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一条“破茧重生”的“丝路”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75次    字数:237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采摘蚕茧。

  “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这是著名画家潘絜兹在《春蚕颂》对春蚕的品质进行了高度赞美。蚕的一生只有短短的40多天,它把奉献、执着和价值,浓缩在这短暂的一生里。这其中蕴含的蚕桑文化浸润着人们的心灵,更唤醒了发展活力。

  借助蚕桑文化,前锋区代市镇唐桥村走出了一条“破茧重生”的“丝路”——以蚕桑立业,以文化铸魂,大力发动和引导广大群众兴桑养蚕,将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润泽同步进行。

  找准路子,破茧成蝶。唐桥村于2019年甩掉了“空壳村”的穷帽子,带领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还打响了名气,有了文化底蕴,被评为2020年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

  以文惠民

  “补短板”补出新面貌

  种桑、养蚕、煮茧、缫丝、印染……唐桥村有面百米长的特色文化墙,直观地展示了蚕桑产业的生产过程及蚕桑发展历史,充满文化气息,扮靓了村庄。

  除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墙,该村还拥有文化院坝、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室、文化资源共享室、体育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是全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中心。多样的文化设施,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勾勒出多彩的乡村新生活。

  “现在吃穿不愁,我们没事就到村文化广场上跳跳舞,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还可以增进邻里感情。”该村4组村民蒋昌芬是该村广场舞的领舞人,过去因缺场地、缺设备,乡亲们无地方跳舞,现在大家都赶时髦,广场舞队伍不断壮大,舞出了农民新风尚、农村新气象。

  桑蚕文化墙扮靓唐桥村。

  今年58岁的林良合是个影迷,每个月村里都会免费放映的电影,他场场不落。对林良合而言,看坝坝电影是种情怀,他非常怀念儿时看坝坝电影的情景,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美好的记忆又会浮现在他的脑海。

  该村党支部书记唐信兵介绍,唐桥村位置偏远,因基础设施薄弱,没有主导产业等,2014年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生活更无从谈起。为了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该村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将村级文化建设融入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文化扶贫。

  据悉,该村把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农家书屋,开办“农民夜校”,高标准配备各类图书2000余册和电脑、电视、音响、打印机以及多种棋类、乐器等文体设施;用好农村广播,每日三次定时播放最新的扶贫惠民政策、扫黑除恶知识、种植养殖技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定期更新阅报栏报纸,让群众了解到最新的时事动态,有效解决了广大群众“学习休闲无去处、娱乐健身无场地”的难题。

  以文兴业

  “老本行”干出新希望

  倒蚕茧、上称、检测、结算……10月28日,唐家桥村今年养的最后一批桑蚕结出的蚕茧以每公斤45.4元的价格卖了1万多元。唐信兵说,2018年,该村开始种桑养蚕,如今,桑蚕已经变成了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

  “因为天气原因,最后一批桑蚕没有养很多。”唐信兵称,今年该村已出售了5季蚕茧,养殖了215张蚕,蚕茧2000多公斤,收入10余万元。通过养蚕,不仅有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近80名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约8000元。

  该村以浅丘地貌为主,过去一直没有主导产业引领,村里也没有集体经济,是典型的贫困村。唐桥村有养蚕的历史,大多数村民都有养蚕技术,但是受制于传统落后的养殖方法,

  村民散养并未尝到“甜头”,便放弃种桑养蚕。

  “要脱贫致富,能不能就在养蚕上做文章?”2018年,驻村扶贫干部与村支“两委”班子研究,达成共识后,村支“两委”干部、各组组长、村合作社代表,到武胜县安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考察、学习,最终决定同意发展桑蚕产业。

  可技术怎么解决?除了该公司专人培训外,该村还邀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教学,讲解如何防范病虫害知识,解决农户在种桑养蚕技术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农民夜校、村广播、图书室,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增强了种桑养蚕的信心。

  据悉,该村支“两委”利用产业扶持金修建了900多平方米的蚕房,新栽种桑树200亩,还成立了养蚕合作社、村农业公司,引进先进的养蚕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

  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串起的就是一个唐桥村。如今,该村拥有200亩桑树基地、4个生产厂房,每年可养5季蚕。随着蚕桑文化的唤醒与做强做大,下一步,该村还将扩建300亩桑树基地。

  以文化人

  “送文化”送出新风气

  蚕桑文化,不仅改变了家家户户分散养蚕的现状,为唐桥村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还为村注入了文化底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典型的蚕桑文化之体现。这其中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蚕桑人”一定要有奉献精神!该村依托蚕桑文化,厚植乡风文明,推动移风易俗,进一步提升蚕桑文化的内涵,全面提升蚕桑文化影响力,蚕桑文化已经渗透到每个村民的生活里。

  几年前,由于农村金融网点匮乏,村民取钱、转账等常常需要乘车到代市场镇。为给乡亲们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该村程代华以自家小卖部为平台,大力支持四川农信广安农商银行在小卖部挂牌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点,并为村民免费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坐乡村巴士去场镇,来回要10元钱。”程代华说,即使到了场镇上的银行机构,很多老年人根本记不住银行卡密码,也不会操作取款机,他免费为村里的老年人等代办取款、缴水电费等业务,无需老年人来回奔波,不仅方便还能保证他们的资金安全。

  该村村民苏明芬热衷公益,不仅是志愿者,还连续3年担任该村34名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为其辅导作业、陪玩游戏、疏导心理,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不再孤单。

  讲文明、比奉献。靠着桑蚕文化,唐桥村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前锋记者站 黄方瑶 记者 龙俊帆 刘婧 文/图)编辑:李娟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文化 唐桥村 代市镇 前锋区 丝路 破茧重生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