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子
1368年,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集庆(今南京)正式登基成为大明皇帝后,非常开心。为了烘托喜庆气氛,便在洪武元年春节前颁布了两道御旨:一是大年初一,家家都要张贴大红门联;二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各地要开展各种喜庆活动,包括敲打喜庆锣鼓。两道命令拉开了两道帷幕,将大明江山的靓丽风景呈现出来,色彩斑斓、满目春色。时势造英雄,时间一长,在这两方面脱颖而出了许多优秀人才,演绎出两种古老的特色文化,有的成为楹联大师、书法大师,有的则成为锣鼓大师、乡村锣鼓手,传承下来后便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不表春联,单表一位在喜庆锣鼓演技方面取得优异成就的“老鼓手”和他的锣鼓队,他就是安徽省和县石杨镇的一位年近八旬的山民老汉黄义清。
02.家境贫寒,家学渊远
黄义清老先生,1944年12月12日出生于和县石杨老街,现龄78岁,小学四年级文化,一生务农,家境贫寒。中等身材,头发花白,面目清秀,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他的父亲名叫黄元富,1907年生于安庆,民国初期侨居于和县“杨石巷”(今石杨镇)。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聪明好学,能文擅武,文能跟从巢湖小黄山来的道士学习道教文化,挥毫泼墨,画符念咒,坐堂念经,无所不能,尤其在唱功上独具一帜,是当年“一堂和尚一堂经”中道士的不二人选,因而大名远扬;武能跟清末民初的著名武师邓广义(其父艺名“邓赖皮”,清代武术宗师)习武健身,不仅会打苏皖一带盛行的多种拳术,还能展示“鞭里夹刀”之功夫,武功扎实,广受敬仰,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杨山人”,可惜,他于1980年病逝,享年仅有73岁。
黄义清兄弟姐妹众多,唯有他的秉性品格极像乃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也酷似乃父,且聪明好学,悟性极高。只因家庭贫穷,他仅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为生产队放猪放牛,务农挣工分。但他骨子里始终流淌着父亲的遗传血脉,潜藏着父亲的传统文化,所以许多不会的技能,他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会就精。例如他的“漆匠”手艺,就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由于手艺好,收费公道,所以“黄师傅”的漆匠大名不胫而走,蜚声县内外。他在业余时间还爱上了喜庆锣鼓,尤其是打鼓的技能,也是靠“偷学”和悟性而取得的。因为他没拜过师,没接受过任何人的正规教学和指点,都是他边看、边听、边学、边悟总结出来的,都是他靠着渊远的家学演绎出来的。
03.石杨喜庆锣鼓队的今昔
黄义清先生介绍说,早在解放前的1947年左右,我们石杨街上就出现喜庆锣鼓队了,距今有74年历史。因为在苏皖一带,只要遇到小青年结婚的,男孩参军的,乔迁搬家的,还有商家开业的等等,都会花钱邀请锣鼓队来捧场架势。当年石杨街上的锣鼓队已经很出名了,经常有人来请。该队以林再友为首,主要锣鼓手有:林再友(打锣)、黄以文(打鼓)、沈宏福(打钹)等,。1951年,林再友病逝后,黄以文挺身而出,此时增加了许守信(打锣)、杨梦廷(打钹)等。1957年,十四岁的黄义清主动要求参加了锣鼓队,他的师傅就是黄以文,因为当时参加一次活动,举办方能赏给每个人二斤大米,这在闹饥荒的年代真的是令人垂涎的奖赏哟!所以黄义清非常欣喜,牢记于今。1961年,石杨山区开始分田到户,1962年,全国正式分田到户。农民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所以各地又听到久违的喜庆锣鼓声了。黄义清便主动将因饥饿而失散的锣鼓队重新组织起来,当时全队仅有四人:黄义清(队长,打鼓,街一生产队)、杨传钧(打锣,街二生产队)、汤书才(打钹,中心生产队)、杨玉柱(打小堂锣,街一生产队)。虽然人少,但敲起的锣鼓声依然振奋人心,带来喜庆。1970年秋后,石杨喜庆锣鼓队又陆续增加了新人,如冯德宝(打锣,街一生产队)、余国山(打钹,中心生产队)、朱玉初(打钹,铸陆大队夹山周生产队)、姚圣元(打钹,街二生产队)。1978年,我国实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后,以黄义清为首的石杨喜庆锣鼓队更是如鱼得水,他们生龙活虎般地活跃在乡间街头,日常活动都由队长黄义清负责组织安排,具体分工是:黄义清(打鼓)、冯德宝(打锣)、余国山(打钹)、姚圣元(打钹)、朱玉初(打堂锣)。他们配合默契,演技水平不断提高,受到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他们的足迹遍布县内外,有时还被邀请到江苏仪征、南京和对江马鞍山等地。
