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挺起村庄的“脊梁”——广安区大安镇夏家村文化建设小记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43次    字数:250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美丽的夏家村。

  乡道环绕在柠檬产业基地,村民劳作的身影在绿树掩映下时隐时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冬日里的广安区大安镇夏家村(原飞凤村),犹如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尽情地铺展在希望的田野上。

  过去,夏家村交通不便、贫穷落后、无支柱产业,是省级贫困村。如今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华丽转身,用文化浸润,挺起村庄的“脊梁”,实现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

  繁荣文化

  培植“精神乐园”

  一幅幅以“孝老爱亲”“邻里团结”“爱护环境”等主题的油彩墙画组成了夏家村的文化墙,在美化村庄的同时,还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时刻提醒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夜幕低垂,循着整齐的路灯,村民三三两两的沿着平坦的村道休闲散步,他们或在村文化活动广场上跳广场舞,或在健身设施上锻炼身体,又或在农家书屋看书学习。

  “现在我们不出村,也可以享受城市般的生活,非常惬意!”村民龚尚平每天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看书、下棋,他还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组建了一支锣鼓队,每当村里举办活动或者乡亲们办红白喜事时,锣鼓队都会免费为大家表演。

  村民健身“热”起来。

  该村党支部书记杜明武告诉记者,该村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加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农民夜校、流动电影院、村广播站,选好配齐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图书、电脑、乐器等设施,定期更新阅报栏报纸,让老百姓看书不再少、看电影不再远、休闲不再难,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

  “让文化的成果深入基层、惠及百姓,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杜明武说,为了给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一支支锣鼓队、广场舞队也逐渐壮大,不断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产品,用多彩的文艺活动涵养心田、教化人心、淳朴民风,富足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

  据悉,该村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将村级文化建设融入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文化扶贫,让文化滋润每个农户,引导村民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目标进发。

  心齐气顺

  栽下“绿色银行”

  在夏家村的山岭田野,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柠檬树,绿意葱茏,勤劳的农户们穿梭在柠檬基地里采摘尾果。而在不远处的厂房里,拳头般大、金黄诱人的新鲜柠檬正被工人们分选、包装,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在柠檬粗加工中心分拣柠檬。

  “大安的柠檬不愁销,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四川中兴绿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汉卿说,该公司在夏家村种植柠檬1800余亩,如今投产面积达800余亩,带动了该村上百人就业,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真正让“小柠檬”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杜明武说,该村引进该公司不仅发展起了前景广阔的柠檬产业,还在村里建成50亩的羊肚菌产业基地,并与公司、农户、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

  “通过引进业主、成立合作社等,村里土地走上规模化经营道路,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杜明武认为,村里的撂荒地能变成“金土地”,关键在于消除了产业发展的痛点——心齐气顺,村民一切围绕产业转、一切围绕产业干。

  杜明武回忆称,在担任村干部之前,他在大安场镇开诊所。2017年,夏家村换届选举时,他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前他却忧心忡忡,因为当时的夏家群众心里有怨气,上访不断,群众工作不好开展。为了这份难舍的乡情与信任,杜明武硬着头皮回村开展工作,用一本本“明白账”打消群众心里的疑虑,也让干部免去了委屈。同时,重点开展技能培训,让村民有技傍身,走向脱贫奔康路。

  “大家心齐气顺,合力栽下‘绿色银行’。”杜明武指着村务公开栏上的一张张柠檬、羊肚菌、湖羊分红明细表,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换来了群众的信任,“老百姓心里敞亮,我们工作也更加有底气。”

  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改变,一条条沥青公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农民新居干净整治,成为靓丽的乡村风景线。

  提振“三气”

  摆脱“精神贫困”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决不是政府‘包打天下’,也不是企业‘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群众参与度。”杜明武称,换句话说,就是要提振群众的“志气、骨气、底气”。

  多年前,该村杜宜理的妻子突发精神疾病,不能劳作,导致4个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开支全部压在他一人身上。妻儿都离不开他,他无法外出务工,只好在家种庄稼。

  面对生活的变故,杜宜理深感绝望,常常借酒消愁,自怨自艾。2014年底,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干部多次上门开导,要为了孩子的未来振作起来。在多番劝说后,他也开始积极面对生活,并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

  “好在杜书记点醒了我,我不想我的儿女活成我这个样子,我要为他们做榜样。”杜宜理说,2015年,他报名参加村上开展的技术培训,学习了养殖技术,通过3年的努力甩掉了穷帽,如今养了10多头牛,生活蒸蒸日上,“家里老大也通过村里的培训掌握了空调安装技能,现在在外务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其他三个在家安心读书。”

  这种改变并不是孤例。该村涌现出一批勤劳进取的脱贫之星、致富能人,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笑容越来越灿烂。

  改变源自扶贫扶志。“过去一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不高,就业意愿不足。好在‘跑断腿、磨破嘴’,劝说他们走上了增收之路。”杜明武说,积极引导群众、调动群众,使大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并积极投身发展。同时,通过“脱贫示范户”“孝老爱亲之星”等评比,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村民,掀起了向榜样看齐的学习热潮。此外,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实现了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广安区融媒 廖小兵 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婧 任雨薇 文/图)编辑:卢泠氚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文化 夏家村 大安镇 广安区 脊梁 村庄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