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散文

张和敬:迁 户 口

作者:左下方的鱼   发表于:
浏览:52次    字数:490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6篇,  月稿:0

  我国的户籍管理,历来十分严格,这是国情使然,非常必要。近几年,对中小城市,尤其小城镇明显放宽。但对北上广等超大城市,户口控制还是严而又严的。

  我爱人属当年的知青,从上海到安徽插队,后来推荐上学、分配工作,直到退休。按照政策规定,她于2011年将户口从合肥转到了上海。当时,我若随同转来,许多材料可以“一托二”,互相印证,办理起来较方便。但我那时无丝毫转户之意,总觉得在合肥工作三十来年,最终连个户口也混没了,着实心有不甘。因此,这十一、二年来,我在上海持的是临时居住证,我自嘲为“四等公民”。

  时代发展很快,科技发展尤快。前几年,人们还调侃说,出门别忘“伸手要钱”,即提醒自己莫忘带身份证、手机、钥匙、钞票,现在,钞票完全可以不用带了,手机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即可,据说现在小偷已基本偷不到现金,乞丐脖子上都挂着二维码呢。钥匙也可不带,感应、用密码乃至刷脸均可。而身份证、尤其手机则须臾不可离,谓之“机不可失”。倒是户口仍放在合肥作用甚微,何况今后随着年龄日增,回去的次数会越来越少。而转到上海呢,可以成为正式市民,且比较实惠的是,七十岁以上每月还有些补助,权且用来吃早点了。

  但是,我若将户口从合肥转至上海,叫做“投靠”:或“投靠”妻子,或“投靠”子女,虽属实话实说,但听起来却很是刺耳。我对此颇为反感,有人批评我这是“大男子主义”,我却不以为然,认为最多属于“太要面子”。投靠就投靠吧,我选择投靠妻子。可是要求的条件却十分“严苛”。

  上海黄浦区外滩派出所,一位中年、干练、部队转业的柏警官,为让我一次性将所需材料办齐,破例给了我一份清单,标注得密密麻麻,梳理起来共四大类:一是当年结婚证的审批文件的复印件;二是独生子女证明,要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区三级公章;三是当年一家三口户口本的资料复印件;四是我退休时组织上的审批文件、工资审批件、现在执行的工资证明。看完这些,我眼前仿佛堆起了“四座大山”,深感迁户口难难于上青天。

  2022年春天,刚刚把这些规定咨询清楚,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上海,接下来数月“足不出户”,尔后这样那样的管控造成出行难,直到八月下旬,我才赶回合肥,开启了艰难的迁户口之旅。

  我居住的小区,属庐阳区逍遥津街道红旗社区,一串响亮的名字,于是先从居委会开始办理,记得那一天,我手持独生子女证,封面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制的“计划生育光荣证”,内文是合肥市中市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所盖的公章,是当年用于给独生子女发放儿童保健费的。这大红的本本、大红的印章不能算证明,还要三级的公章才能证明,让人费解。为了使开出的“证明”成功率高些,我代拟了一个稿子(我自认为写机关公文算是资深者),递给有关人员,但人家没理这茬,将稿子置于一边,结果给我出的证明干巴巴地写着:张某某,身份证号码多少多少,张某,身份证号码多少多少,根据原中市区颁发的独生子女证(编号……),张某某与张某系父女关系。证明上连我爱人的名字也没出现,我隐隐感到这样似乎通不过,但给他们商量是没有用的。连让他们注明现在的庐阳区即当年的中市区也没答应,回答是他们只写证明,不写说明。显然他们的嘴比我的大,奈何?持此证明,再去位于老市府广场附近的天徽大厦,这里是逍遥津街道办对外的窗口,这天因全区做核酸,工作人员抽调一部分去服务,负责计生工作的工位无人,另一名工作人员支使我到红星路去,我告诉她我刚刚从红星路来,居委会让我到天徽大厦,可她听也不听,坚称就在红星路,结果是我又空跑了一个来回。次日不得不又回到天徽,计生委的工位有了人方才加盖了街道的公章。接着再去位于北一环的庐阳区政府,但被告知需到北二环的市民办事大厅,于是马不停蹄地跑去,第三个公章总算盖成了,我不禁松了口气。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加盖了三个公章的证明传到上海,被告知不符合要求。于是,我只好再次重新走程序,这次到居委会,遇到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看样子工作不久,她完全采纳了我的代拟稿,却因旁边一位资深些的男士阻止,没有马上交给我,次日,居委会书记看后认可,加盖了公章,再接下来,去街道和庐阳区均算顺利,至此,为这一证明共跑了四个地方合计七趟,总算证明了“我的女儿是我的女儿”,属独生子女。

