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张启超:药葫芦

作者:张启超   发表于:
浏览:268次    字数:325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46篇,  月稿:0

  葫芦娃,葫芦娃

  一个藤上七朵花

  葫芦娃,本领大

  风吹雨打都不怕

  葫芦是我们农村非常常见和普通的蔬菜和用具。每年一开春人们都会把头年留的葫芦瓤子从簸篱子上摘下来,掰开,像找蚂蜂蛹子什么似的,把里面像葵果籽一样土灰色的葫芦籽抠出来,拿锨把院墙根或树边地上撒上鸡粪刨一下,然后把葫芦籽子埋进去,点上一碗水,用两块布瓦搭个小屋,或用树枝插上一圈围墙,防止鸡羊耗挠(祸害,损坏)。等葫芦苗长出一根根弯弯曲曲的胡须,再在旁边插上树枝让它爬到墙头或树上,再在根子上撒上一锨鸡屎。

  葫芦像冬瓜窝瓜一样容易发头,一棵葫芦就能扯出一大片,——人们形容乱就说乱的跟葫芦秧或马泡秧一样。于是葫芦苗在画米小(黄雀)麻雀和鸡鸭蛐蛐的陪伴和鸣叫声中,迅速成长,开出一朵朵淡淡的喇叭花来。当花朵被蜜蜂和蝴蝶吸允殆尽,能像灯笼一样挂出密密麻麻的一层葫芦,一个个人参果一样肥嘟嘟毛绒绒的葫芦宝宝就像不倒翁一样自由自在的随风摇摆。

  当它头上的花子棉叶(残,即将枯萎)以后残去,葫芦就可以吃了,这种葫芦像两个连在一起的石榴,中间是似有若无的杨柳细腰,我们都叫它吊葫芦、菜葫芦、笨葫芦、药葫芦、油葫芦或者压腰葫芦。

  葫芦也分两种,一种是看葫芦,也叫压腰葫芦,不笨,它像一个袖珍的工艺品,只有拳头那么大,上小下大,玲珑小巧永远保持童真童颜老是长不大的样子。除去炒菜小孩们都把它当成玩具,自然也装花米团,炒豆子,炒玉米,小刀,弹子,蚂蚱,蚰子,蛐蛐等小玩意儿。

  再有一种叫笨葫芦、菜葫芦的却长得非常大,它只是一个葫芦头,不压腰,压脖子,可以炒菜、打油(油葫芦)做水瓢和面瓢了。

  人们把它摘下来放到案板上,把它的蒙皮儿一刀刀的旋(片,削)去,把它切成丝,炒菜,它的脾性细腻柔滑又脆脆的适合放上一点醋,或者把炒的菜加上水做成汤,再把下的面条用凉水冲了拌好香油蒜汁,把葫芦汤浇到上面,吃葫芦丝捞面条,酸酸的,辣辣的,滑滑的,筋筋的很有风味。有时候也把葫芦丝放进面糊里面,煎葫芦丝摊饼或者把葫芦切成片,放进面糊里面像煎茄片子一样煎葫芦片子。

  吃不了,人们会把它留起来让它长老发白,这时候葫芦就成了容器和用具,人们先把它摘下来挂到屋檐下晒,等晒个差不多的时候,用小锯子从中间一分为二,把里面的瓤子取出来,除了留一块做种子,葫芦籽就成了儿童的美味,一块块把瓤子掰碎,把里面隐藏的葫芦籽一个个抠出来,像吃窝瓜葵果子一样磕了吃,据说有利水通淋之功,对水肿、腹胀、黄疸、淋病的治疗均有效果。然后把外面的壳做成打油的油葫芦,舀水的水瓢,搲面的面瓢,或者把瓢底钻上洞做成漏瓢,用来漏蛤蟆疙瘩子。

  它有一个显著的优点不会变形,打漂,不会下沉,老实在水上漂着,随用随拿,非常方便,不像马勺那样用的时候要伸手下到水里去捞。那时候,给我们队剃头的老王用的就是中号的葫芦瓢,因为他的剃头锅子一直冒烟,总是放得远远的,背风的地方,他往盆里舀了水,不送回去,都是大老远随手扔到他的剃头锅子里,哪怕有丈把远,总是准确无误,从没有失手扔到地下过,每次人们都会赞叹,老王的手段真高,准头(投)真好。

  有的不从中间锯开,只把葫芦的把子切掉,然后把里面的瓤子掏空,从两边分别钻上一个洞,用绳子把切掉的把子穿起来,再在葫芦两边也分别穿上一个洞,把绳子穿上后,绾上疙瘩,让它成为一个葫芦头(我们把没有角的羊也叫葫芦头),这个葫芦头几乎可以盛家里的所有的小东西,是还没有塑料制品以前的百宝箱,什么烟叶烟丝,顶针锥子,蔬菜种子,芝麻绿豆,豌豆扁豆,甚至金银首饰,分壳毛票,粮票布证什么都可以装。然后挂到屋檐下,挂到簸篱子上,所以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很是壮观。甚至用它来打水,割麦的时候提着往地里送。