04.喜庆锣鼓的技能展示
听说有一位省级作家来采访,黄义清老人立即精神亢奋起来,他一边在现场展示喜庆锣鼓的敲打技能,一边介绍他学来的“鼓点”。他说,苏皖一带的鼓点,普遍是“单鼓槌”的打法,此法的俗名叫“老十翻”,其鼓点敲打的节奏是:“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咚哐、咚咚哐!”然后就是不断的重复敲打,此鼓点只有实槌,没有虚槌,简单易学,其特点能展示朴素原始的喜庆气氛。
他在“老十番”的基础上,还先后学会了盛传在江淮地区的众多鼓点,如“秧歌鼓”“门歌鼓”(庐剧)“醒狮鼓”“马戏团鼓”和“凤阳花鼓”等,并当场进行了演示——
秧歌鼓的鼓点节奏是:“哐哐、咚哐咚,哐哐咚哐、咚哐咚!”然后重复敲打。此鼓点完全符合扭秧歌的步伐和节奏,因而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门歌鼓的鼓点节奏是:“咚咚咚哐,咚咚咚哐,咚哐,咚哐,咚咚咚哐!”,此鼓点非常适宜流行在苏皖一带的“倒七戏”——庐剧的节拍,所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醒狮鼓的鼓点节奏是:“嗒嘀嘀嘀嗒,哐叮叮叮哐,叮咚咚咚叮,哐叮叮叮哐,叮哐、叮哐、叮叮叮哐!”此鼓点非常活泼,极具跳跃性,尽显出雄狮的凛凛威风。所以经常用于开业大典上。
马戏团鼓的节奏是:“咚咚咚咚咚,叮咚,咚咚咚咚咚,叮咚!”此鼓点虽然简单,但它完全符合马戏团节目的节奏,具有明显的杂耍特色,使人一听便知是马戏团在展示杂技节目。
凤阳花鼓的鼓点敲打节奏是:“咚咚咚咚咚哐,咚咚咚咚咚哐,咚哐,咚哐,咚咚咚咚咚哐!”然后重复敲打,此鼓点具有浓厚粗犷的皖北风格,鼓点急,节奏快,极具鼓舞性。
1962年,石杨区荒草圩农场的驻军,经常与当地老百姓开展军民联欢活动。有一次总政文工团到石杨来进行慰问演出,他们的“开台锣鼓”——“双鼓槌”的打法,非常震撼,令观众耳目一新,听得黄义清等人心潮澎湃,立即请求艺术家们现场教学,所以他们很快便学会了“双鼓槌”的打法,其鼓点敲打的节奏是:“嗒嗒嘀嗒嘀嘀嗒,哐咯令哐令令哐,嗒咯嘀嗒嘀嘀嗒,哐咯令哐令令哐!”然后就是重复敲打。此鼓点大量使用到实槌、虚槌和掂槌等技巧,比“老十翻”技法和技能翻新变化较多,敲打起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轻重相间,展示喜庆,鼓舞人心。1968年,黄义清带领的石杨喜庆锣鼓队应邀参加了原巢湖地区的文艺汇演,由于他们精心展示了“双鼓槌”的打法,技能出彩,令人震撼,赢得一片叫好声,不仅在本县多次荣获大奖,还荣获了原巢湖地区唯一的“技能展示大奖”,这是该队取得的最高奖项,成为黄老的美好记忆。
在充分掌握以上相关鼓点的技巧后,石杨喜庆锣鼓队也将自己的“老十番”和它们进行了融合,特别引进了“双鼓槌”的技法,所以敲打出来的喜庆锣鼓极具和县特色,其鼓点的节奏是:“哐、哐、哐、哐,哐哐叮哐、叮叮哐!哐、哐、哐、哐,哐哐叮哐、叮叮哐!哐咯叮叮哐、叮叮叮哐!哐咯叮叮哐、叮叮叮哐!叮叮叮哐、叮叮叮哐!”此鼓点极好地展示了活泼喜庆的特色,具有浓郁的大汉民族风情,因而使得听众心潮澎湃,深受鼓舞。
05.关于喜庆锣鼓的传承
如今人民群众衣食无忧,生活非常幸福,所以大家一遇到值得喜庆的活动,都会积极邀请锣鼓队来捧场助兴的,现在除了小青年结婚、商家开业、男孩参军,还增添了小孩做十岁的等等,大家都想用喜庆锣鼓来歌颂清明盛世,展示美好生活。可如何将石杨的喜庆锣鼓技能传承下去呢?“老鼓手”黄义清经过深思熟虑后动情地说:我虽然年近八旬,但身体还蛮硬朗的,依然能参加各种喜庆锣鼓演技活动,还能展示当年的风采。只怕随着年岁渐老,就会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了,就不能继续敲敲打打了。但我早就想将这个传统演技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失传!我现在走两条路,一是无偿教学、免费传授给当地的年轻人,二是想重点培养孙子黄光远,他出生于1996年7月1日,是南京南理工大学新能源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这孩子完全继承了我老黄家的遗传基因,聪明好学,悟性极高,多才多艺,爱好音乐,对节奏和旋律极其敏感,具有较高的天赋,只要他能潜下心来学习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传,我就会毫不保留地将喜庆锣鼓的技能和技巧全部告诉他。我坚信,他一定会很快学会,并能发扬光大的!说到此,黄老显得很激动,两眼放射出晶亮的光彩来,似乎看到东方呈现出一道七色彩虹来……