  下一个环节是派出所,为调户口方面的材料,一共跑了三趟。第一次是在门厅入口处,被一个当值者差点支使到北二环,后来想想不对才又半路折返。返回后又遇网络失灵,何时修好无人知晓,一位女民警到资料室去查户籍资料,老半天出来递来一复印件,并加了公章,系我女儿从合肥转户口到上海的资料。但上海要求的是一家三口同在的资料,时隔几日,我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了一次,先发制人地告诉她,上次来办事网络坏了没有办成,于是,女民警又到资料室去了很久,然后拿来六张纸,分别是我和我爱人当年户口从宿县转合肥,我女儿和我爱人将户口从合肥转上海的材料,均为复印件,我看了非常欣喜,心想这下应该差不多了。

  原先最为担心的是当年结婚时的审批件,因为时间已经过去43年之久,所在的中市区也已改为庐阳区,又经历了办公地点的搬迁,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庐阳区档案馆将身份证一放,当年我和我爱人双方单位写的介绍信,及原中市区的批准文件,立马就调了出来,让我悬着的心一下放回了原处。而且,工作人员告诉说,你下载一个app,在网上提出要求,我们很快就能给你快递去,说得我心里暖暖的。最后,她还一再夸奖我们的结婚证保存得好,这当然是我夫人的功劳。顺便说一下,当年的结婚证上还印着毛主席语录,内容就是有关计划生育的,但却没有夫妻双方的合影照,这在如今的年轻人看来,应是十分生疏,乃至不可思议的。一纸结婚证,在有的人看来,是单薄而又脆弱的,而在我看来却十分宝贵,值得加倍珍惜。

  至于要求单位提供的三个材料,我只是打了一个电话,单位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同志,很快就办妥送给了我,让我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九月下旬,我带着盖有17个大红公章的15份材料、证明回到上海,赶在国庆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又到上海黄浦区档案馆复印了若干材料,系我爱人当年户口迁出迁入的情况,加上我的身份证、退休证、干部履历表等,到外滩派出所请柏警官帮助审看,她当天忙于开会,委托其同事代办,一番审查下来,告知我的身份证与退休证上的年龄不符,相差11个月,需要合肥的公安部门证明两个证件上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我在合肥的一番忙碌,证明了“我的女儿是我的女儿”,现在还要证明“我就是我”,我心里真是凉了半截,仿佛刚刚翻过了四座大山,以为接下来便是坦途,却谁知又一座大山横亘在了面前。

  我刚刚从合肥返沪,不可能在马上再折回去,几番思考、纠结,只好电话请单位的同志代办。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档案中的出生年月确有两个,到底是当年上学还是调动带来的,是自己填写还是别人代填的,因为年代太久,实在记不太清了。这就需要从组织部门查阅档案,证实此事后,由我们单位出具函件给派出所,单位的同事按此思路抓得很紧,我国庆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即10月8号打的电话,10月11号就得知事情业已办妥,益民派出所签署“情况属实”,加盖了公章。我单位的同志于次日即快递到了上海,此事不仅办得妥帖,而且效率很高,让我倍感有组织真好。因此十分感谢我们单位的老干办主任孙祖海和贺小信同志,他们的尽职尽责和热情相助令我感动。

  10月19日,经事前预约,我们夫妇又一次到黄浦区外滩派出所,柏警官立即接洽,于是一番忙碌:她审阅资料、证件,其助手(大概姓李)负责往电脑里输入,然后,又要我、我爱人、我爱人的姐姐分别填写一些表格或说明,整整忙了两个多小时,总算办妥,据说效率算高的。期间,还发生一件可笑的事,即让我在有关材料上签名时,我习惯把张写成繁体字,被告知这样不行,怕审批时辨认不出来,于是让我再写个说明:由于书写习惯我一贯将张写成繁体,与简体的张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张(繁体)就是张(简体)”。我一边不得不按照其要求写下这样的“怪”说明,一边不禁哑然失笑,耳边再一次蹦出那句话:还是“嘴大说了算”。

