什么书,街上“新华书店”书多,肚子问题解决不了,哪有钱买书。所以留存下来,农闲空闲时翻翻,好像自己还有点儿文化,不然呢,抹纸牌(麻将)、打牌、下象棋、喝酒猜拳,把时间打发掉。可是,“娱乐”后仍没着没落的。独处时有一本书在手里拿着,就很好,人说,读书是最美的姿态。我想,关键是心里有个美姿态就行。现在用不着这些了——虽然年纪到了很恋旧。

  有一套《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跟着我走南闯北几十年,有点闲功夫翻翻,算是充实虚度的时间吧。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年轻嘛,上个蓝天课堂,业余时间圆个大学梦。《讲座》很正规,货真价实。老师真教,学生未必真学,我就是其中一员,只学点儿皮毛,觉得挺对不住大师们。他们都是语言文学界泰斗级人物,王力、吕叔湘、冯至、张寿康等,主副编张志公、周振甫、徐仲华、李道桴、李燕杰,编委王承志、路宝君、刘桂芳等15人。他们多是知名大学的教授、讲师,要么就是从事这方面专业的学者。《讲座》系统地教授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汉语、古典文学,还有外国文学。知识深而透,掌握了哪怕一半,也受益终生。里面也有写作方面的课程,同时介绍了外国古文化历史等。1981年报名,费用35?我记不清了,81年底到部队后,改了收书地址。每月一本,三年36本,后来又添加了专刊,每年一本,合计整套39本。只可惜遗失了10多本。等空下来瞄一瞄“孔子旧书网”,看能不能补齐。

  我出生在农村很穷的地方。说起来距离街镇、城市都不算远,就是道路不行交通不便。土地低洼、贫瘠,几乎每年都被洪水淹,只是淹多少之别。广种耐灾耐瘠的山芋,并以山芋当主食果腹。那时清一色土坯房,大队部、小学校也不例外。打我认字起,就羡慕四小块玻璃木窗下放一张木书桌(条桌),桌面铺报纸,再压块透明玻璃,玻璃下有照片,人物、花草、山水风景之类卡片,最好有手写钢笔字人生格言或座右铭,如“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等。玻璃面上摞上书、一盏罩子灯、墨水壶和方形或圆形笔筒,桌旁一把靠背椅。阳光透过小窗洒在桌面,清晰书中每一行铅字;晚上灯下看书或写字,放松、祥和、明快。可直到我参军也没实现,即便有书橱书架也没书籍往上放不是。那时供奉祖宗牌位和“红宝书”的地方也是土墼支起来的,过得好的人家才用木制书几(香案)呢。

  年轻时所设想与走上社会工作、组建家庭过日子完全两码事。农闲有空特想去名山名水、风景名胜、古城古村落一览。读徐霞客散文游记《游雁宕山日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姚鼐《登泰山记》、杨朔《泰山极顶》、欧阳修《醉翁亭记》、柳宗元《小石潭记》、袁宏道《西湖游记》、周政《山水淘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苏东坡“前后赤壁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桃花源记》,林语堂《春日游杭州》、朱自清《白马湖》、老舍《大明湖之春》、余秋雨《阳关雪》......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唯不去考虑的、恰恰支撑你远行的车马盘缠。呵,勃发奋进、激情昂扬的理想主义者。“秋叶繁多,根只有一条。在我青春说谎的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招摇,现在我萎缩成真理。”人的成长历程大多如此。

  彼时做农活有忙有闲,闲下来几乎一冬一春无所事事,有大把的时间,夏秋庄稼两季,起早贪黑忙,忙糊口过日子,“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己的。”吃饭、穿衣、疾病、孩子奶粉等,已经捉襟见肘,进账难抵支出,远行还能动得了身?后来政策好了,出去打工、开店,挣得点儿钱了,又腾不出时间。那打拼多少年心无旁骛,只想美美地睡一觉。零星时间读点儿书吧,看一本书比蜗牛爬的还慢。不知妻故意忘了,还是压根不提。风风雨雨几十年,生活打磨了我,同样她也不例外。婚前设想,白天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伏案夜读,闲时去想去的地方看看。婚后的柴米油盐,生活却如此艰难。而今时间有了,车马费也不愁,可是腿脚不灵了,那就看书呗,想去哪,在网上搜一搜吧。

  人说学以致用,在年轻的时候学习,有紧迫感、压力感,大脑机能也适应,为了各种应考,调动机体积极因素,强化挥发潜能,储备知识,可能到老或在受用。现在强记硬背非常吃力,浏览、消遣、轻松阅读为首选,虽不能记得多少、掌握多少,但有沉浸其中的快感。个人世界小,书中乾坤大。小书架,大世界。现实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你那个圈里,接触人和事毕竟有限,从书本里能领略很多未知的东西。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诚然,“行万里路”亲身经历自然强化了认知,所看所听所体验,也是一种快感,数年乃至数十年后仍有记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不深入实地去走一走,是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的,同时历览奇书。明代万历、崇祯年间的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不仅是游记,而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如若无缘行万里路,那么就好好读书吧。

  网上两组数字耐人寻味,各国的读书量,每人每年: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我国不到5本。以色列(犹太人)是唯一消除文盲的国家。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还有一项,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企业家平均每人每年读50本书,中国企业家每人每年5本。这个数字可能不太准确,但这两组数字至少说明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我们读书的数量远远不够。

  当今,年轻人业余时间,人手一部手机,上抖音、快手、微信和玩各种小视屏、游戏等,真正数字阅读的并不多,看纸质书籍更是少之又少。家有上学的孩子,这种读书氛围就不是很好。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不是读书一定写作,但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化水平,有助于增长见识,有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心态。阅读一本书,亦似交了一个朋友。读古文即与古人对话,读现代文即与现代人交谈。相对于书里的世界而言,任何人所处的环境都是极其有限和渺小的,哪怕你一生都在旅行的旅行家。

  不知什么时候起,就喜欢闻书里铅字的油墨味和写毛笔字的墨汁香。无论烦躁、压抑、情绪低落,无论雨天、雪夜,无论午睡后起床、黄昏闲暇,打开书页,心静下来,思维缓下来,动作也会慢下来。浸染于书香中,便是怡然、宁静的氛围里。纷扰的世界,激烈竞争的社会,日常生活的烟火.......一切都在书里呈现。去读人和事,带着悠然的心境,在放松里、安详中,默默度过老年时光。时而掩卷,伫立窗前看风、看雨,看绿叶枯枝,看鸟儿颤动树叶,或者傻傻地发呆,岂不是美美的享受。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