  我对它最初的印象还是童年的时候,年纪大的有了病医生会给他开一种药,里面装着人丹、不是人丹是鱼肝油一样的丸子药,好像是速效救心丸还是什么药?反正那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药,谁眼看要不行了,捏着鼻子往嘴里捣一点,立马就能返宁(还阳,复活)过来。这个药的包装就是一个葫芦,扁扁的像是用烧盆的窑烧的瓦的一样,带着棕红色的釉子,不是很大,也就像个一毛和一分的两个硬币摞在一起的样子,非常光滑,也非常精致,很可爱很好玩。有时候药没吃完,我们就把药倒出来,瓶子就成了我们的玩具。不论是要,不论是拿,不论是偷,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它能到手里。拿了大人的药葫芦瓶子,还像吹淮阳的泥泥狗一样,把它当成一种乐器放到嘴上,能发出老师的哨子一样嘟的单音。长大了才知道它确实还真是一种乐器,河南有人就是在笙的基础上把一个葫芦装上三个管改装成葫芦丝,音色粗犷、豪放,动听,而且音量大,婉转悠扬,给人一种哀婉的思乡的感觉,后来去云南打工安家落户成了少数民族的主要乐器,音色越发甜美、圆润、清析,能表达鲜明的傣族风格。我的孙女就曾买过一个。我试过,虽然也能像知了一样发响,但是只能发一个单音,吹不成调。

  那时候,老中医先生的药柜抽屉上面的标签也都是红纸剪成的葫芦标志,把药名写在葫芦形的红纸上,到后来时兴了洋药才改成了国际统一的红十字标志。

  据说再往前些看病的先生门口和数嘴子卖药的游方郎中腰里也都挂个药葫芦。

  为什么要用葫芦来装药呢?为什么别的那么多蔬菜比如番茄,南瓜,西瓜,也都好看,都不挂,偏偏要挂葫芦呢?上了学才知道,因为它内部干燥,易于密闭,具有防潮、避光、保持药味的作用,是理想的盛药器皿。

  又才知道那叫“悬壶济世”,和“三葫芦俩枣”(少,不太多。)“比着葫芦画瓢”以及“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是典故,是有来头的,也就是说葫芦是形象大使的鼻祖,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为医药代言。

  并说是古时候的“壶”,就是葫芦瓜。《诗·豳风·七月》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指的就是盛药的“药葫芦”。《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记载:汉代的汝南(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有个叫费长房的,有一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好多人。一个神仙下凡变成一个壶翁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药铺,门口挂了一个药葫芦,葫芦里面装满了药丸。有人来求医,他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一喝就好。有一天,费长房发现壶翁不睡屋里,人一散就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好酒好菜前去拜访,壶翁便邀他同入壶中,教给了他“悬壶济世”的本事。后来他也开始悬壶济世,所以后人将行医称为悬壶,悬挂的药葫芦更成了中医的标志。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挂一个药葫芦,明代医圣《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腰里也经常挂个葫芦。

  不但民间,连神仙也把葫芦作为法宝,比如非常著名的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拿的是拂尘,汉钟离拿的是芭蕉扇,韩湘子拿的是莲花,而铁拐李拿的就是葫芦,里面还放着好多灵丹妙药,因为品种繁多,也就有了一句俗语:铁拐李的葫芦----不知卖的什么药。

  他的葫芦不但能盛药,还是他的法宝,可以装五湖四海,可以容纳万物,还可以生万物。能收妖除怪,镇压一切邪崇。过东海的时候他还把自己的葫芦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变大,当做快艇把自己给渡了过去。

  葫芦也是古代道家的象征之一。观音菩萨的杨柳玉净瓶就是半个葫芦。太上老君炼的长生不老仙丹,就装在他的紫金葫芦里。所以很多神仙腰间都会挂一个,有的用它盛水,有的竟用它盛酒,叫酒葫芦。十九世纪好像有个什么电影,里面有个苏乞儿,他腰里就经常挂着个酒葫芦,喝醉了就打醉拳,打不过人家就拿起酒葫芦喝一口,不喝酒一打就输,喝口酒就能打过人家,很神奇。那个电影和当时的《少林寺》一样风靡。

  因为它上小下大中间又有一压腰,形体秀美可爱,很符合审美和欣赏习惯,有的人也把用它当成摆件挂到脖子和腰里,或者做成花瓶当摆设,那一年我就在西湖给我孙女买了一个玉坠,扁的,模样就是一个荧光发亮的宝葫芦。说明它已经上升成了一种文化,葫芦文化,更说明葫芦的用处之广,形体之美,影响之远,形象之大,文化之深,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崇拜程度。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葫芦 张启超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杨红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7-02 14:29
    游客
    张老师厚积薄发,是写植物的行家里手。尤其是引经据典需要很大的知识体系,一路写来实属不易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