  然后被告知,下面的手续由她们在网上办,通过刚建立不久的长三角互联机制,45个工作日内通知我们,无需再像以前那样跑回合肥去办了,真是阿弥陀佛。到了12月4日,时间过去了45天(不到45个工作日),我们每天数着日子等待批复,12月10日(星期六)终于在网上看到上海有关分局业已批复,12月12日上午与派出所的柏警官联系,她告知合肥的回复刚到【9号(上周五)给合肥方面发的函,12日即给予了复函,仅用了两个工作日】。至此,万事齐备,只差去办理。不巧的是,国家联防联控机制于12月7日宣布了“新十条”,各地自此陆续放开了管控,恢复常态防疫。可是人们对“重获自由”并未欢欣鼓舞。反而怕被“看不见的敌人”随时攻击而忧心忡忡。不少人纷纷到药店抢药囤药,更有甚者,有的因胡乱吃药,“没病吃出病来”。我自然没有那样恐慌,可也不无担忧。按说,当此之际,理应“非必要不外出”才对。但是,时近年末,有些手续又不得不去办,于是12月13日、14日,只好硬着头皮迎着风险到外滩派出所、长海路派出所办理户口落地及市内转移、换身份证等相关事宜。在孩子们的担忧、揪心、告诫而又爱莫能助的情势下(有些手续包括拍照片、办新的身份证都必须亲自去),连续作战,脑子里不断浮现“炮火纷飞中在战壕里奔跑的情形”,耳边响起“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的画外音,这当然是胡思乱想。好在跑了不少路,一路是绿灯;几番征战罢,老汉没“中招”。而且我在合肥为户主,户口转到上海以后,因我爱人的户口落在其父母生前的居住地(现为其姐姐居住),我的户口在此落地后又转至自己的产权房内,依然是户主。一位调皮的小友调侃说,这算是“平调”,但上海的户主与合肥的户主不一样,这叫:“马甲改胸罩,虽然是平调,位置更重要”。说得在场者哈哈大笑。

  也许是“乐极生悲”,不幸的事情果然不期而遇,派出所将身份证交给市制证中心办理,制证中心交邮政快递公司快递,谁知快递员“阳”了一片,无人工作,所以许诺七个工作日送达,半个月过去仍不见消息,正在翘首以盼之际,自己也于12月24日中了招,发烧怕冷咳嗽起痰,症状虽不重,但该有的一样不少,且拖泥带水。七日后一身轻松,我试探着去大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办理有关手续,他们给予通融,将有关补助的资料如数交给了我,并说,2023年一季度的补助仍由他们负责,给我吃了定心丸。当天下午五点,送新身份证的快递员姗姗来迟,至此,迁户口事宜总算完成,新的身份证也拿到了手,咱又成了“有身份(证)的人”,但我凭借身份证要办的事,如补助、老年卡等2022年再也无人受理了。真是“九十九拜都拜过,就差最后一哆嗦”,还是拖到了2023年。但愿这一年新年新气象,一切都从良好的开端肇始。

  早在2022年八九月份我回合肥办理上述事宜之时,免不了与同事、同学、老乡、朋友聚聚,有朋友对我说,让你也尝尝到各个衙门办事难的滋味,我一笑置之。自我感觉心态很平和,办成办不成都当作一次难得的体验吧。而最终总算如愿以偿。

  上述这一番亲自跑腿、办事,让我感受到:我们党的宗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政府设立为民办事窗口以来,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有了很大改观,这次迁户口遇到的上海外滩派出所的柏芳警官是非常热心热情的、合肥益民派出所的钱警官也是颇为耐心的。但老实说,设窗口这一举措也是逼出来的,如果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尽职尽责地热心为老百姓服务,何须再建房子、租房子、设窗口,搞这个中心那个中心呢。当然设窗口集中办理的效率确实高了,比起过去更加快捷了,省得老百姓一个一个部门去求人,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而需要警惕的是,千万不要时间一长就懈怠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不可沦为一句空话。

  如今,事已办妥,总算画了个圆满的句号,我成为了正式的上海市民,但我并未感到多么激动,更没有多少自豪感。相反,没有了合肥户口(户口本也被上海收走,要求留个纪念也未允许),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心里明明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还是感到空落落的。你说,这是不是患得患失,是不是人性中的劣根呢。哎,人啊人……

  但愿疫情的阴霾早点散去,无论上海、合肥,还是其他所有城市的人们都能迎来岁月静好。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左下鱼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节日散文

    查看更多节日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