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散文

守望年俗

作者:莉莉   发表于:
浏览:37次    字数:136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40篇,  月稿:0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百节以年为首。年是一个被中国人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实,年的习俗已随着时代的变化,年俗也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

  回首过往,年前,我们家家户户都要买红纸和其它彩纸,写春联,挂彩幅。生产队里都会出工分,买上毛笔和墨汁,安排会写毛笔字的“笔杆子”,为社员书写对联。而现在,人们不在买纸等着排队去求人书写对联了,商店里售卖各种对联,家家根据所需求数量购买印制的春联,挂彩纸也变成了用彩布做的各种小彩旗。

  过去,年对于我们贫穷人家来说,春节才叫过大年。除夕的晚上会约上一伙志趣相投的伙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几个人凑钱买上一副扑克牌,玩打扑克“升级”。也不象现在用钱玩,因为那时我们都没有零花钱。只玩输家向赢家“进贡”大小王,或者赢家给输家戴一顶报纸做的“地主”高帽。现在,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各人手里抱着手机不停地刷屏,眼睛不时地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一年的疲惫和困惑在明星们的捧逗声中化为乌有。

  忆往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传播慢,路没路,车没有车。去外村拜年都是凭着在田畴里练就的“11号”铁脚板功夫,步行着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现在,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小轿车已进入寻常农家,摩托,电动车早已家家普及,“千里江陵一日还”已成为现实。我姥姥家在柳枝疃,离我村二十来里路。小时候去姥姥家拜年沿途要经过王家庄、牛大人庄、横涧和司家洼。由于我年龄小,父母领着我一般要走上三个多小时,中午才赶到了柳枝疃,我吃完午饭后会和表哥表妹去玩,住上两夜,才踏上回家的路。现在,村与村之间都修上了平整光洁的水泥路。就我这么个甭人,俺骑着摩托车去柳子疃村半小时也就到了。

  儿时拜年的礼物是白面馍馍,我们农家人都背着一个用柳条编制的篓(我们叫石袋)。里面装得是母亲用白面捏制的馒头(我们叫馍馍,一壶32个馒头)礼品。前几年,人们还送些蛋糕,点心盒,白酒。现在,人们更多送的是水果,奶制品和饮料等保健食品。

  赶大集,过去交通工具落后且道路坎坷难行,购年货成了每个家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一般男人们会肩背担挑或用手推车推着自产的物品,去集市上交易后换回自家节日需要的产品。女人们则去商店里选购些布匹,为大人孩子做一件新衣服。记忆犹深地是可苦了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亲们,那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风一更,雪一更,赶一趟年集辛苦极累。有一句顺口溜“山汉山,山汉赶集,三天三夜不沾席(过去土炕上铺的苇子)就是真实的写照。

  年味也许越来越淡,春节的期待值越来越低,不变的是亲情,变的只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过去物质匮乏,生活清贫,那是“度日如年”。现在是物质丰富,“日日如年”。但过年的日期就是那一天,人们把这一天看的神圣,人们把这一天看的很重。从小山村那断断续续的鞭炮声还有那火红的春联,到大城市五彩缤纷的装扮还有那一串串的红灯笼,从大中国的万民欢庆到世界华人的同庆佳节,炎黄子孙的血脉,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于是,共和国把春节庄严地写进了法典。

  常常回忆过去,实则是过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因为那个时代已成为人们抹不掉的一道珍贵记忆。

  年俗的变化,让人感觉到生活在太平盛世物欲横流的今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年俗 春节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莉莉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1-31 11:56
    黄小琴
    人们越来越富足,年味越来越淡。真难想象,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子孙还要不要过年。现在炮状不响了,旺火今年也不叫点了,1年少一样习俗,1千年是个啥概念?到时候,不是后人不想过年,是他们已经不知道年该咋样过了……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节日散文

    查看更多节日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